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轎

錦轎

錦轎,一般譯為花轎子,有香車錦轎之說。舊時婚俗之一。錦轎區別於官轎和普通轎子,一般用於喜慶節日或是女子出門用。綾羅錦轎一般是小姐或夫人女眷用。結婚也用大紅錦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錦轎
  • 含義:花轎子
  • 性質:婚俗之一
  • 分類:官轎和普通轎子
轎子分類,歷史,中國最早的轎子,始於漢晉,由車演化,轎子之名始於宋,等級規定,種類,

轎子分類

轎子按種類分,主要有以下幾種:
彩轎:用玻璃珠串成五龍五鳳,裝飾在轎頂上,四周掛著大小珠子串成的彩屏及長穗子,四角有燈,金光閃耀,非常漂亮。
花轎:轎上掛滿各種絨花,四周掛彩絲長穗,四角有燈,後用玻璃做成花屏,掛於四周,五彩繽紛,金光閃閃。
軟面轎:用綢布繡成龍鳳呈樣、百鳥朝鳳等圖案,掛於四周,轎子僅用繡花布掛於四周,轎子既小又輕便,適合貧民百姓租用。

歷史

舊時娶親必用轎抬(也有用車或船的),無轎不叫明媒正娶,自宋婚嫁始用以來,由於歷史的發展和地區的差異,形成了很多轎俗?和全部儀仗須在男方院內陳設一晝夜,供賀喜親友觀賞。花轎放在院子中,轎簾正對院門,下半截揭起,露出內套小轎底部,轎前架一對子孫燈,燈前木架立“肅靜”、“迴避”牌,轎兩側立傘、扇、串燈、高照(燈)、彩譜等儀仗。天色稍晚,則燃點串燈、蠟燭,直到黎明發轎。
搜轎:迎親日,男家發轎前,要請“福星”、“祿星”搜轎。“福”、“祿”二星指兩位夫妻齊眉、兒孫繞膝的長者。搜時先持鏡子借燭光把轎子前後和轎內左右上下都照一遍,再用燃滿芝香的熨斗在轎里遍熏一次,民間以?宴席散後,由吹鼓手用嗩吶、大號、鑼、鼓等樂器奏樂。八至十六個童子手捧紗燈繞花橋邊轉邊唱,表示喜慶。
壓轎:亦稱“押轎”。結婚日,新郎去女方迎娶新娘時,要花轎和呢轎兩乘,而在往女家去時,新郎坐??至二名端秀的幼童乘呢轎,稱“壓轎”。
墊轎:因抬轎的時間太久,轎夫須停轎休息,但規定抬新娘的花轎必須落在備好的蘆席上,若在路途中或女家門前須落轎,轎夫可以每人脫鞋一隻,墊在轎的四角,即可落轎休息,稱為墊轎。
照轎:當花轎停在女方門口或院內時,男方請數位全福人和未婚姑娘,在轎前轎後隨時照應,稱作照轎。
擺上轎羹:花轎進入女家時,男方須以羹飯擺在大門口致祭花轎,然後花轎才能進門。此俗說法有二:一是祭奠鬥神,請鬥神給予方便,讓轎進門。一是娶重婚婦時,設羹祭祀前夫,然後才上轎。
扮上轎:新娘上轎前開臉、沐浴、梳頭等儀式,稱“扮上轎。”
上轎衣:新娘上轎必須穿特定的上轎衣,因民間以紅色為喜,故上轎衣為紅棉襖、紅棉褲、紅繡鞋、紅蓋頭,即是盛夏,新娘也得穿棉,不能給免。為什麼新娘子上轎要穿棉衣?相傳舊時有新娘拜過天地祖宗後,新娘不能用自己腳行走,必須由其長輩如伯父、叔父抱背而行。
抱轎:也稱“背轎”,即新娘上轎時,由親兄弟背或抱上轎,腳套哥哥的鞋,上橋後,將套在腳上的舊鞋脫下,意思是不把娘家的土帶到婆家去,否則會窮娘家。
哭轎:即哭嫁,這是新娘出嫁時履行的哭唱儀式活動。此俗始於周朝,這和歷史上父系制家庭掠奪婚的出現有關。由於掠奪婚姻,產生哭嫁,後相沿為俗。待有轎時,又稱哭轎。近代,新娘出嫁一定要哭,並有“不哭不發,越哭越發”和不哭轎“生啞巴”的說法。
洗轎:新娘上轎起轎時,女家用銅盆舀半盆水,用條帚蘸水,灑於轎角,意思是洗淨泥土,不過只灑三角,網開一角,讓女兒帶點土走。
坐轎:新娘上轎後,要用一條被子圍住身子,這條被子叫穩轎被。同時腳下放一隻腳爐,新娘腳放在腳爐上,以火壓轎驅煞,保佑新娘平安。
送轎:女方發轎以後,鼓樂引路,有的地方妝奩不先搬行時,則於此時,抬嫁奩的隊伍跟在轎後,娘家派親屬和伴娘護送,其中大賓“壓陣”。
遇轎:花轎走在途中,如對面又有花轎,兩轎相遇,雙主迎親隊伍各自擁轎立路邊高地,如無高地可搶,則搶占上風,以顯示自家門戶高於對方。有互不相讓爭鬥者,比試以後,雙方新娘下轎互摸褲帶,再分別登轎。
搖轎和顫轎:轎在途中,轎夫有意搖晃轎子或上下顛簸轎子,使新娘坐臥不安,戲鬧取樂,作為對新娘子遲遲不上轎的懲罰。倘若過分,新娘就將轎內盛灰的腳爐踢出轎門,以示警告,抬轎夫就不敢再惡作劇了。
接轎:轎子到達男家之前,男家派人在村頭侍候。轎子一到,即放大小鞭炮、高升、百子炮等,以示迎接,主家捧出大小紅紙封,大封賞給轎夫,小封撒於門前地上,任小孩們搶取。
悶轎:新娘乘轎到男家門口,婆家大門緊閉不開,致使新娘坐在轎中,不能下轎,這叫“悶轎”,也稱“捺性子”,其目的是:顯示夫門家規的威嚴,壓壓新娘的性子,意思是要新娘從此服從丈夫和公婆。
踢轎:當花轎到了男家門口,捺過性子後,由新郎的弟弟或一童男手捧一隻紅漆喜盤,內裝兩個大紅桔,獻給新娘,敬請下橋。就在此時,未等新娘露面,新郎必須搶先上前,對著轎門狠踢一腳,意在新娘面前顯示丈夫的權威,使其今後百依百順。
謝轎神:花轎尚未到男家門口前,新郎就在門前等候。花轎進門,新郎上前,對著轎門焚香行禮。民國前,新郎行跪拜禮;民國後,新郎行鞠躬禮。俗意為感謝轎神一路保佑新娘未受魔怪侵害,平安到達婆家。

