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民間剪紙

錫伯族民間剪紙

民間剪紙是民俗藝術的基礎部分之一,就錫伯族的民間剪紙藝術而言,可說是錫伯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種特殊途徑。年輕人特別是女性在接觸和學習剪紙等技藝的過程中,也從長輩那裡承接了傳統的民族文化觀念與思想,也往往在這個長輩對晚輩的傳習過程中,她們能夠聽到老人們幾天幾夜也講不盡的“講究”(故事,民謠等),而且,這些所謂的“講究”幾乎都是由那一小片剪紙或一根線頭或一個花樣子所引發出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錫伯族民間剪紙
  • 用途: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 地址:遼寧東部的偏遠山區
  • 性質民俗藝術的基礎部分之一
來歷,民族藝術獨特性,分類,歷史,

來歷

在遼寧東部的偏遠山區,每年臘月祭灶時,都是由家中年長婦女們剪出或製作出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偶像或象徵物,貼上或擺放在灶王神位上,還要特意剪制一些馬匹,討飯筐,供花等象徵性物品,老太太們也大多在這個時候對家中的小孩子們講述傳說中的“張郎和丁香女”的故事,或是口中叨念諸如“灶王爺,本姓張,休了丁香納新房,黑了心肝沒好報,家產百萬都燒光,沒臉再見世人面,鑽進灶坑成灶王,騎著馬,挎著筐,上天言好事,下界報吉祥……”等等類似歌謠又似祭詞的順口溜。再有,在遼寧鳳城、寬甸及其它個別地區的錫伯族民間在春節期間的接“笊笠姑姑”的風俗,儀式期間都有大量的剪紙及其他民間美術品製作及參與共同完成這一信仰活動,同時配合著民間歌謠等藝術形式,在祈請期間,女孩子們圍坐在貼滿剪紙喜花的笊笠姑姑仙位前吟唱歌謠,以圖笊笠姑姑儘快臨凡:
錫伯族民間剪紙錫伯族民間剪紙
笊笠姑姑下山來,十五十六看燈來。梳的什麼頭?梳的四散頭,頭上搽著桂花油,龍鳳簪,左右插,珠花,翠花,金銀花。
笊笠姑姑下山來,十五十六看燈來,下水碗,往上端,白片豬肉一大盤。米兒酒,五花糕,稷子米飯粘豆包……
在民間,許多自然傳襲的美術形式都有著一個共性特徵、一種樣式、一件作品,人們需要能根據其形象講出“說道”來,願意將某些形象訴諸口語,含蓄地道出創作思想和意圖,就像一句順口的賀詞所包含的無限豐富的內容讓人們樂於接受一樣。人們還願意從看作品與聽作品中引起暇思與幻想。對於民間百姓來說,單純提供視覺快感的美術作品和形式遠不能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作品不光耀看起來好看、提神,而且還要說講起來上口,想起來餘味雋永。許多錫伯族民間藝人是在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中,在看看,說說,想想的過程中貫通社會意識,激發出強烈的創作欲望,使之化為可視的藝術形象,因而出現了民間美術與民間詩歌,民間故事等形式的結合。它帶有社會文化的和聲色彩,凝結成表號,諧音,象徵等民間美術特別是剪紙的寓意性藝術語言。而作者與欣賞者從中得到的享受亦因此而超出了平面作品本身,進入一個立體的,更飽滿,更充實的境界。

