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石

錦石

鄉名,位於中國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縣。

錦石鄉地處湘潭縣中部,省道潭花公路貫穿中部而過,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全鄉總面積56.7平方公里,有23個行政村,轄8329戶,總人口298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0人,共有耕地面積29830畝,其中水田28226畝。經濟結構以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境內的碧泉潭乃湖湘文化發祥地。

2011年錦石鄉建成了錦石鄉中心幼稚園,系湘潭縣首家公辦幼稚園。2011年9月開始建設錦石鄉村學校少年宮,它利用錦石中學閒置教室以及學校功能室改造而成,亦是我縣首家鄉村學校少年宮。

據傳境內涓水河中,曾發現五顏六色的石頭一塊,人們稱為“錦石”,後村民聚居於此,逐漸形成小集鎮——錦石街、鄉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錦石
  • 行政區類別:中國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
  •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
  • 地理位置:中國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中部
  • 面積:56.7平方公里
  • 人口:29896人
  • 著名景點:碧泉潭
城鎮簡介,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社會,文化,交通,旅遊,

城鎮簡介

一譯“格雷西”。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馬都拉海峽西岸城鎮。東南離泗水約20公里。十五世紀曾為黃金、寶石等貿易市場。沿海有大片魚塘,養殖水產。附近產燕窩。有水泥廠,本世紀七十年代建立磷肥廠及鋼鐵廠。

歷史沿革

據傳境內涓水河中,曾發現五顏六色的石頭一塊,人們稱為“錦石”,後村民聚居於此,逐漸形成小集鎮——錦石街、鄉因此而得名。

地理環境

錦石鄉地處湘潭縣中部,省道潭花公路貫穿中部而過,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全鄉總面積56.7平方公里,有23個行政村,轄8329戶,總人口2989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20人,共有耕地面積29830畝,其中水田28226畝。經濟結構以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境內的碧泉潭乃湖湘文化發祥地。

行政區劃

錦石鄉轄:新安村、唐家湖、純塘、大荷、金盤、金湖、錦石、東邊山、蒼場、文佳、大橋、太陽、洄水、勝利、東風、劍峰、桂花亭、楓樹壩、碧泉、柏壙、清塘、泉佳、蓮花塘23個村委會。
錦石鄉行政區劃錦石鄉行政區劃

社會

位於碧泉潭畔的碧泉村,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是第一批縣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該村有14個村民小組,386戶,1327人,勞動力800餘人,共產黨員54人。近幾年來,該村黨支部一班人精誠團結,勤政為民,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全村黨員、民眾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民眾滿意度達到98%。在村級領導班子績效考核中,該村2006年-2007年連續兩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一等獎;2007年被縣委授予“縣級基層黨建示範點”光榮稱號。村黨支部書記譚俊岳也當選為市人大代表。

