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書院

錦屏書院

錦屏書院在明清年間建有多所,位於四川、陝西、山西等地,多為境內名望學府,書院執教者為師之望者。“錦屏”,取錦秀屏風意。李益《長干行》:“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取名錦屏,用以喻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錦屏書院
  • 外文名:Jin Ping School
四川省閬中錦屏書院,陝西省平利錦屏書院,山西省懷仁錦屏書院,

四川省閬中錦屏書院

位於四川閬中。明嘉靖初知府張思聰建於府治西南,並有三賢祠朱熹張栻黃裳三先生。陳宗虞有《三賢祠記》。萬曆、天啟時均重修。邑人中丞徐紹吉有記。明末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學使周燦重建,尋又廢。乾隆十六年(1751)觀察使周琬重修。二十三年知府莊學和移建於城東北隅古治平園舊址。計有講堂、廳堂、齋舍等共24間。嘉慶六年(1801)署知縣李天培遷回城內原址。二十四年川北道黎學錦以其處為會府,將書院遷至城外莊學和移建處。置學田多處,收租銀550餘兩供費用。
位於四川雷波。清嘉慶七年(1802)按察使董教增、建昌總兵張志林、敘州知府談士澋等議建書院,共捐銀500兩置學田。二十一年訓導冉思儒購民房5間暫作書院。二十五年通判陸成本以書院舊房另換民房15間擴建,講堂、學舍兼備,並正式命名。另置山長束修田。道光、鹹豐時通判郭輝乾、賀洪煦等均購置學田以增膏火。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學堂。
錦屏書院

陝西省平利錦屏書院

錦屏書院位於陝西平利。清乾隆十八年(1753)邑人許士彩等捐置於城東,知縣黃寬擴建。四十年,知縣秦重仁增修,邑人楊玉朝置膏火地以餼生徒。同治八年(1869),知縣衛錫恩等置桌案器具,以書院兼作考院,又捐立卷局,以備寒士考卷之費。後改名五峰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建為高等國小堂。

山西省懷仁錦屏書院

院址在縣城學宮之前,文昌宮之西,清鹹豐六年(1856)知縣趙德漳創建。以縣境西北有錦屏山而名之。因懷仁地瘠民貧,講堂簡陋,經費無出,無法延師,於是自捐俸訓課生徒,勵以獎賞,有書院之名而無書院之實。適逢有河渠案罰金若干緡,遂動工建堂齋5間,廚房1間,築圍牆,中設1門,門額上題日“錦屏書院”,延請有名望者為山長,朔望訓課生徒。有《新建錦屏書院碑記》,張映璧撰寫。
【錦屏書院楹聯】 〖錦屏書院〗 錦屏書院在懷仁縣,清鹹豐六年(1856年)由知縣越德彰建於學宮前,時為境內最高學府。“每月訓課生徒,勵以獎賞,不數年間,文風大變,邑人登賢書者有之,成進士者有之。” 遵道以行,學者必以規矩;
誨人不倦,煥乎其有文章。
——佚名題錦屏書院
(上聯“道”,本指道路,引申指法則、規律,及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論語·衛靈公》云:“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里仁》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古人對道是很重視的。上聯起句“遵道以行”,出自《禮記·中庸》:“君子遵道以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聯中所言之道,可理解為興學育人的教育之道。“學者亦必以規矩。”這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上聯針對學生而言,強調求學或處世均須遵循一定的法則。下聯“誨人不倦”,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指教誨別人耐心而不厭倦。“煥乎其有文章”,語出《論語·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指文章出眾,頗有光彩。下聯針對教師所寫。要求為人師者,應傳道、授業、解惑,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如此才能發揚光大,鬱郁多文采。此聯集引儒家經典成句,本身就說明是“遵道”而撰的,所以頗具影響力,極富號召力。古訓猶在,傳統永存。將聯中之“道”、“規矩”賦予新的內涵,仍不失為一副有教育意義的佳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