中國最早的轎子

最早的肩輿象一個車箱,縛上兩根長竿,上面坐人,放在肩上抬行,為一種代步工具。後來出現了以手抬高與腰齊的腰輿,以攀挽竿負行的攀輿和半抬半拉的挽輿等。

始於漢晉

關於肩輿的起源,以往多以為始於漢晉。《晉書》記有書法家王獻之乘竹肩輿闖入他人竹園的佳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箴圖》,畫的是漢成帝乘坐八抬肩輿,據此認為肩輿始於漢、晉。但這個說法並不能成立。197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固始縣侯固堆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大墓,墓主人是宋景公的妹妹吳國的句 吾攵夫人,墓中出土有三乘肩輿,分屋頂和傘蓋形兩種,距今2500多年,可以說是中國最申報轎子

由車演化

轎子最早是由車演化而來。《漢書》載:會稽太守嚴助“輿轎而隃領(嶺)”。唐顏師古註解為:“服虔曰:‘轎音橋,謂隘道輿車也’。臣瓚曰:‘今竹輿車也,江表作竹輿以行是也’。”漢時的所謂轎不過是能行山路的車。《明史·輿服志》乾脆明說:“轎者,肩行之車。”所以舊時轎又稱“肩輿”、“平肩輿”。

轎子之名始於宋

“轎子”之名,據說最早始於宋。 轎子也是老北京的傳統交通工具之一。二人抬的稱“二人小轎”,四人抬的稱“四人小轎”;八人以上抬的則稱之為大轎,如“八抬大轎”等等。

等級規定

在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下,轎子和其它事物一樣,在使用上也是有著嚴格的等級規定,違規則要受罰。歷代史書對此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記載。《明史》載:“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隆慶二年,應城伯孫文棟違例乘轎被告發,立刻被罰停俸祿。《清史稿》亦載:“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天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同車制。其用雲頭者禁止。”官員需按例,百姓有錢也不得逾制。當今社會對乘車也有限制,但只是管官不管民。

種類

轎子,在使用上,有走平道與山路的區別;在用材上,有木、竹、藤等之分;在方式上,有人抬的和牲口抬的,如駱駝馱的“駝轎”,元代皇帝還坐過“象轎”。“騾馱轎”,是“騾抬轎”的訛音,是清末民初流行過一陣的交通工具。轎子是用二匹騾子前後抬著。轎桿固定在騾背鞍子上。轎夫跟著邊走邊吆喝。轎內坐人,大轎可坐3-4人。轎外夏包葦席或蒙紗,冬季則是棉圍子。騾馱轎多用於山區或鄉間崎嶇小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