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盟東烏珠穆沁旗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錫盟東烏珠穆沁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錫盟東烏珠穆沁旗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3年
  • 地點: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政府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工作回顧,經驗總結,今後工作安排,

工作回顧

2007年以來,旗人民政府在盟委、行署和旗委的正確領導下,在旗人大、政協的監督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團結帶領全旗各族幹部民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機遇、深化改革,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有效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開創了東烏旗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地區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2012年,預計全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2億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增長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1億元,是2007年的3.7倍,年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億元,是2007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5%。財政總收入達到9.3億元,是2007年的2.6倍,年均增長2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0850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長14.4%。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800元,是2007年的2倍,年均增長14.4%,連續26年位居全區牧業旗之首。2012年,我旗綜合發展指數明顯上升,成為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縣(旗)之一。
——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新成效。著力發展壯大有色金屬採選冶煉、煤炭能源化工、畜產品精深加工、石油開發與加工、建材生產“五大支柱產業”,工業經濟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獨立核算工業企業達到79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2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23戶。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快速增長,金屬日採選能力達到1.33萬噸、原煤產量達到850萬噸、發電量達到1億度,分別較2007年增長23%、150%、284%;原油產量達到17萬噸。2012年,預計現價工業總產值達到103億元,較2007年增長318%;工業占全旗GDP比重達到67%,較2007年提高16個百分點;工業稅收達到6.84億元,占全旗財政總收入的65%,較2007年提高9個百分點。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發展承載力,烏里雅斯太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成為自治區“雙百億工程”重點培育建設的工業園區和我盟重點打造的六個工業園區之一。
——新牧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制定出台《東烏旗進一步加快推進牧區改革發展實施意見》,著力實施“家畜品種最佳化工程”,培育發展了肉牛、肉羊、牧草和菜馬“四大產業帶”。狠抓地方良種提純復壯,積極推進種公羊集中管理,加強烏珠穆沁羊標準化畜群和西門塔爾牛核心群建設,大小畜良改比重分別達到90%和99.8%,較2007年分別提高28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積極發展草產業,共培育打草場850萬畝,年均打儲草3億公斤以上,建成儲草基地200處、儲草棚352座。引進培育畜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製品、飼草料加工等龍頭企業,就地加工牲畜年均達到130萬羊單位,牧草精深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出台實施《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獎勵辦法》,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16個,註冊資金達1.4億元,輻射帶動3400戶牧戶;2012年,預計牧民人均產業化收入達8100元,較2007年增加4400多元。加強畜牧業科技推廣套用和肉羊品牌建設,積極開展草地畜牧業、羊肉品質、典型草原合理利用等研究工作,成功舉辦五屆“烏珠穆沁肉羊節”、首屆全區烏珠穆沁肉羊產業發展研討會,進一步擴大了烏珠穆沁羊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大力實施國家現代肉羊產業核心區、“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牧區數字微波電視、牧區人畜飲水安全、遊牧民定居、牧區危房改造以及扶貧開發等事關牧區、牧業發展的大項目,牧區住房、用電、安全飲水、道路交通和草牧場圍欄、棚圈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五年累計轉移牧區人口6500人,850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與農業部畜牧業司建立“司旗共建”合作機制,穩步推進新牧區試點建設,試點嘎查劃區輪牧、牲畜良改、草場整合、房屋改造等工作成效突出。
——開放型經濟和服務業發展取得新突破。2008年,實現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常年開放,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通關能力取得新突破。2012年,珠恩嘎達布其口岸過貨量、貿易額及關稅再創歷史新高,口岸過貨量突破100萬噸,達到105萬噸,進出口貿易額達到25.9億元,實現關稅4.2億元。積極推動與環渤海經濟圈和蒙古國東部三省區域經濟合作,提升開放合作水平,將中蒙六地區合作範圍擴大到八地區,全面融入中蒙八地區合作框架。五年來,累計引進盟外資金150億元,共實施超億元工業項目52項,總投資突破100億元,達到136億元。
物流、商貿、金融保險、旅遊等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2012年,預計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1.9億元,是2007年的2.4倍,三產稅收達到1.57億元,較2007年增長22%。加快物流業發展,啟動建設烏里雅斯太物流園區、滿都拉國際物流園區、嘎達布其利達物流園區、公鐵物流園區等倉儲物流園區。建成建材、蔬菜、再生資源等專業市場,紮實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旗註冊私營企業3189戶,個體工商戶達到2859戶,從業人員超過6000人。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分別達到24.4億元和11億元,較2007年分別增長188%和218%。旅遊業快速發展,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五年實現旅遊收入4.84億元,年均增長41%。
——發展承載力取得新提升。五年累計投資1.83億元,實施農網、城網和重點企業供電線路建設工程,以烏里雅斯太110千伏、220千伏雙迴路輸變電線路為主幹,6條110千伏和7條35千伏輸變電線路為支線的電網覆蓋全旗,供電線路達到1695公里。累計投入5.2億元,新改建黑色路面和等級砂石公路1058公里,總里程達到2348公里。2012年,預計公路貨物量達到763萬噸,是2007年的1.7倍。鐵路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賀斯格烏拉至烏里雅斯太鐵路實現運營,查乾陶勒蓋煤礦鐵路專運線已建成運營,建成和在建鐵路總里程達到411.4公里。積極推動烏里雅斯太支線機場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烏拉蓋水庫引水工程、嘎達布其供水項目取得重大進展,2013年將開工建設。電訊投資累計達到1.18億元,傳輸光纜覆蓋全旗,數字微波電視系統覆蓋率達到80%,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6%。