文化

碧泉書院簡介
在湘潭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它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近千年來,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兒女,造就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鼎盛局面,對於推動中國近世的歷史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這裡有著三大湖湘學派的遺址——碧泉書院、胡氏父子墓和三賢祠,顯示出這塊土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碧泉潭底砂礫隨著處處水絲向上揚起,汩汩有聲,滿潭皆是,特別是在那靠近山邊大石的中心泉眼處,大股泉水形成的強大衝擊力將沙束摶成螺狀,稍拋出水面即又落下來。若在陽光下,水草碧綠,而各色砂石卻呈現出五顏六色。泉水的噴出量很大,水溫長年在20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一至潭邊,夏由收汗、冬則去寒。下潭一浴,通身舒暢。不過碧泉潭的著名,還不僅在她的旖麗風光,而在於它的文化蘊涵,中國儒學界鼎鼎有名的“湖湘學派”就是誕生在這塊土地上。
碧泉書院是開創湖湘學的第一個學術基地,也是湖南省最古老的書院之一。湖南書院的建築具有鮮明的湖湘地方特色。反映了士大夫典雅、樸實的格調。其建築牲採取中軸準心,兩廂對稱,多重院落組合,對內開敞,對外封閉的形式建成。千年學府碧泉書院的建築格局,也是以頭門、明倫堂、講堂、文昌樓為中軸,兩廂角門、考棚、肆業所相對稱的形式組成。南宋建炎四年(1130),太學博士、理學大家胡安國因避金兵南侵之戰亂,攜季子胡宏來到湘江西岸的湘潭縣碧泉潭,創建了碧泉書堂。他在這裡遍置竹石花木,使之四時恆蔭,景色宜人。胡安國在此潛心研究春秋,完成著名的理學巨著《春秋傳》30卷,紹興八年(1138)四月,胡安國去世,理學大師、文學大家胡宏子承你父業,傳其湖湘學,將書堂修繕擴大,改名為碧泉書院,並作《碧泉書院上樑文》以紀其事。紹興十一年(1141)年,胡宏有感於“人希探本”而創立了他的性本論儒學觀,於是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
光緒刊《湘潭縣誌》描寫了當時有本亭的情況,是自胡安國居碧泉,胡宏又作“有本亭”於泉上,有竹石花木之勝。紹興中,朱震與胡安國禊飲碧泉,嘆其勝概,比諸李願之樂盤谷。碧泉書院雖然地處偏遠,但因有一代鴻儒隱居其中,便“寓在深山多客人”了。當時許多同僚和士子紛紛造訪,真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遂形成了“遠邦朋至,近地風從”的繁榮景象。胡安國、胡宏父子在此辛勤耕耘了31載,張式在碧泉書院讀書期間,曾命其書齋為“南軒”,因而日後自號“南軒”。胡安國、胡宏、等在研究、傳授“二程”學說的基礎上,開創民理學新派湖湘學派,湘潭碧泉書院遂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而聞名遐邇。胡宏逝世後的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4年),隨著湖湘學子的群體北遷長沙嶽麓書院,或縣域縣學,碧泉書院方漸趨冷落,遂出現“書堂何寂寂,草樹亦芊芊”的景象。南宋末年,書院在戰亂中被焚,元代又由里人衡氏修復,元末又毀於兵火,明萬曆四年(1577),周之屏(湘潭縣射埠人)又予以重修,並讀書講道其中。明崇禎年間,縣人唐齋君再次重修,清順治五年(1649)書院不幸又毀於兵火。不久,唐世征避兵亂來碧泉定居,他有感書院的荒廢,與胡宏後裔胡愚商議復修。待唐世征於順治十八年(1662)考中進士,做了山西玉縣知縣時,至康熙初書院方修飾完畢,並作《碧泉書院記》以志紀念。解放後,在1958後大躍進和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徹底毀壞,1982年書院最後被拆除,成為民宅基地。

交通

省道潭花公路貫穿其境。
“要致富,先修路”是所有生活在農村人民民眾的感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碧泉村黨支部的最大心愿。2007年,黨支部組織村民自籌資金20萬元,在外知名人士捐資80萬元,將全村主幹道5.1公里全部硬化,實現組組通水泥路,直接到戶40多戶。今年初又在道路兩邊栽種了綠化樹,受到全村上下的一致肯定與好評。投入資金80萬元,對全村進行農網改造,新增變壓器兩台,改四線7公里,兩線5公里。投入資金30餘萬元,搞好了碧泉潭出水口處150米渠道的硬化,整修骨幹山塘12口,租賃挖機挖掘修繕渠道3000餘米,有效地改善了全村的農田灌溉體系。全村新建沼氣池14個,基本用上了清潔能源。耗資近20萬元,新建村部一棟,村衛生室、圖書室、文體場所、文化長廊、科普園地、電教等設施齊全。
今日的碧泉,組組通公路,家家能進車,戶戶展新顏,人民生活安居樂業,三個文明同步發展,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民正朝著“十一·五”經濟發展規劃奮勇前進。

