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民歌

鎮巴民歌

鎮巴民歌是數千年來鎮巴人民創作積累的巨大文化財富,是鎮巴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鎮巴民歌題材非常豐富,歌曲種類很多,包含了號子(勞動號子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又稱茅山歌、姐兒歌等),小調,風俗歌曲(嫁歌、孝歌等),祭事性歌曲,曲藝(漁鼓、花鼓、青水曲子)等。按歌詞內容可分為“勞動類”、“生活類”、“情愛類”、“民俗類”、“時政類”、“歷史傳說故事類”和“紅色歌謠類”等。入選了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陝西省鎮巴縣申報的“鎮巴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585 Ⅱ-8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巴民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陝西省鎮巴縣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86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藝術特點,藝術類型,相關物品,傳承價值,

歷史淵源

鎮巴民歌
鎮巴民間歌曲有其自己悠久的歷史和民歌的發生、發展、消亡的一般規律。其自身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形成:
一、艱苦的勞動方式。這裡山大溝深、林茂,一些勞動方式是非常艱苦的,運輸主要靠人力,主要河流有船運。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在艱苦單調的勞作中,需要精神調節,需要宣洩情感,需要娛樂。山林溝壑、田間地頭,一聲山歌,憂愁全無。優秀的民歌則越傳面越大,詞曲越固定,世代傳承。與勞動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民歌不計其數,如“背二哥”、“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抬石頭號子”、“風箱號子”、“放羊歌”、“薅草歌”、“插秧歌”、“抬喪號子”等,對民歌的發生和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極富特色的民風民俗。在我縣極富特色的民風民俗中,伴隨著很多民間音樂,其中圍繞婚喪嫁娶的民歌更是豐富多彩。人們把人生的全部活動總結為五個字:生、勞、病、死、苦,由此而產生的民歌把全部的人生畫卷展示得淋漓盡致。
三、語音特色。我縣的地方語言近似於川北,故其民歌的運腔規律也是如此,但其調式結構與川北相去甚遠。我縣四聲或五聲徵調式較多,依次是:羽、商。其調式的交替也是“羽—徵”。
四、獨特的文化交流形態。鎮巴依秦望蜀傍楚,歷來受秦川文化的薰染、荊楚文化的浸潤、巴蜀文化的涵養,因而在文化形態形成了以我為主,博採眾家之長的特點。

藝術特色

藝術特點

一、歌種全:有多種激越的勞動號子,還有高亢的山歌號子,有充滿生活情趣的山歌和各式各樣委婉動聽的小調和風俗歌曲、祭祀性歌曲等。。
二、數量多:僅收存的鎮巴民歌就多達近2000首,有情愛類、生活類、勞動類、諧趣類、歷史傳說類和兒歌類等,從各個側面反映出鎮巴人民對生活的嚮往,對愛情的追求,體現出一種豁達、樂觀和堅忍不撥的精神。
三、音樂美:鎮巴民歌音樂多為四句單段體,也有較原始的二句單估和複雜多變的多段體式滾板腔。其調式徵、羽調式居多。曲調自然流暢,旋律優雅樸實。既有陰柔優美的小調,也有剛勁高亢的號子等,十分動聽。
四、歌者眾:鎮巴民歌分布面廣,參與人多,各鄉鎮都曾舉行過民歌比賽,1995年和2000年縣上舉行民歌大寒就是在各鄉鎮初賽基礎上進行的,選撥的優秀歌手,男女老幼皆有。2005年,巴山鄉舉行民歌大賽,參加者既有80高齡之人,也有十餘歲的兒童,還有一家三代十餘人參賽的“民歌之家”。巴山等鄉鎮還要求到縣城展示山歌藝術,顯示了鎮巴民歌參與的人多面廣。