加強城鎮建設,五年累計投入21.5億元,重點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和舊城改造等建設工程,建成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廠,實施了集中供熱、第二水廠、降氟改水及小街小巷硬化等工程。舊城改造面積、市政道路里程、供熱面積和人均公共綠地面分別達到32萬平方米、43公里、150萬平方米和12.5平方米。道路鋪裝率、道路亮化率、樓房集中供熱普及率、城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90%、95%、95%和35%。房地產建築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07年的18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23平方米。烏里雅斯太鎮城區面積由2007年的7.7平方公里拓展到9.2平方公里。
——生態保護建設取得新成就。累計投入2.2億元,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生態移民、圍欄封育、沙地治理、天然林保護和生態獎補等生態保護工程,確保草原生態得到有效保護。深入實施草畜平衡制度和劃區輪牧為主的“三牧”制度,輪牧、休牧、禁牧面積分別達到3251萬畝、5117萬畝、1150萬畝,分別是2007年的3.9倍、1.28倍和3.8倍。2008年,我旗順利通過自治區基本草牧場劃定工作驗收,5610萬畝草場被列入基本草牧場範圍,占全旗可利用草牧場面積的94%。流轉整合草牧場1431萬畝,實現草畜動態平衡,促進了草原的集約利用。2011年,我旗被列入國家草原生態保護獎補工程,每年爭取到獎補資金1.3億元,全旗牧民人均受益4600元。啟動實施烏拉蓋河源30萬畝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寶格達山森林公園、烏拉蓋濕地自然保護區分別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自治區級濕地保護區。
——民生和社會事業建設取得新進步。五年旗財政在民生和社會事業領域的投入累計達到31.6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73%。一是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投入資金3.3億元,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新建、改建校舍5.7萬平方米、塑膠運動場7處,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不斷完善扶困助學政策,先後實施牧區戶籍學生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地方性“兩免一補”、職業教育和高中教育補貼政策,在全盟率先實現“十五年”免費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考錄引進教師278名,建立完善教師評價獎勵和績效工資制度,辦學質量得到提升。2011年,成為自治區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優秀旗。推進科技管理與科技創新,2009年和2011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旗。二是著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順利推進,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投入6000萬元,啟動新建旗醫院工程,完成蒙醫院門診樓及附屬工程,改建、擴建基層蘇木鎮衛生院15所,建設標準化嘎查衛生室37所,三級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引進美元貸款項目、三甲醫院對口支援項目,開通遠程會診平台,公開考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8人,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診療水平進一步提高。連續五年對城鄉居民進行免費健康體檢,累計惠及3萬餘人次。新型牧區合作醫療覆蓋率和參合率分別達到100%和95%。三是民族文化大旗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連續五年成功舉辦了全區性搏克大獎賽、長調藝術節、民族服飾節等一系列大型文體活動,著力打造“綠色烏珠穆沁—文化旅遊節”、“銀色烏珠穆沁—冰雪那達慕”文化旅遊品牌。五年來,我旗先後被評為“中國蒙古族烏爾汀哆(長調)之鄉和研究基地”、“中國蒙古族服飾文化之鄉和傳承保護基地”、“全區遊牧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地區”和“全國民間文藝之鄉”,獲得“全盟文化先進旗”稱號,被命名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作品創作基地。民間勒勒車製作技藝、烏珠穆沁婚禮等1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盟率先推行城鄉養老、醫療、住房、低保、救助、五保戶集中供養等“六項保障制度”,並各類保障標準均位居全盟乃至全區旗縣市前列。五年累計投入城鎮、牧區低保資金9440萬元,惠及城鄉居民34.2萬人次。2012年城鄉低保保障標準較2007年每月分別提高350元和370元,每月均達到500元。積極開展養老保險工作,企業職工、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統人數分別達到5499人和13363人,累計發放養老金1.6億元。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牧區合作醫療保險參統人數分別達到7832人、15041人和28904人,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到24萬元、9.5萬元和10萬元,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8%、80%和75%,累計報支醫療費6870萬元。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70%,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較2007年每月均提高800元,年達到12000元。五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6萬個,推薦就業達1.7萬人,並通過公開考錄等形式安置本地生源大中專畢業生403名,安置率達到84%。完善“創業培訓+小額貸款”的聯動機制,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為下崗失業職工、大中專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小額擔保貼息貸款3265萬元,帶動2400多人實現創業就業。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力度,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建成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1000多套。連續四年提高公務員津補貼、事業單位人員過渡性生活補貼和離退休幹部職工生活補貼標準。
——政府自身建設得到新加強。深化牧區綜合改革,積極爭取實施財政“一事一議”獎補項目等牧區綜合改革項目。完善“一廳式”集中行政審批服務,簡化行政審批程式,有37個職能部門、242項行政審批職能進入行政審批服務大廳。大力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加強教育、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行績效工資制度。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制度改革,在最佳化資源配置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面推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研究制定環境保護補償、強化節能降耗等方面的具體辦法,積極探索礦業開發企業與牧民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工牧關係,促進了和諧礦區建設。