旅遊

中南第一名泉 — 碧泉潭
碧泉潭位於湘潭縣錦石鄉,距湘潭市約40公里。清嘉慶《湘潭縣誌》云:“唐天寶間,石岩中泉忽湧出,色如靛藍,投物水中,皆成碧色”,碧泉之名始此。湘中一帶流傳著一條孽龍的傳說:“頭在江西鐵樹觀,尾在湖南碧泉潭,搖一搖,擺一擺,洗掉湖南做中海”,為了鎮住這條孽龍,每年春節都要往碧泉潭中投入鐵鎖鏈,以鎖住惡龍,確保湖南平安。於是,碧泉潭便聞名遐邇了。南宋建炎四年(1130),太學博士、理學大家胡安國攜季子胡宏來此創建了碧泉書堂,遍置竹石花木,使之四時恆蔭,景色宜人。胡安國在此潛心研究春秋,完成著名的理學巨著《春秋傳》30卷,紹興八年(1138)四月,胡安國去世,胡宏子承父業,傳其湖湘學,將書堂修繕擴大,改名為碧泉書院,並作《碧泉書院上樑文》以紀其事。紹興十一年(1141)年,胡宏有感於“人希探本”而創立了他的性本論儒學觀,於是在碧泉潭上建“有本亭”。
碧泉潭水深3.3米餘,泉自石出,涌沙噴珠。宋朝張軾在《過胡文定公碧泉書堂》詩中對碧泉潭寫下了“愛此亭下水,炯若玻璃盆。晴看浪花涌,靜見潛鱗翻。朝昏遞日月,俯仰鑒乾坤”的佳句。潭有三奇:
一是泉貌奇。潭面酷似開水沸漾,團團波紋逐圈擴散。前人曾如此描述:“泉自石出,搏沙旋波,上瀠螺髻。”講的是由於泉水向上衝擊,把泉底砂礫帶動形成弧形的螺髻狀,不斷向上旋轉,接近水面時,四散落下,後面的砂礫又形成新的螺髻,周而復始,頗具奇觀。特別是在陽光照映下,潭底的水草、石塊、砂礫被染成七色,瑰麗無比。
二是水質奇。潭水冬溫夏涼,終年保持在20℃左右。盛夏酷暑來到泉邊,頓覺涼氣襲人,清爽適身;掬水而飲,淡甜可口。隆冬則熱氣蒸騰,宜於洗臉濯足。自古以來,用碧泉水澆灌稻田,穀粒飽滿,形似“桂花蕊”, 據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指定碧泉潭羅家四畝產的米為貢米。用碧泉水打出的豆腐,能較長時間保鮮不餿;用碧泉水養鴨,生下的蛋圓實無隙;所養之魚,肉嫩味甜。
三是潭中魚類的習性奇。每當黎明之前,泉中忽然湧來大量螃蟹,太陽一出,便逃遁無蹤。風清月朗的午夜時分,泉底會竄出一群柴魚來,每條重約兩三斤,在潭中迅游如梭,但一聞響聲,便快速潛入潭底石穴中,須至次日午夜方再出遊。
碧泉潭水日流量6萬噸(經檢測0.7-0.9 立方米/秒)。水質經湖南省公共衛生檢測檢驗中心檢測(第2002SC-016號),含鋰、鍶、鋅、溴化物、碘化物、偏矽酸、硒、溶解性固體等(見檢測報告),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家標準。
互相文化發源地、嶽麓書院前身 -- 碧泉書院
據傳乾隆皇帝游江南時,指定碧泉潭羅家四畝產的米為貢米。座落在潭口旁的碧泉書院是湖湘文化發源地之一,據書院前石碑記載:南宋紹興之初,始擺皇帝趙構的老師胡安國父子躲避戰機隱居到碧泉,創建“文定書堂”,廣收門徒,傳播並研究理學,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開創湖湘學派,湘潭從此聞名江南,後延續發展了衡山“文定書堂”,寧鄉“通山書院”,長沙“嶽麓書院”等學府,發展了湖湘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