鐵柱廟

鐵柱廟

鐵柱廟位於雲南省大理市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鐵柱廟村,鐵柱廟是彌渡縣最著名的古蹟。南詔鐵柱廟古稱“鐵柱廟”或“鐵柱觀”,因廟內的那根鐵柱而出名,鐵柱高3.3米,周長1.05米,重約2噸,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至於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記功,後由南詔世隆重鑄。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鐵柱廟,共同舉行祭柱活動,是當地的傳統節日。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地理位置,歷史考究,廟內結構,祭柱活動,文化傳承,

基本簡介

南詔鐵柱,鑄於唐、南詔時期,不僅是大理州內僅明的六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之一,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物,蜚聲海內外。是研究中國西面地區唐、南詔地時期地方少數民族政權發展的歷史、民族文化民俗現象、科學技術的實物見證,是彌渡的鎮縣之寶。南詔鐵柱廟整座廟宇占地震6000餘平方人公米,由大門、照壁 、拱橋、硯池、山門、兩面三刀戲台、兩休閒廊、五廂、七殿組成三進三院的古建築群。1977年,國家資120餘成元,對鐵柱廟建築群進行全面專業維修,恢復了古建築群精雅巧致的清式建築風格,精美的彩繪,精巧的雕刻。寓意雋永的眾多雕繪圖案,讓眾多到鐵柱廟探秘訪古的少遊人、學者流連忘返。鐵柱廟廟內環境清幽宜人,高大翠綠的古榕,造型古樸優美的梅樹,縮寫繽紛盛開的茶花、杜鵑,芳香襲人的桂花,潔白、奼紫的玉蘭、牡丹,幽靜、自然的紫竹林-----以及生機盎然的綠茵草坪、青石板鋪就的整齊路面。和苗木搭配得相得益彰的山石,營造出一種肅穆、優雅的故剎氛圍,讓遊人在賞心悅目的同時充分領略到鐵柱廟那極富宗教色彩的神秘韻味。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鐵柱廟一年一度的盛會,這一天,廟宇周圍的彝族同胞們身著節日盛裝,在主持祭祀的“阿團”的帶領下,到鐵柱廟舉行莊重的祭柱、祭祖、領歌儀式,儀式完畢後就在鐵柱廟內進行熱烈奔放,歡快愉悅的打歌活動。同時,本地極富地方特色的花燈表演也同時演出。兩種不同形式、不同民族的傳統節目交相輝映,吸引著萬餘名遊人到鐵柱廟觀看。鑒於南詔鐵柱所具有的極大歷史、藝術、科學、文化價值,198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南詔鐵柱廟又是當地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事物見證,1999年,由雲南政府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理位置

這一帶在古代是勃弄川白崖賧。勃弄川就是現在的彌渡壩子。清代以後,因避諱白字,改白崖為紅崖,古代的白崖賧比現在的紅岩鄉範圍要廣。白崖賧有白崖城,是傳說中“白子國”的統治中心。南詔強盛以後,南詔王閣羅鳳占領了白崖城,並在舊城外修築了新城,用來安頓他的後母和同父異母的兄弟。《蠻書》對白崖城有很具體的描述:“白崖城在勃弄川,……依山為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環流,惟開南北兩門。南隅是舊城,周圍二里。東北隅新城,大曆七年閣羅鳳新築也,周圍四里。”新城內設有大廳,廊廡曲折,後面橙枳青翠北門外竹叢茂密,棵棵粗如人腿,高百尺有餘,環境十分清幽。
鐵柱廟美景鐵柱廟美景
勃弄川是南詔中層官員的莊園所在。距白崖城南約20里有蠻子城,大概在今彌渡縣城附近。南詔鐵柱就在兩座城之間,也就是南詔重要的統治地區之內。

歷史考究

元初朝庭命官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記:“白崖甸……西南有古廟,中有鐵柱。”可知鐵柱廟建於元代以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修;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重修大殿及前後院諸殿和廂房。當時廟宇占地5541平方米,建築面積1542平方米,由大照壁、外戲台、廣場、硯池和三拱石橋組成外院;由三皇殿、聖母殿、土主殿及北廂房組成後院。鐵柱立於前院正殿中央。以後鐵柱廟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嚴重。1978年以來,先後修復了大殿、三拱石橋及大照壁等建築,重立殿門“威鎮昆彌”和佛龕頂“標績全滇”匾,以及道光年間彌渡文人李菊村所撰長聯。這副長聯中包含有關於鐵柱的歷史和有關的民俗: 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縷翔環遺舊壘; 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雲深處有荒祠。
鐵柱廟大門鐵柱廟大門
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柱體為圓柱形,黑色,鐵質,實心,重約2069公斤,高3.3米,直徑32.7厘米,由五段接鑄而成。柱頂呈圓錐形由凹坑,深7厘米,有三個丫口,上面各伏一條木質雕龍,上覆一鐵笠(形似鍋)。柱體西面正中有長91厘米寬8厘米凸線框,中間有直行楷書陽文“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清金石家阮福曾說,這22字“較崇聖寺(建極)鐘年月款字稍小而體絕類,當屬一人手筆”。“建極”是南詔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號,建極十三年(公元872年)時當唐懿宗鹹通十三年。鐵柱左右兩邊曾塑有男女像各一,傳說是南詔世隆與妃子像,另一種說法是孟獲夫婦像。正中柱前有諸葛武侯牌位,今已毀。每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彝族,殺豬宰羊前來祭祀土主(封號馳靈景帝大黑天神),夜晚打歌娛神。 南詔鐵柱也是南詔現存稀有文物之一,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的情況和冶鐵技術的水平,史料價值很高,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內結構