嚴格依法行政,認真執行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和決定,主動接受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旗政協的民主監督,注重加強與政協和人民團體的聯繫,共辦理人大代表意見建議175件、政協委員提案176件。加大行政監察力度,深入開展機關效能監察、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機關“小金庫”治理等活動,勤政廉政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廣泛開展“草原千裡邊疆文明帶”、星級文明城鎮創建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推進“法治東烏”建設進程,連續五年獲得全國普法先進稱號。加強民族團結和雙擁共建工作,保持了自治區級“雙擁模範旗”榮譽稱號,嘎達布其鎮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安全生產形勢穩定,重大危險源監控、應急管理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強。著力化解社會矛盾,五年累計投入3400多萬元,妥善解決了勞資社保、城市拆遷、教育布局調整、醫療衛生、企業轉制、草場糾紛、災害損失補償等一批歷史遺留問題。

經驗總結

五年來,我們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為今後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五年的發展實踐,我們有著深切的體會:
——推動全旗改革發展穩定,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五年來,我們通過開展學習科學發展觀、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創先爭優”等學習實踐活動,不斷完善發展思路、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全力推進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我們深切感受到,只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我們才能形成更加開闊的發展視野和科學的決策,才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推動全旗改革發展穩定,必須始終牢記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宗旨。五年來,我們把實現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辦成了一批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人民民眾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讓發展成果實實在在惠及人民民眾。我們深切感受到,只有堅持把為民謀利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謀大事,乾實事,我們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
——推動全旗改革發展穩定,必須始終增強把握形勢、推動發展的執政能力。五年來,我們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努力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前瞻性和主動性,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經濟社會和城鄉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我們深切感受到,只有不斷增強推動發展的執政能力,才能駕馭全局和把握大局,我們的事業才能一步步紮實推向前進。
——推動全旗改革發展穩定,必須始終弘揚雷厲風行、攻堅克難的作風。五年來,我們認真落實旗委確立的重大戰略決策和工作部署,雷厲風行,攻堅克難,將趕超發展的舉措一件件落到實處。我們深切感受到,只有不畏困難,敢於擔當,步步主動,我們才能確保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才能確保各項建設取得實效。
——推動全旗改革發展穩定,必須始終維護安定團結、和諧美好的局面。五年來,我們堅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深入推進“平安東烏”建設,進一步鞏固了社會穩定、邊疆安寧、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我們深切感受到,只有倍加珍惜和維護好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我們才能鞏固好發展的成果,才能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才能把方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綜合實力不強、重大項目少,產業結構不優、產業層次較低、資源利用率低,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任務艱巨;牧區生產力水平低,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草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偏低,產業化、機械化、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不高,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的任務艱巨;生態環境脆弱,草原生態退化沙化趨勢在一定區域內仍未根本扭轉,確保草原永續利用的任務艱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極大地改善發展條件的任務艱巨。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努力在今後工作中加以解決。
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牧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和《興邊富民行動規劃》,對我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和保障民生,推動我旗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從自治區和全盟層面來看,自治區明確以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推動蒙東地區現代產業體系、服務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加快電力通道、交通網路建設、蒙東煤電基地、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和口岸建設。同時,盟委、行署把我旗做為未來全盟重要的經濟成長極,這對推進我旗重點產業發展、促進生態保護建設、口岸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事業建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撐。
從我旗自身條件來看,我們蘊蓄著逐步增強的內在動力。豐富的礦產資源和一批重大基礎項目的相繼建成將創造新的發展環境;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畜牧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將增添新的發展動力;全旗上下思發展、求發展的迫切願望將凝聚新的發展合力。隨著口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加工貿易園區和物流園區的建成,以及歐亞新通道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口岸經濟的拉動作用將進一步顯現。

今後工作安排

