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炮台

鎮寧炮台

鎮寧炮台位於南寧人民公園內望仙坡。由炮台、鐵炮及圍牆三部分構成。1917年9月,兩廣巡閱使陸榮廷為扼守南寧,下令拆除六公祠,築起炮台,從龍州縣平公嶺上運回一門鐵炮架於台上,工程於次年7月竣工,命名為“鎮寧炮台”。炮台上的鐵炮為德國克魯伯工廠於1890年製造的,是固定型陸防加農炮,炮號“130”,射程1.2萬米。炮身能沿鐵軌自由旋轉,向三個方向射擊。炮台外圍牆由紅砂岩砌築成掩體居室,高4.65米,與炮台間距4.95米,周圍外牆有槍眼洞,南北各有大門和上下炮台的進出口。炮台高5米,徑長13.6米,亦用紅砂岩築成,有4條橫橋與圍牆連通。位於炮台中間的鐵炮高3.1米,全長5.5米,炮筒尾部刻有“N0130FRIED1890”陰文,整座鐵炮由炮筒、炮座、鐵輪及鐵軌組成。炮台南門左側牆壁鑲嵌一塊有陸榮廷撰的《新建鎮寧炮台記》的石碑,碑文記載了鎮寧炮台修建的意義和經過。1982年公布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約860平方米。鎮寧炮台建造的目的是“外敵懾,內患平,衛南服,康桂民”。陸榮廷親自撰寫建台記,並刻石建碑以為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鎮寧炮台
  • 地理位置南寧人民公園內望仙坡
  • 面積:860多平方米
  • 類型:文化古蹟
炮台組成,炮台歷史,地圖信息,

炮台組成

炮台為城堡式建築,由石灰岩、砂岩砌成,直徑39米,周長120餘米,占地面積860多平方米。設南、北兩門。城堡中間為炮台,高 4 .9米,直徑 13.4米,周長 42米;炮位直徑5.6米,周長17. 5米。這門大炮是 19世紀德國“克虜伯”造的,為122毫米線膛炮,藉助鐵軌轉運,射向為東南西三面。解放後,望仙坡闢為公園,炮台經過修整,成為人們遊覽及俯瞰南寧市區的最佳場所。
鎮寧炮台的克虜伯大炮鎮寧炮台的克虜伯大炮
沿著141級台階而上,兩旁鬱鬱蔥蔥的相思樹訴說著無盡的情懷。登高望遠,綠城美景盡收眼底。炮台上裝有一座光緒16年(1890年)克魯伯工廠製造的、口徑為122mm固定型加農炮,是南寧市現保存最為完整、古老的炮台。
炮台的轉角近乎270°,藉助鐵軌,可以攝像東西南三個方向,但是對於一個固定炮台來說,這一非360°的轉角是極為致命的。根據一些所謂官方和非官方的說法,該炮台之所以無法轉向北面,是因為當初鎮守該炮台的長官是陸榮廷。而陸榮廷是武鳴人,正好位於南寧的北面。

炮台歷史

關於炮台有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1930年夏的第二次滇桂戰爭在南寧打響,滇軍率領四個師約一萬九千人進入廣西,占領百色,直逼南寧。南寧桂軍千餘人,以鎮寧炮台為制高點,構築工事防守,兩軍對峙三個月之久。10月下旬,白崇禧率軍來援,滇軍撤退,南寧解放。
炮台內還有放置了一口明朝銅鐘,高1.8米,口徑1.2米,重1000多公斤,是國內現存最大的懸掛銅鐘,也是南寧難得的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品。鐘上除刻有重量、鑄造年月、鑄造人和捐款人的姓名外,還有字型端莊娟秀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抗日戰爭時期,南寧淪陷時,銅鐘曾被轉移到百色、柳州、武漢等地,一度流落他鄉。南寧解放後,廣西文物工作者在武漢發現其蹤影后立即收購回邕,這口飽經滄桑的古銅鐘至今仍保存完好,為南寧市現存最大的銅鐘。據史料記載,從前南寧鐘鼓樓“晨鐘暮鼓”的鐘聲就是該銅鐘敲出來的,洪亮的鐘聲在邕江邊悠悠遠揚,之所以號稱主要原因在於:“晨鐘”即每天早上敲三陣,每陣三十六響,共鳴一百零八響,送走108種煩惱;“暮鼓”在晚間敲響,與晨鐘對應。破霧的晨鐘,穿雲的暮鼓,神怡的遊人……正所謂晨鐘驚夢,暮鼓催歸。現在市政府擬訂在邕江河畔建設和恢復南寧名景鐘鼓樓,屆時此銅鐘將會重出江湖,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地圖信息

地址:南寧市興寧區人民公園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