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觀音造像

鎏金銅觀音造像

通高38.5厘米、底座寬20厘米、代光高 39.9厘米,1958年浙江省金華市區(原金華縣)密印塔寺的萬佛塔地宮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鎏金銅觀音造像
  • 年代五代
  • 通高:38.5厘米
  • 底座寬:20厘米
  • 民間俗稱:水月觀音
  • 正品原件館藏:國家博物館
  • 唯一複製品:館藏 金華市博物館
  • 相關出版物:2013年郵票《金銅佛造像》
文物名稱,文物簡介,文物調動,寶貝“回家”,

文物名稱

鎏金銅觀音造像(民間俗稱“水月觀音”)

文物簡介

造像上的觀音坐於假山之上,神態寧靜安詳,造型優美自然。塔源於印度,用來收藏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建塔時,常常要在塔基內埋藏盛奉舍利的容器、供養法器和施捨的財物等。五代後,塔基內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種佛像。五代時統治今浙江省的吳越政權崇信佛教,大興佛寺,鑄造、印製了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養。
觀音頭頂花冠,冠前正中為化佛,頭微低,右腿抬起,置於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側石座下置一淨瓶。身後圓形背光,外緣上、左、右各飾一火焰。
這類觀音造像又被稱為水月觀音,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區的石窟存有大量唐、五代、宋、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造像,其中有壁畫、絹本、紙本與版畫題材。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博物館、吉美博物館及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處也藏有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唐、五代、宋時期水月觀音圖數幅。
唐代出現了與法相莊嚴觀音像風格迥異的普陀落迦觀音造像,這類圖像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觀音以自然舒適的姿態坐於岩石上,表現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生活在8世紀末的畫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觀音圖像的基礎上創作了水月觀音,以水、月、圓光、竹及思維相的觀音為主要元素。水月觀音又可分為兩種基本樣式,常見於石窟造像和石窟壁畫的是一手撫膝、不持物的造型,另一種是手持柳枝、淨瓶的形象,多見於絹畫。

文物調動

1957年1月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萬佛塔地宮中發掘出土文物183件,轟動全國。由於當時金華不具備保存文物的條件,所有出土文物由浙江省博物館保管。1959年,“五代·鎏金觀音銅造像”作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文物從浙江省博物館調入國家博物館。現成為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寶貝“回家”

近日,在市文物局的努力下,國家博物館專門為市博物館複製了一件鎏金觀音銅造像用於展覽。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市文物局正式啟動了水月觀音複製計畫,省博物館館長陳浩親自牽線搭橋,汪希燕局長親自和國家博物館聯繫協調。起初,國家博物館表示此事可能性不大,為此,我局詳細向國家博物館領導介紹了萬佛塔重建工程情況、市博物館萬佛塔地宮陳列空缺情況以及金華人民的期盼。6月26日,市文物局給國家博物館去函,最終真情打動了國家博物館,7月4日,祝倫根副市長帶隊赴北京協商,得到了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先生的支持。3月23日,這尊唯一的複製品帶著國家文物局核發的“身份證”抵達金華,4月中旬將正式與市民在“越地佛韻”展覽中見面,展覽結束後,計畫在市博物館基本陳列的地宮復原場景中長期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