今後五年,是我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旗科學發展、跨越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巨觀形勢和政策環境為加快科學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和逐步健全的產業體系為實現跨越崛起提供了堅實保障。新一屆政府將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緊緊抓住各種有利時機,直面應對各種挑戰,全力破解各類難題,努力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轉化為真正的發展黃金期,推動東烏旗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根據旗委十二次黨代會和十二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確定的指導思想,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快發展、推動發展為第一要務,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畜牧業現代化互動並進,積極推進更加美麗東烏、更加富裕東烏、更加文明東烏、更加開放東烏、更加和諧東烏“五大建設”,繼續堅持“把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在經濟工作首位,夯實一產、做精畜牧業經濟,壯大二產、做強工業經濟,繁榮三產、做活口岸貿易和旅遊物流經濟”的發展思路,使我旗成為錫林郭勒草原生態建設支撐地區、內蒙古東部遊牧文化旅遊重點地區、自治區沿邊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領先地區和國家沿邊開放開發重點試驗示範地區。到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能力進入自治區旗縣前列,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今後五年,新一屆政府的奮鬥目標是:
——奮鬥五年,建設更加美麗東烏。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和工業發展方式,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爭創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地區,建設更加美麗東烏。到2017年,草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動植物多樣性得到有效恢復;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和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標控制在自治區要求以內,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奮鬥五年,建設更加富裕東烏。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推動四大支柱產業規模發展,培育四個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三個產業延伸鏈條,打造三個產業園區,形成“4433”產業發展格局,地方綜合實力進入自治區旗縣前列,建設更加富裕東烏。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60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40億元。
——奮鬥五年,建設更加文明東烏。積極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規範守信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紮實開展以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為主的各類創建活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縣城,建設更加文明東烏,為全旗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奮鬥五年,建設更加開放東烏。立足“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獨特優勢,著力發展口岸經濟,加快構築歐亞新通道建設,全面融入環渤海經濟圈。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面促進對內對外開放,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持續增強旗域經濟發展活力,建設更加開放東烏。到2017年,口岸過貨量突破1200萬噸,進出口貿易額突破200億元,實現關稅15億元;引進外資200億元以上。
——奮鬥五年,建設更加和諧東烏。著眼於構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長效機制,深入實施各項民生工程,健全完善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繁榮各項社會事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深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使全旗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建設更加和諧東烏。到“十二五”末,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32000元和24000元,在2010年的基礎上提前五年實現收入倍增目標。
圍繞上述發展目標,新一屆政府將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繼續把利用自然力修復放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首位,進一步樹立草原生態科學發展理念,統籌兼顧生態功能、生產功能、旅遊觀光功能,著力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不斷提升基礎產業層次,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實現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和現代畜牧業的良性互動發展。到2017年,基本實現現代畜牧業發展目標,畜牧業增加值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7%以上。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認真組織實施烏拉蓋河濕地公園建設、乃林郭勒流域河道疏浚以及兩岸生態治理、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和寶格達山人工造林等生態治理四大工程,保護濕地和林地資源,增強水源涵養功能,確保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到“十二五”末,使烏拉蓋濕地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全面加強寶格達山生態核心區、烏拉蓋河流域和乃林郭勒流域保護,對寶格達山核心區和烏拉蓋河源頭流域進行全面禁牧。合理有序開發寶格達山旅遊資源和加快發展林業產業,通過林權流轉、造林補助、貼息和支持社會資本投入,組建植樹造林、森林管護、林下特色種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參與建設木材基地、種苗基地,推進林業多種經營,探索林禽、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經營模式。與中科院草原定位站積極合作,啟動建設集展示、教育、科研為一體的草原博物館,充分展示我旗草原類型、生物多樣性、動植物種類,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歷程及草原生態歷史演變發展過程,宣傳教育人們進一步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啟動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建設工程。全面加強草原森林防火工作,啟動實施千裡邊境防火公路隔離帶建設工程。
二是建立完善生態保護八項制度。建立健全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完善草畜平衡制度,將自然放牧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蘇木鎮、嘎查以及牧戶,並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完善草牧場流轉制度,進一步規範草場有序流轉程式,避免改變草場用途,禁止掠奪式經營,保障牧民權益。建立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盤活林業資產,發揮好林業在保護生態、促進增收方面的雙重功能。建立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地下水動態監測體系,要求礦區企業建設監測井,配套必要的監控監測設備。建立完善礦業開發管理制度,突出對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環境監管,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建立完善牧區人口管理制度,嚴格控制牧區人口機械增長,嚴禁外來人口進入牧區從事畜牧業,禁止向非牧人員流轉草牧場。建立資金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健全完善生態獎補機制,確保禁牧區生態得到有效恢復、牧民收入得以穩步提高。