民族藝術獨特性

錫伯族民間剪紙,在承襲著傳統形式與樣式的基礎上結合現實的民族生活,通過廣大的錫伯族民眾的審美創造使這一民族藝術更加紛繁豐富,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獨特性。
首先是題材的獨特性。除了與傳統的民俗信仰有關的早期傳承剪紙作品外,還出現大批反映時代內容,以錫伯人的生產勞動,民俗民風及民間傳說故事為表現內容的新作品,許多剪紙剪的就是普通勞動者和他們的日常生活,這類作品大多是在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 積累,提煉出的具有民族生活特點的東西,如,表現民族傳統婚俗的作品“扯臉”、“坐帳”、 “鬧洞房”、“喜車迎親”、“回門”等等,表現節日風俗的“接神”、“貼春聯”、“祭祖”、“秧歌會”、“抹黑節”等等,還有一些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體現出民間百姓十足的幽默感,如“傻柱子接媳婦”、“扯老婆舌”等等。
其次是表現風格的獨特性。剪紙的表現具有原始藝術的基本特色,有濃郁的北方民族藝術古樸,稚拙的審美特點,其中人物剪紙多為正面,在形象的處理上除人物的口、鼻、眼之外,剪紙形象內部沒有過多的鏤空與裝飾,多採用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人物的體態神態多有寫意傳神的刻畫,作品構圖飽滿。動物剪紙造型語言簡練,不拖泥帶水。如:遼寧的錫伯族民間女藝人高殿梅的大量的動物作品,作者往往能抓住表現對象的生性特點進行大膽的誇張處理,作品更趨近於剪影的藝術表現風格。
其三是表現技法的獨特性,錫伯族民間的剪紙與北方遊牧漁獵文化帶中其他民族的民間剪紙藝術一樣有著明顯區別於中原漢族地區剪紙的表現技巧,剪紙的種類和製作技法是多樣的,這其中除了大部分的剪,刻單紙的方法外,還有:
1,立體剪紙,把紙張根據將要塑造的形象剪成幾部分,最後採用相互摺疊,蓋壓等手法將單獨的部分組合在一起,構成具有三維關係的形象。如,傳統剪紙中用於祭祀活動中的剪紙“嫫嫫人”。
2,拼貼剪紙,採用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紙張剪成許多單獨的部分,然後根據形象和構圖粘制,拼貼出形象。
3,綜合材料剪紙,將剪紙與各種材料相互地有機組合,通過連線,貼上等方法製作出具有多種材料特點和不同肌理效果的藝術作品。
此外,在錫伯族民間剪紙的表現技法中還有許多其他的獨特處理,比如用香火燒出動物的眼睛,及一些花紋。還有將許多小幅剪紙貼在一張大紙張上,放在炕席底下,或用松明子熏,製作出有黑白深淺變化的圖畫等等。

分類

錫伯族民間的剪紙藝術與北方其他民族一樣,藝術形式可謂是豐富多彩的。依其傳統用途而言,主要有一下幾種:
1,窗花,剪、貼窗花的習俗在中國東北及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各民族民間都很流行,將剪制的各式窗花貼於窗紙或玻璃上面,作為門窗的裝飾之用。另外,在本世紀70年代以前,北方的滿族,錫伯族民間還有一種在夏季將剪紙窗花直接貼在窗欞上的習慣,方形、中多鏤空,以線表現內部圖案,起裝飾和空氣流通作用。
2,刺繡底樣,又俗稱“花樣子”、“花底子”,是以薄紙剪成,供刺繡時使用。婦女在剪刻“花樣”的同時,一般要一下剪出幾個,所以人們將幾張薄紙疊放在一起並用紙釘固定相連,一氣呵成。(紙釘,在剪紙時,將紙張扎出小孔,然後用 紙搓成的小釘穿入,起固定連線作用)。
3,喜花,山東地區稱作“禮花”,是祝壽、拜年時友人親屬贈送賀禮時貼在包裹或禮品外面作為點綴的剪紙,多為喜慶圖案。在民間的婚慶中,女方家陪送的各種陪嫁物品上也都覆有各式的象徵美好願望,隱喻幸福吉祥的喜花剪紙。
4,燈花,是剪貼在節日懸提的燈籠上的作品。
5,棚花,東北少數民族傳統的民居都有用高粱桔打吊後再用紙張裱糊的天棚,每年歲末要重新貼以新紙,在沒有印花紙張之前,都是將剪好的剪紙貼在棚紙上用以裝飾,形式多為中心剪紙花,四周配以小形狀的配飾剪紙或花邊連續圖案。
6,掛錢兒,新年時貼掛在房檐、門楣或祖先龕、神佛龕上的剪紙,色彩多為五種,用來祈福,辟邪,吉慶。清代富查敦崇在“燕京歲時記”的掛錢兒條中有:“掛錢兒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是物民間多用之,世家大族鮮用之者。”此外,清代及民國期間,滿、錫伯等少數民族民間還流行一種鐫著滿文的掛錢兒,多為祭祀祖先時神板上所用。
7,祟紙,喪葬用剪紙及紙紮,是體現某種宗教或民俗信仰的剪紙,主要用於祛病、招魂、辟邪,及民間的喪葬活動中,是此類民俗信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8,民間藝人的創作作品,近現代民間藝術家以民俗生活為題材創作的剪紙作品。