藝術類型

一、號子。可分為兩種:一為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如“拉石頭號子”、“打夯號子”、“抬喪號子”、“船工號子”等;二為調節勞動情緒號子,如“背二哥號子”、“拉風箱號子”等。以上各類號子之唱詞不十分固定,大多為即興編唱,其演唱形式多為“一領眾合”。
二、山歌。歌詞以愛情題材居多,以七言四句為主,修詞多誇張,曲調以四句樂段為多。其次為二句和多句滾板式。一般是在勞動中唱,有獨唱、齊唱、對唱等形式。男多用高腔演唱,高亢嘹亮,也有平腔演唱,豪放、雄壯,節奏自由,女皆以平腔演唱,拖腔纏綿,娓婉細膩。其歌有即興創作的,也有世代傳下來的,如:《打仙桃》、《小小腳兒紅繡鞋》、《太陽落坡四山陰》、《郎在對門薅黃秧》、《清早起來去放牛》等。
三、小調。反映生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和生活情懷的民歌。歌詞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為多見,一般為多段敘可形式,音樂多為單樂段結構,五聲徵調式或羽調式或徵、羽交替式較常見。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與祝英台》、《十里亭》、《十想》、《十勸》、《上茶山》、《吳麼姑》等。歌唱地點一般在屋裡、院落。夜間、下雨天或農閒,三五結伴唱個不休。
四、民俗歌。在當地民風民俗中極為流傳,婚嫁有歌,婚俗中,女兒在出嫁前夜哭嫁為歌,一般有母親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詞多為依戀的內容,七言兩句結構為多。如《哭嫁歌》、《娘訓女》、《離娘床》等。在男方“討杯盤”、“取衣飯碗”、“支床”、“滾鋪”、“安席”、“參神”等禮儀均有吉利喜慶歌。
喪葬有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請來孝歌師傅,靈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至四人以上,帶打擊樂伴奏。歌哭不斷,徹夜不休。歌詞大多是先輩傳下來的歌本。從“歌頭”起,到“迎亡靈安位”、“孝子奠酒”、“進朝綱”、“唱記本”、“題詩謝酒”、“千百轉”、“進花園”、“送亡”。亡者的晚輩(多為女)依棺以哭當歌,歌詞則是現想現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哀。
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還有“拜壽”、“修房造屋說吉利”等。還有勸戒歌,如《十勸賢良》、《十勸姐》、《勸郎十二月》、《戒嫖歌》、《浪子歌》、《耍錢調》、《懶媳婦》歌等,其名目內容十分豐富。

相關物品

一、書籍
1、鎮巴民歌以心傳口授而傳世,曲譜和刊本幾乎沒有。經過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從民間收集到各類歌詞近兩千首,編輯成《鎮巴民歌總匯》上、下卷。其中還刊印了各歌種有代表性的曲譜和有關的照片。
2、1985年前印製成冊的還有《鎮巴縣民間音樂》、《鎮巴縣民間歌謠集成》。
二、樂器
演唱孝歌有伴奏,全為打擊樂器。有自製羊皮鼓一個,羊皮僅蒙鼓的一面,而另一面空著,形似當地用的小木盆,故也稱盆鼓。大鑼一面,雲鑼一面和釵一副,四人操持。在唱前奏、唱間奏,唱時主要穩定節奏,烘托孝歌氣氛。
三、音像製品
20世紀八十年代,曾對縣內部分歌手進行過錄音,但數量太少,盒式磁帶保管期限短,此項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理論文章及作品
我縣音樂工作者潛心對鎮巴民歌的研究和利用,胡遠清撰寫的《山的啟示》在《人民音樂》1987年第1期發表;《也談民歌的以字行腔》在四川音樂學院學報《音樂探索》1986年第三期發表。劉光朗、胡遠清等利用鎮巴的音樂素材創作改編了大量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參加中、省、市有關演出。

傳承價值

一、是音樂文化的寶庫。鎮巴民歌音樂引起音樂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及省市的音樂家、作曲家紛紛來鎮巴採風。良好的民間音樂環境,哺育優秀的音樂人才。鎮巴縣的音樂工作者創作改編了許多具有濃郁鎮巴民歌風味的音樂作品。其中劉光朗作曲並演唱的《巴山林里背二歌》、《巴山頂上修堰塘》1978年在北京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民族民間唱法調演。1999年在陝西省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展演中,胡遠清創作的歌劇《嗩吶聲聲》音樂獲優秀作品獎。他倆還分別於1999年10月和2002年9月在漢中市舉行了以鎮巴民歌為音樂創作素材的個人作品音樂會。
二、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從鎮巴民歌曲調中可洞悉民歌演變的一般規律;可發現歷史上各地文化交流的蛛絲馬跡;可尋找其以字行腔與以情行腔的辯證關係。可以以民歌為突破口,將民俗學的研究進行到更深的層次;可以從民歌入手,對歷史上人民的生產勞動、生存狀態、審美情趣等進行系統研究。民歌自身的生存狀態可反映出歷史的變遷、自然的變化、社會的發展等諸多信息;其歌詞的文學性、通俗性、歌唱性也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的。在人類學、語言學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三、鎮巴民歌不僅記錄了鎮巴的人文歷史變遷、時代生活情狀、風土人情禮儀,它還負載了社會歷史變化、風俗禮儀、道德規範以及勞動技能等代代傳承的功能,成為社會教化傳承的主要工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