三是積極推動草原生態產業發展。堅持突出生態效益兼顧經濟效益的原則,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產業化的路子。通過政策支持、項目扶持,引導牧民實現產業轉移,發展成為草業專業戶,在壓減牲畜、減輕生態壓力和增加草業收入中鞏固生態保護建設成果;強化林業生態功能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適度發展經濟林,在林業生態保護中增加收入;結合沙地治理,探索發展生態觀光旅遊業,在沙地治理中增加收入。
——進一步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圍繞“突出三個重點、提高四化水平、實現五個轉變”的思路,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
一是推進專業化發展。全力推動肉羊、良種牛、牧草、蒙古馬等四大產業區建設,積極推進專業化生產模式。持續打造烏珠穆沁肉羊節和烏珠穆沁肉羊產業發展論壇兩大品牌性宣傳載體,深入實施現代肉羊產業項目,建立烏珠穆沁羊標準化養殖產業帶,標準化烏珠穆沁羊核心群達到2000個、120萬隻,商品種羊數量達到25萬隻。積極擴大良種牛養殖規模,到2017年飼養量達到15萬頭。積極培育菜馬和商業賽馬、馬術表演等產業,發展藥品開發、馬奶飲品、馬具飾品製作、優質馬匹飼養等產業。實施千萬畝打草場封育及改良工程,培育打草場1000萬畝,人工改良打草場40萬畝。到“十二五”末,烏珠穆沁肉羊、良種肉牛、蒙古馬養殖專業戶和草業專業戶總數占牧區戶數的80%以上。積極探索聯戶經營、合作制經營和股份制經營等多種經營模式,實施千戶現代家庭牧場培育建設工程,通過整合草牧場、畜種資源、基礎設施和勞動力,以牧區合作經濟組織拓展和畜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為依託,開展不同形式的畜牧業適度規模化經營試點、推廣,逐步提高畜牧業的規模經濟水平,放大畜牧業的競爭能力及其經濟效益。到2017年,建設規模性和合作制現代家庭牧場1000戶以上。
二是加強組織化建設。大力發展牧區各類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和牧民與市場的連線作用。鼓勵引導具備條件的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成為股份制專業合作社,在生產、利益、資金、技術上形成緊密結合的關係,實現畜牧業生產上的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生資供應、統一品樣、統一銷售。到2017年,全旗畜牧業生產組織化經營基本實現全覆蓋,牲畜訂單式出欄比例達到85%以上。突出畜牧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鼓勵引導牧民組建一批物流運輸、牲畜防疫、草業作業和機械剪毛等服務牧區生活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隊伍。到2017年,每個嘎查至少組建3至5個畜牧業生產專業服務隊伍。積極支持牧區經紀人隊伍發展,增強經紀人傳遞市場信息、密切產銷對接、搞活畜產品流通的作用。加強畜牧業信息網路建設,為牧戶提供畜產品供求信息,搞活畜產品銷售。
三是促進集約化生產。依靠科技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推動畜牧業提質增效,走集約化生產經營道路。成立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建立完善科技研發、服務、推廣和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全面加快優良畜種、草種選育、草原生態保護治理及恢復與重建等關鍵領域的科技推廣和套用。推動烏珠穆沁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著力建立多脊椎烏珠穆沁羊品系,提高肉羊整體產出水平。到2017年,科技對畜牧業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啟動實施“牧民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培養一批與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新型青年牧民。到2017年,培養1000人以上的現代家庭牧場職業管理人才。畜牧業生產經營環節上通過自主研發或合作研發適合牧區生產特點的小型微型機械設備,強化生產經營環節的技術裝備水平,加大力度推進畜牧業生產經營實現精細化管理。努力做到草業作業實現機械化、牧草存儲實現封閉化、烏羊選育實現標準化、母畜飼養實現補飼化、羔羊出欄實現育肥化、棚圈臥盤實現保暖化、牲畜飲水實現自動化、牲畜出欄實現訂單化、疫病防治實現規範化、算賬理財實現常態化,到“十二五”末努力把我旗建成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的示範地區。本著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則,走有選擇性、有步驟的畜牧業機械化之路,啟動實施現代家庭牧場生產機具配套工程,切實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到“十二五”末,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到2017年,60%以上的嘎查至少配備3至5套配套的草業機械設備,草業領域基本實現機械化,畜牧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
四是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通過兼併、重組及聯合等形式,壯大肉食品加工、牧草飼料加工和生物製品研發及加工龍頭企業,並大力支持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引進新技術、採用新設備、套用新工藝,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提升畜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快畜牧業標準化體系、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生產高端產品,開發高端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優質優價。到2017年,烏里雅斯太畜產品科技示範園區具備150萬隻商品羊精深加工能力,畜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90%以上,將50%以上的羊肉轉化為終端產品,牧草精深加工量達到6000萬公斤以上,實現“牧草不加工不出旗”目標,牧民來自產業化的收入比重達到80%以上。到2017年,將園區打造成以肉食品、優質牧草精深加工業為主,畜副產品研發利用和生物製品為輔的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二)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提升工業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著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最佳化產業布局,壯大支柱產業,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到2017年,實現“12335”的目標,工業增加值達到245億元,年均增長36.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6%左右;工業企業實現稅收30億元,對財政貢獻率達到75%以上。
——發展壯大支柱產業。有色金屬循環產業,充分發揮資源能源充裕、電價低的優勢,依託旗內有色金屬成礦帶,加大地質勘探和資源整合力度,促進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有效利用通港貨運鐵路和境外資源,重點發展鉛、鋅、銅有色金屬和鉬、銀稀有金屬採選冶煉加工業,同步實施金、銀、鉍等貴重金屬回收延伸產業;積極促進山東黃金集團、興業集團有色金屬循環產業發展壯大,著力形成有色金屬採選—冶煉—精深加工—伴生貴金屬回收的循環產業鏈條。到2017年,全旗有色金屬採選能力達到日處理礦石量7萬噸以上規模,年冶煉能力達到30萬噸以上。能源化工產業,集中建設烏尼特、哈日高畢和準哈淖爾等大型煤田,並依託中國兵器、北京京能集團和大唐華銀,大力發展褐煤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到2017年,煤炭開採能力達到5000萬噸,褐煤就地轉化利用達到3000萬噸,化工產品達到200萬噸;積極推進京能4×66萬千瓦、東烏旗2×35萬千瓦自備電廠等發電項目,電力裝機容量達到330萬千瓦以上,用電負荷達到65萬千瓦,外送電力達到260萬千瓦,著力形成煤炭開發—褐煤提質—能源電力—節水化工—矸石利用產業鏈條。積極支持中原油田、延長油田、上海宏博集團石油開採和天浩石化石油深加工項目。到2017年,原油產量達到100萬噸,原油深加工45萬噸。環保建材產業,充分利用煤電、金屬冶煉產業產生的粉煤灰和廢渣,繼續擴大水泥、環保建材生產規模。到2017年,水泥和矸石磚年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00萬噸和5000萬塊。