歷史

據考證,東北滿、錫伯、鄂溫克等民族在了解和使用紙張之前便以產生了“剪紙”的初級形式了,那是用毛皮、魚皮、麻布、玉米皮、植物葉子等片狀物剪刻成的粗糙圖形和圖案,大多用作神偶的製作或貼縫在衣服的袖口,長袍的下擺開口處及鞋帽、枕頭等物品上,如赫哲族早期的魚皮服裝,人們在魚皮長衫的襟口、袖口、托領、前胸和後背縫綴用野花等植物染料染成各種顏色的鹿皮剪制出的雲紋或吉祥圖案,風格渾樸粗獷。鄂倫春人也有在“阿西蘇恩”的前後襟,左右兩側開口和袖口處縫貼染成顏色的獸皮剪鉸的花邊圖案。他們還用動物腿部皮子製作煙荷包和背包,在包上緣縫綴各色的獸皮剪出的花紋。早期的錫伯族、滿族婦女則喜歡用植物及農作物或布塊剪出圖案花紋,貼在物品上,來裝飾美化房間及生活用品,至今,在遼寧東部山區生活的錫伯族、滿族民間還有用玉米窩、樹葉、乾紅辣椒等做材料剪出的民間美術作品,紅綠相間,獨具藝術特色。
大約在清代皇太極時期,東北民族民間出現了自己的造紙業,紙張也由此在民間廣為使用了,“長白匯征錄”中記載了當時人們選用東北地區隨處可取的敗絮及性柔而堅好的東山樺木製造紙張的事實。“寧古塔記略”中還記載民間還有“捶布以代紙”的製紙方法。這種紙是北方先民就地取材,土法生產的,所以質地非常粗糙,但是它的出現無疑為滿,錫伯等北方少數民族民間剪紙藝術的發生,發展及至盛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東北少數民族的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從早期的意義上看同其他民間的一些藝術種類一樣都同北方先民原始的信仰有關,特別是薩滿教信仰。在錫伯、滿、鄂倫春等民族的原始薩滿教信仰中,崇奉的天神、地祗大約有一百七八十位,大多為女性神,出於對他們的崇拜於是就出現了神偶剪紙(參見嬤嬤人)。剪紙在東北民族民間廣泛流存還同民間的風俗結合著。北方民族民間百姓把剪紙的紙錢,牲畜,生活用品等作為替代性陪葬品埋入地下來實現他們對鬼神,靈魂的敬祀信仰。祭神或請神時利用剪紙的小人兒來象徵他們所崇拜的神靈,祖先的偶像。人們還利用剪紙來完成他們對靈魂的召喚及對病魔惡靈驅趕的過程。如:錫伯族民間薩滿或巫醫在醫病時所剪制的各種形狀,形象的剪紙及代替病人“死去”的替身人偶剪紙,再有在錫伯族、滿族等東北少數民族中為小兒醫病時剪制拉手小人的送祟紙習俗等等。其實在整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剪紙與民俗信仰的有機結合是普遍存在的,從魏晉以來各地民間喪俗中便有以紙寓錢且喪葬時焚燒象徵性紙錢的行為了,唐代詩人杜甫的“彭衙行”中亦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詩句,可見對受到驚嚇或因恐慌而顯得失魂落魄的人,以剪紙招其魂魄,在唐代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