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嘴沙鴴

鐵嘴沙鴴

鐵嘴沙鴴(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屬中小型涉禽。體重55-86克,體長191-227毫米;羽毛的顏色為灰、褐及白色。嘴短。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上體暗沙色,下體白色。嘴較長、黑色,額白色,額上部有一黑色橫帶橫跨於兩眼之間,眼先和一條貫眼紋經眼到耳羽黑色,後頸和頸側淡棕栗色。胸栗棕紅色,往兩側延伸與後頸棕栗色相連,飛翔時白色翼帶明顯。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腳灰色,或常帶有肉色或淡綠色。

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常成2-3隻的小群活動,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軟體動物、小蝦、昆蟲、淡水螺類、雜草等為食。分布於土耳其至中東、中亞至蒙古。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鐵嘴沙鴴成鳥(冬羽):前頭和眉斑白色;頭頂和後頭灰褐色,羽軸黑褐色,邊緣淺灰。上體餘部灰褐色,羽乾黑褐色,羽緣淺灰。尾上覆羽灰色較淺,羽緣白色;尾羽暗褐末端白色,外側尾羽全白。飛羽黑褐色,羽乾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外翈多少有些白斑。三級飛羽同上體;大覆羽黑褐色,邊緣白色。眼先、眼下、耳羽和上胸兩側灰褐色;下體餘部白色。
雄性成鳥(夏羽):眼先和前頭上方黑色,黑色向後延伸至頭側。胸帶棕栗色,頭上、頭後和頸側略沾染棕色。
雌性成鳥(夏羽):頭部缺少黑色;胸部的棕栗色也淡些,胸帶有時不完整(中部斷開)。
亞成鳥:如同成鳥的冬羽。但上體與翼面覆羽灰褐色,具黃色的羽緣。眉斑淡黃色。胸斑狹窄或斷開,泛黃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腳灰色,或常帶有肉色或淡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58-86克,♀55-85克;體長♂195-227毫米,♀191-220毫米;嘴峰♂22-25毫米,♀21-24毫米;翅♂134-147毫米,♀130-145毫米;尾♂49-60毫米,♀51-62毫米;跗蹠♂35-40毫米,♀33-38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濱、河口、內陸湖畔、江岸、灘地、水田、沼澤及其附近的荒漠草地、礫石戈壁和鹽鹼灘。

生活習性

鐵嘴沙鴴在新疆南部是旅鳥,在海南為冬候鳥,喜沿海泥灘及沙灘,與其他涉禽尤其是蒙古沙鴴混群。常成2-3隻的小群活動,偶爾也集成大群。多喜歡在水邊沙灘或泥濘地上邊跑邊覓食,特別喜歡海岸沙灘,有時也出現在荒漠和鹽鹼草原地區以及山腳岩石平原一帶。喜歡在地上奔跑,且奔跑迅速,常常跑跑停停,行動極為謹慎小心。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澳大利亞、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葛摩、賽普勒斯、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關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卡達、留尼旺島、俄羅斯聯邦、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萬那杜、越南、葉門和尚比亞。
遊蕩: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蒲隆地、象牙海岸、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利比亞、馬爾他、摩洛哥、荷蘭、奈及利亞、挪威、波蘭、盧安達、塞內加爾、瑞典、突尼西亞、烏克蘭、英國、美國和辛巴威。
來源不確定:諾魯。
鐵嘴沙鴴分布圖鐵嘴沙鴴分布圖

中國

新疆(蘇巴什、葉城、天山、阿爾泰山)、內蒙古中部包括黃河流域(烏梁素海、烏拉特中旗和後旗、達茂旗)(繁殖鳥,旅鳥);遷徙時遍及東部和中部各省,如遼寧(盤錦、錦縣、興城、雙台子河口、大連、旅順)、河北(新安、白洋淀、灤南、北戴河)、北京(良鄉琉璃河)、天津、山西(太原)、青海(共和、剛察、青海湖)、甘肅(蘭州)、陝西(秦嶺南坡西鄉)、江蘇、上海(崇明、長江口三角洲、九段沙、佘山)、江西(鄱陽湖),海南及南沙群島(太平島);夏季偶然逗留河北、渤海海峽(島嶼)、山東(東營、黃河口、長島、青島)、安徽(石臼湖)、浙江(嘉興、舟山群島、象山、洞頭島)、福建(霞浦、寧德、閩江、福州、廈門集美)、廣東(深圳、硇洲島、揭陽、澄海)、廣西(北海)、海南(海口、瓊山、陵水、清瀾港、文昌、崖縣、臨高)、東沙群島(東沙島);台灣(台南、澎湖列島、蘭嶼)、香港、澳門(旅鳥,偶然冬候鳥);偶然分布至四川(南充)。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植被稀少的沙地或沙石地上,通常是離水源比較近的低洼地。巢甚簡單,主要在沙地上扒一凹坑,四周墊以貝殼、小卵石或鹽鹼土,內墊少許細草莖和乾苔蘚。每巢產卵3-4枚,常為3枚。卵赭土色或橄欖褐色,密布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5.2-40.3毫米×26.5-29.3毫米。雙親共同孵育。

亞種分化

鐵嘴沙鴴(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olumbinus
Wagler, 1829
2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crassirostris
Severtzov, 1873
3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leschenaultii
Lesson, 1826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