——做大做強園區經濟。制定完善園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規劃,合理劃分功能區,促進產業集中發展、資源循環利用、設施科學布局。全力做好烏里雅斯太工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擴容升級工作,著力打造區劃合理、主業突出、循環連結、管理一流的新型工業基地。到2017年入園企業達到40家,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到10戶以上,園區年營業收入累計達到200億元上。依託遷安集團“煤—路—港”綜合開發項目,著力推動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中蒙加工貿易合作園區建設,將其建成境外資源落地加工增值的產業基地。到2017年,引進境外原煤達到1000萬噸以上,其中50%的原煤實現落地加工增值。
——著力推動重大項目建設。確保中國兵器北方華錦集團100萬噸合成氨和160萬噸尿素項目、北京京能集團2×500萬噸褐煤提質項目,於2014年建成投產。山東黃金迪彥欽阿木鉛鋅鉬多金屬礦5萬噸/日選廠建設項目、河北遷安1000萬噸煤化工項目、大唐華銀200萬噸褐煤提質項目和中能集團200萬噸褐煤半焦項目,確保2015年建成投產。烏尼特煤電一體化4×66萬千瓦火電項目,力爭2017年建成投產。五年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400億元。
——推進產業多元發展。逐步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的延伸配套和服務,重點培育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製藥及先進裝備製品產業,加強高新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全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提高企業規範化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健全管理制度,實現企業精細化、規範化管理。把企業全員納入安全管理範疇,強化安全防範措施,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建立完善礦業開發與生態保護恢復、資源開發補償、項目環境影響、土地復墾、工牧共建等和諧礦區建設長效機制,加大礦區環境整治力度,從嚴落實礦區恢復治理規範,確保開採一片、治理一片、恢復一片,確保牧民民眾和礦山企業合法利益,建設自治區和諧礦區示範旗。
(三)加強口岸經濟建設,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著力提升開放合作和服務業水平。充分發揮獨特優勢,切實加快“開放、合作”進程,全面加強口岸建設;著力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
——全面加強開放合作。堅持規劃先行,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完成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建設規劃。進一步最佳化口岸發展環境、通關條件、政策措施,不斷拓展口岸產業融合、要素流動、資源集聚空間。依託珠恩嘎達布其口岸中蒙加工貿易合作園區、烏里雅斯太鎮和嘎達布其鎮公鐵物流園區,加快園區型、基地型、外向型、臨港型產業發展。進一步密切與錦州港等大港口的合作聯繫,努力推動沿邊乾港建設,促進我旗乃至全盟進出口貿易、保稅加工、倉儲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積極爭取進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自治區重點口岸範圍、躋身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優先發展地區。加大嘎達布其鎮的開發建設力度,努力將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建設成自治區中東部重要的境外石油、煤炭及有色金屬等資源的輸入通道和集散地。積極推動中蒙八地區協作交流平台升格為省級高端磋商機制。加快口岸鐵路建設,確保2013年完成巴珠鐵路二期松根山至烏里雅斯太鎮段鐵路建設,同年開工建設巴珠鐵路三期烏里雅斯太鎮至珠恩嘎達布其口岸段鐵路建設,儘快形成鐵路貨運通道,全面提升口岸承載能力。積極推進邊境合作經濟區建設,進一步推動與蒙古國毗鄰地區民間往來,圍繞經貿、畜牧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旅遊、城市建設等領域不斷深化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快“歐亞新通道”建設步伐,並與各港口城市和蒙古國東部三省在礦產開發、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尋求合作發展。進一步加強我旗與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地區的緊密聯繫,多領域開展區域間合作交流,積極承接發達地區優勢產業轉移,儘快融入周邊經濟區一體化建設。
——著力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按照構建多元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把服務業作為最佳化產業結構的戰略重點,拓展新領域,培育新熱點,促進服務業發展。到2017年,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0%左右。一是加快物流業發展。堅持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原則,抓住被列入東北物流業發展規劃的有利時機,將全面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口岸建設,加快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和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四大基地建設,加快推進物流業發展。到2017年,物流園貨物量達到6000萬噸。二是加快文化旅遊業發展。圍繞打造自治區東部遊牧文化旅遊重點地區的目標,加快重點旅遊區服務設施和配套建設,著力加強旅遊資源的宣傳行銷,著力提高旅遊業附加值,著力提升旅遊業檔次品位。規劃建設烏里雅斯太鎮—珠恩嘎達布其口岸—蒙古國東部三省跨境旅遊、烏里雅斯太鎮—乃林高勒景區—寶格達山烏拉國家森林公園景區—阿爾山旅遊、東烏—西烏—克旗—錫林浩特旅遊和東烏—瀋陽—大連旅遊等精品旅遊線路,並積極爭取烏里雅斯太山景區晉升為自治區級地質公園,大力發展旅遊業。積極引導和扶持廣大牧民,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民俗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牧人之家”旅遊業,把旅遊業做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來抓。啟動建設呼日其格沙地公園、乃林高勒濕地公園和滿都寶拉格草原植物園等生態旅遊公園。到“十二五”末,爭創全國優秀旅遊縣城,旅遊業收入達到5.5億元。三是提升金融服務業水平。積極引進交通銀行、包商銀行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大力提高金融業服務水平。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中小企業、民生領域的信貸力度。支持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信貸向牧區傾斜,鼓勵在蘇木鎮設立經營網點,不斷強化服務牧區的融資功能。積極開展牧戶小額信用貸款試點,建立完善多層次的牧業保險體系,創新適合牧民需要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四是積極培育新興業態。抓好高標準星級酒店建設,認真做好家電以舊換新等工作,加快培育住房、汽車、休閒、健身等消費熱點;不斷壯大信息諮詢、金融保險、中介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積極發展家政服務、養老托幼、養生保健等生活性服務業。