大理南詔鐵柱廟現存有大殿,由照壁,山門代戲台,南詔鐵柱廟後殿及南北廂所組成。正殿為歇山頂三開間,面寬14米,進深15米,建於清聖祖(玄燁)康熙四年(1665年)。大理南詔鐵柱廟殿門上懸掛有“威鎮毗彌”的金匾,兩旁為郡人李菊村作的長聯:蘆笙賽祖,氈帽踏歌,當年柱號天尊,金縷翔環遺舊壘;盟石掩埋,詔碑苔蝕,幾字文留唐物,彩雲深處有荒祠。
鐵柱廟樓閣鐵柱廟樓閣
南詔鐵柱廟匾額和長聯道出了鐵柱廟宇的顯赫聲威以及歷史沿革,使人們還未目睹鐵柱,就肅然起敬了。大理南詔鐵柱廟鐵柱立在殿中的石龕上,石龕上雕有佛龕,為直圓體。柱高3.3米,周長1.05米,南詔鐵柱廟柱頂殘缺,呈Y字形,大理南詔鐵柱廟柱身為5節銜接鑄成,題記為直書陽文正書:“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建極”是南詔第11世王蒙世隆的年號,“建極十三年”,相當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年),為唐代遺物。南詔鐵柱廟柱頂三又13,原有3條木雕龍頭,上復鍋一口,鍋上有金翅鳥,後毀,現存鍋及龍頭為新修復。原在柱左右塑有身著彝服景莊王蒙世隆及王妃像。關於建柱的說法頗多,大理南詔鐵柱廟文字記載較早始見於元代。明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載:“(白岩)甸西南有古廟,中有鐵柱,高七尺五寸,徑二尺八寸,乃昔時蒙氏第十一主景莊王所造。題日:‘建極十三年壬辰四月庚子朔十有四日癸丑,鑄。土人歲歲貼金其上,號天尊柱,四時享祀,有禱必應。南詔鐵柱廟或以為武侯所立,非也。”徐嘉瑞先生《大理古代文化史稿》按語稱:“建極乃南詔世隆偽號,馮生《滇考》稱南詔興自細奴邏,大理南詔鐵柱廟當唐太宗高宗之際,雲南大首領張樂進求,祭鐵柱,細奴邏從之,數著神異,樂進求遂讓以位。大理南詔鐵柱廟鐵柱者,諸葛武侯所立,歲久剝泐,進求重鑄云云。大理南詔鐵柱廟此柱所篇文,不言武侯,亦不言重鑄,豈細奴邏所鑄已壞,而世隆別立柱耶?滇中金石文字,元以後者頗多,大理南詔鐵柱廟而宋以前絕少,此柱文出於唐時,最為稀有,故手摹而列之於右。”大理南詔鐵柱廟上文說明鐵柱純為世隆所立,且為唐代實物,其可貴程度不在(大理)南詔碑下,不必附會於諸葛亮。徐嘉瑞又說:“南詔世隆,立鐵柱於彌渡,乃佛教之紀念柱,當時佛教已極盛也。”“天尊”是佛家的語言,大理南詔鐵柱廟意為至高無上的尊者,由此可看出鐵柱為佛教紀念柱。

祭柱活動

大理南詔鐵柱廟祭柱是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一種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其源流甚遠,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漢代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殺人祭銅柱蓋貯貝器”。此外,在《南詔圖傳》即《中興二年畫卷》大理南詔鐵柱廟中亦有9人祭柱的場面。後來,由於佛教的傳入,人們才把祭柱與廟祀活動結合起來。“土人建廟,塑男女二像,大理南詔鐵柱廟號稱馳靈景帝,大黑天神。”(見桂馥《滇游續筆》)至今,大理南詔鐵柱廟每年農曆的1月15日,住在鐵柱廟附近的彝族兄弟,仍殺豬宰羊前來祭祀,大理南詔鐵柱廟並將土主請回山寨,當夜升起一堆堆篝火,舉行踏歌活動,直至第二天,才把土主送回鐵柱廟。
趕廟會趕廟會

文化傳承

南詔鐵柱的建立與宗教有關。祭柱是雲南一些少數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遠流長,在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戰國古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殺人祭柱蓋”貯貝器。南詔中興二年《南詔圖傳》中祭柱場面的鐵柱與南詔鐵柱十分相像,傳說白子國張樂進求讓位細奴羅時,曾在鐵柱前祭祀立盟。聯繫起來,附近月白子國也並不是子虛烏有的事情。至於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紀功,後由南詔世隆重鑄。但是這種說法還沒有確鑿的史料依據,而郭松年則斷然否定了“諸葛紀功柱”的說法。關於“唐標鐵柱”,史書有“唐御使唐九征立銅柱於點蒼山之湍溪”的記載。據考,“湍溪”在漾濞縣境內。這與南詔鐵柱毫不相干,已是歷史學家的定論。
大理南詔鐵柱廟,標誌著雲南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是研究南詔歷史宗教習俗及冶煉技術的珍貴資料。1965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