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

鍾離之戰,亦名邵陽之役、魏梁二次鍾離之役,為中國南北朝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軍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戰勝北魏軍的防禦作戰。

506年,梁軍在洛口潰敗之後,北魏中山王元英請求乘勝蕩平東南,得到北魏宣武帝允準。同年十月,元英率領號稱百萬之眾的大軍包圍鍾離城,北魏方面又增派大將邢巒合圍鍾離。邢巒度時審勢,兩上章表,懇請罷軍撤圍。北魏宣武帝召回邢巒,代之以鎮東將軍蕭寶寅。十一月,梁武帝詔右衛將軍曹景宗統二十萬梁軍援救鍾離。次年正月,元英與北魏平東將軍楊大眼調兵數十萬強攻鍾離。鍾離三千守軍在梁將昌義之的督統下進行了艱苦而有效的防禦戰。梁武帝又增派豫州刺史韋睿援鍾離。韋睿用兵神速,十日從合肥到達邵陽。連夜築城,並派人潛水給鍾離城中守軍送信,使守軍士氣大振。元英、楊大眼晝夜輪番進攻,都被韋睿擊退。曹景宗、韋睿用火攻分別燒魏兩橋,致使魏軍大敗,傷亡十餘萬。

此役為梁武帝討伐北魏中具關鍵意義的一戰,亦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穩定了淮南形勢。

基本介紹

  • 名稱:鍾離之戰
  • 地點:鍾離城及其鄰近之邵陽洲
  • 時間:公元507年(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
  • 參戰方:北魏、南梁
  • 結果:梁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兩軍皆號稱有眾百萬
  • 傷亡情況:梁朝俘斬北魏軍近三十萬
  • 主要指揮官元英楊大眼;昌義之、韋睿、曹景宗
  • 別名:邵陽之役、魏梁二次鍾離之役
戰役背景,戰役經過,兵臨城下,邵陽一夜營,趙草城,水火夾攻,戰役結果,戰役評價,總評,史評,戰役影響,史料記載,派生作品,

戰役背景

梁武帝即位之初,北魏內部正處於動盪之中,不僅政治腐敗,又因連年對南朝發動戰事,人民不堪負荷沉重的賦稅及徭役,各地民變紛起,梁武帝認為這是北伐的良機,便命其弟臨川王蕭宏擔任都督北討諸軍事,即北伐軍總指揮,尚書右僕射柳惔為副指揮,率領大軍進駐洛口(洛澗與淮水的交界處,今安徽淮南東北)。北魏方面得知訊息,便讓不久前在征伐南齊行動中建功封爵的中山王元英督軍迎戰。魏軍號稱有百萬之眾。
502年的中國(魏梁對峙),取自網路502年的中國(魏梁對峙),取自網路
戰事順著長江沿岸展開,東起青、徐(今江蘇北部、山東南部),西達河南(今河南),但以東方戰事最為激烈。雙方在局部戰事互有勝負,如南梁的韋睿巧妙導引肥水,令水位高漲,再以水軍攻陷合肥,韋睿因此戰而名聲大噪,北魏軍士無不望而生畏,稱之為“韋虎”;北魏方面,楊大眼於河南戰場重挫梁軍,爾後又與邢巒合兵於宿預(今江蘇宿遷),敗梁將藍懷恭並斬之。不久北魏又徵發北方六州約十萬人投入戰場,北魏軍勢益發壯大。
另一方面,由蕭宏所率領的南梁主力部隊,卻因主帥本身怯懦怕事,在攻陷梁城(今安徽壽縣)後便駐步不前,蕭宏內心遂萌生退意,梁軍內部對進兵與否展開了激烈爭執,魏軍風聞此事,亦譏諷蕭宏與呂僧珍主張撤退)為“蕭娘”及“呂姥”,與擁有“韋虎”稱號的韋睿適相對照。隨後蕭宏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嚇得臨陣脫逃,此舉令梁軍士氣冰消瓦解,潰逃死傷近五萬人,這也讓正開拔洛陽的韋睿軍不得不撤退。被北魏視為“百數十年所未之有”的南梁大軍開始呈露敗象。

戰役經過

兵臨城下

南梁軍因主帥逃跑而自亂陣腳,北魏軍看準時機,大軍一路往南,綿延四十餘城,在攻陷馬頭(今安徽蚌埠馬城)後,大軍來到由昌義之所駐守的鐘離城,並與楊大眼軍會合,兵力達數十萬之眾。反觀鍾離城內僅有守軍三千人,雙方實力懸殊。北魏宣武帝本欲命邢巒軍也參加攻城行動,但邢巒認為鍾離城周圍有淮水屏障,是易守難攻的天險之地,大軍應當繞擊他處,此議遭宣武帝否決,遂讓鎮東將軍蕭寶夤接替邢巒的位置,與元英合攻鍾離城。
鍾離之戰要圖鍾離之戰要圖
鍾離城因北臨淮水,不利進攻,北魏便在位於淮水中的邵陽洲兩岸搭起了連線淮水南北兩岸的跨河長橋。元英駐軍南岸,負責攻城;楊大眼據北岸,負責糧運補給,蕭寶寅則確保橋樑本身的暢通與安全。北魏軍以車子載運大量泥土,欲填平圍繞鍾離城四周的溝塹,並利用衝車撞擊城壁,再以車輪戰法連續猛攻,但卻遭到城內守軍頑強的反擊,而昌義之亦及時以泥土敷填損壞的城壁,導致魏軍死傷上萬仍無法占上風,戰況遂漸趨於膠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