——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項目建設的重要內容,突出園區和企業招商的主體地位,緊緊抓住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有選擇性的引進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環境污染小、市場前景好,且具有帶動我旗經濟發展的新項目。著力引大引外引強,充分發揮我旗資源區位、交通物流、土地空間等比較優勢,策劃一批招商專案,積極對接國內200強、行業30強,在招引龍頭型、基地型項目上求得突破。強力推進產業鏈專題招商,從產業鏈上提煉包裝項目,吸引上下游企業投資興業。加強跟蹤對接和後續服務,推進在談項目快簽約、簽約項目快開工、開工項目快投產。大力最佳化投資環境,著力提升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積極營造“安商、親商、扶商”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承載力,著力增強發展保障能力。突出抓好烏里雅斯太鎮擴容提質,努力提高城鎮規劃建設水平,進一步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品位,不斷增強輻射帶動和綜合承載能力,努力吸引更多的牧民就近轉移。
—— 高起點編制完善規劃。堅持規劃先行,以高水平、高質量的規劃指導城鎮建設。進一步完善烏里雅斯太鎮總體規劃及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科學合理規劃生活、商貿、工業、物流等城鎮功能區。抓好城鎮建設風格定位,突出民族特色、提升城鎮的品位和美譽度。認真做好烏里雅斯太鎮道路交通、熱力、弱電管道、綠化、硬化等配套設施的專項規劃。抓好主街道兩側、重點區域的管控和單體設計,規範建築高度、風格、色調。加強建設項目規劃審批管理,強化規劃剛性約束,維護規劃的統一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同時,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利用市場化方式融通資金,充分發揮城鎮土地、公共空間等各類資源優勢,通過冠名權、廣告權拍賣等方式吸納民間資本。
—— 高品位建設宜居城鎮。圍繞與人民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市政建設,突出抓好舊城改造,以額吉淖爾路、道勞德街為重點大力實施平房改造工程,利用三到五年時間基本實現平改樓目標。繼續深入實施硬化、綠化、美化、亮化、供熱供水供氣和“藍天工程”等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形成“一城兩區、綠廊環繞”的城市發展格局,努力打造美麗、宜居、文明、適業、環保的城鎮風格,使烏鎮成為通—霍—東和錦—珠—喬經濟帶上的重要城市節點和產業承載依託。到2017年,烏里雅斯太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1.6平方公里,人口達到5.8萬人,舊城改造面積、道路鋪裝率、道路亮化率、樓房集中供熱供水普及率、城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198萬平方米、100%、98%、100%、100%和35%。按照“精緻規劃、精品建設、精細管理”理念,將嘎達布其鎮建成兼具蒙元和歐洲風情的草原特色小鎮,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集聚中心。
——高標準提升管理水平。始終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突出管理的理念,推進城鎮管理規範化、精細化,逐步打造基礎設施完善、市容整潔有序、交通秩序井然、物業管理規範的新形象。突出抓好市容市貌、環境衛生、環衛保潔和園林綠化等管理機制。加快“數字東烏”建設,對社區、交通、市容等城鎮管理上實現數位化、格線化管理,使城鎮精細化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進一步提升以水、電、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公路方面,以提高路網等級和通暢力為重點,加大高等級公路建設力度,加快與東北、京津冀和蒙俄方面公路運輸通道的連線,到“十二五”末,力爭形成國道207、204和省道101、303四條公路大通道,同時加快通蘇木鎮、通嘎查、通工礦企業的牧區公路網建設步伐。到2017年,瀝青(水泥)公路總里程達到1750公里,其中通嘎查瀝青(水泥)公路里程超過700公里,實現90%的嘎查通油路。鐵路方面,立足賀—烏、巴—珠鐵路,制定好其它專線鐵路網的規劃建設,在通疆達海資源輸出、中轉通道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努力構建珠恩嘎達布其至大連港、曹妃甸港和錦州港的三條通疆達海新通道。到2017年,全旗鐵路運營里程達到500公里以上,公路鐵路建設形成“四橫七縱六出口”的交通網路格局。同時,全力推進支線機場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電力方面,進一步完善以220千伏雙迴路輸變電線路為主幹,110千伏和35千伏輸變電線路為支線的電網建設的基礎上,努力爭取將京能烏尼特電廠列為首批特高壓外送電源點,實現電力對外輸送。同時,認真做好牧區電網建設規劃,積極爭取嘎查牧戶電網建設工程,並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探索在牧區建設大型離網式風光互補電源點,解決牧區生產生活用電問題。水利方面,積極推進烏拉蓋水庫引水和嘎達布其供水工程前期工作,確保2013年開工建設。繼續實施好牧區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二五”末,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通訊方面,積極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覆蓋。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惠民富民,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全旗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全面加強社會事業。一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使教育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更加符合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更加符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努力實現教育質量整體上升,教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通過政府支持、社會辦學和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牧區學前教育,到2017年蘇木鎮所在地全部建成幼稚園和託兒所;普及高水平、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推動與經濟轉型、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造就一批教學名師和學科領軍人才為目標,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步伐,建立全面覆蓋困難群體的資助政策體系和幫扶制度,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完善資源配置制度,逐漸縮小教育發展中的城鄉差距,為所有學生開闢不同的成長成才之路,基本實現“學有所教”目標。同時,積極引才引智,聘請知名專家、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是不斷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和素質。推進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公立醫院改革,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健全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快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到2015年使每個蘇木鎮有1所政府辦的衛生院並有全科醫生,每個嘎查有衛生室並保證衛生室正常運轉。實施醫護人員業務培訓和專業診療技術提升工程,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改善就醫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強化旗醫院和蒙醫院綜合診療功能。繼續實施牧民健康體檢工程、婦女“兩癌”篩查,普及健康教育知識,增強幹部民眾健康意識,提高健康水平。堅持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建立重大疾病外出就診諮詢服務平台,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繼續提高重大疾病診療報銷比例,引入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型牧區合作醫療大病補充保險,擴大受益面,使民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到2017年,醫院診療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努力實現“病有所醫”目標。三是增強文化軟實力。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兩手抓、兩加強,進一步擴大“長調故鄉、搏克搖籃、服飾之都和遊牧樂園”品牌影響力,依託草原那達慕、馬文化、民族手工藝品製作、民族服飾製作等資源,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啟動實施演播中心、體育中心和青少年宮建設工程。每三年舉辦一次全旗“牧民文化藝術節”,進一步加強旗烏蘭牧騎隊伍建設,支持蘇木鎮和嘎查業餘烏蘭牧騎發展,增強面向民眾、面向基層提供服務的能力。大力改善城鎮社區辦公條件和文化活動場所,使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積極開展“文學藝術獎”評選活動,激發民眾文學藝術創造力,進一步促進全旗文學藝術創作更加繁榮,實現“文化惠民”目標。
加強蘇木鎮(場)所在地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就近城鎮化和縮短服務半徑的目標,切實發揮蘇木鎮(場)服務民眾、凝聚人心、傳承文化和管理一方的特殊作用。抓好蘇木鎮(場)小廣場、小公園、小劇場、小會場(那達慕會場)“四小”工程建設,著力實現小病就診治療在蘇木(鎮)、幼兒託管教育在蘇木(鎮)、實用技術培訓在蘇木(鎮)、文體活動組織在蘇木(鎮)、金融平台建設在蘇木(鎮)、社會管理服務在蘇木(鎮)、矛盾糾紛調處在蘇木(鎮)、生產生活依託在蘇木(鎮)的“八個在蘇木(鎮)”的公共服務目標。著力壯大嘎查集體經濟實力,採取多種形式,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本著自願、依法、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的原則,探討發展以下幾種形式的集體經濟。集體所有制型,主要實行生產資料集體所有,草場集中規模經營;堅持按勞分配為主,注重社會福利。股份合作制型,特點是保留一部分集體股,將其餘部分按照一定規則分給個人家庭,做為個人股,吸收個人和其他單位入股,擴大資本規模;草場作為股份入股,實行集體經營,分工合作,按股按勞分配。專業合作社型,牧民自願組成合作社,民主管理,分工經營。合作社向社員統一提供生產資料和產前、產後銷售加工服務,社員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生產,將產品交合作社銷售,收入返還社員,盈利按投資額分配。技術專家指導的專業技術協會和“專家大院”型,由政府支持引導,由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派出專家,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將牧民組織起來,在技術上進行指導示範培訓,提高養殖技術,增加牧民收入。如,組織集科技示範、推廣、培訓、開發和創新為一體的“專家大院”,為新牧區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公司+基地+牧戶”型,加強與龍頭企業的合作,向牧戶提供市場信息和生產資料,進行技術指導;牧戶按標準進行生產,將產品交給公司;公司按協定價格或按訂單收購產品,保證牧民收入,並定期進行分紅。能人帶動型,由有志於為牧民致富服務的企業家投資帶動,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促進牧民共同致富。同時,加強嘎查“兩委”建設,提高“兩委”成員工資待遇水平,充分發揮其服務牧民、帶領牧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不斷提高民生質量。進一步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以每年不低於財政總支出60%的資金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認真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零就業家庭、城鎮特困家庭人員轉變擇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就業,促進自主就業創業。依託烏里雅斯太工業園區、畜產品科技示範園區和大型工業項目徵集就業崗位,開展各類訂單式培訓,使更多人在企業得到充分就業。同時,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培育發展中小企業,提高吸納就業能力,擴大就業再就業規模。認真落實自治區創業帶動就業七條新政策,建立創業發展資金,完善創業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創業領域和貼息範圍,規範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和使用期限,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機會和平台。二是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醫療、低保、住房、五保供養、殘疾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到2017年,政府對新牧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達到高於全盟平均水平;城鄉低保保障標準每人每月達到960元,城鎮牧區低保補差標準分別達到700元;五保供養和城鎮三無人員補助標準每人每月達到1500元;孤兒養育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均達到2300元。建立完善殘疾人事業保障制度,從2013年開始實施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貧困殘疾人生活補貼政策,在自治區補貼基礎上再增加地方補貼,為重度殘疾人每人每年發放護理補貼1000元,其他貧困殘疾人每人每年發放生活補貼600元。加大城鎮廉租房建設和牧區危舊房改造力度,著力解決城鄉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到2017年建設廉租房360套,改造牧區危舊房1000處,實現“住有所居”目標。
——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努力實現“兩個同步”和“兩個提高”,確保“勞有所得”。在初次分配領域更好地保護低收入著權益,再次分配領域進一步加大對社會保障和其他民生建設的投入力度。穩步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建立幹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實現幹部職工工資與經濟增速同步提高,逐年增加工資收入。深化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確保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逐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退休金,確保與社會平均工資同步增長。穩步提高牧民收入。通過大力推進畜牧業提質增效工程,挖掘畜牧業內部增收潛力的同時,積極拓展外部增收空間,努力提高非牧產業收入比重。大幅度增加對“三牧”的轉移性支出,集中更多財力用於保障和改善貧困民眾的基本生活,並認真落實各項惠牧政策,進一步提高牧民政策性收入。積極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努力增加生產性收入。鼓勵引導廣大牧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在就業創業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增加工資性收入。多渠道增加牧民財產性收入。依法保障牧民對承包草場占有、使用、收益等權益。積極發展牧區草場股份合作以及社區合作、專業合作等合作形式,鼓勵牧戶利用草場承包經營權、牧用設備、技術、資金等入股,拓寬牧民租金、股息、紅利等財產性收入渠道。
——著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創建國家級文明縣城為抓手,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一步鞏固全旗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按照牧區精神文明建設“一帶、兩牌、五戶”和“十星級”文明小康戶的標準,使廣大牧民樹立科學文明的生活新風尚。積極開展軍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動,加強軍政軍民團結,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係,促進軍地軍民融合式發展,爭創全國“雙擁模範旗”。通過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公民素質,全面提升城鄉文明水平,為積極創建國家級文明縣城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