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狀

錢建狀

錢建狀,男,安徽無為人。現為廈門大學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1年10月生。1997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1997年考取湖北大學碩士研究生,先後師從余恕誠、劉尊明、王兆鵬、吳熊和、劉海峰等先生,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中文系。同年入廈門大學中文系,2007晉升副教授,2013年,晉升教授。2014年,評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導師,招生方向為唐宋文學。先後主持過中國博士後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部、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專著多部,合著若干部,發表論文約五十餘篇。論文、著作曾獲廈門市、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一等獎等。曾赴台灣中央研究院、美國哈佛大學訪學、交流。近年來,主要研究領域為詞學、宋詩研究、科舉與宋代文學、宋人日常生活與文學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建狀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無為
  • 出生日期:1971年10月
  • 職業:著名學者
  • 畢業院校:安徽師範大學,浙江大學
  • 代表作品:《一種奇特的詞體——“福唐獨木橋”考辨》《宋詞大辭典》
個人簡介,成就榮譽,社會評價,治學特點,學術簡介,博士論文,代表性論文,代表性著作,

個人簡介

成就榮譽

1999年11月獲湖北大學研究生優秀獎學金。
2001年12月獲浙江大學研究生一等獎學金。
錢建狀
2002年11月論文《一種奇特的詞體——“福唐獨木橋”考辨》獲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勵基金會的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2年12月,獲浙江大學光華獎學金。
2003年六月,獲浙江大學校優秀畢業生稱號。

社會評價

錢先生治學嚴謹、知識淵博,近幾年來在學術界取得了很大成就,頗受學界好評,是當代成就卓越、發展潛力極大的中輕年學者之一。(當代知名青年學者文創公)

治學特點


  錢建狀所從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宋代文學。歸納起來,其主要特點有二:
一、注重考據。其碩士導師王兆鵬、劉尊明師從詞學大家唐圭璋先生,其博士生導師吳熊和先生為另一位詞學大師夏承燾先生的高足。唐、夏二位先生畢生致力於詞學文獻的整理與考據。這一特點,也為其有所繼承。
二、注意吸收相鄰學科特別是歷史學科的研究成果。其博士論文是《文化版圖的重組與文學命運的再造——宋南渡文壇的歷史文化考察》,其博士後出站報告是《科舉文化與兩宋文學考論》,運用的皆為文化——文學的研究方法。換句話說,就是努力在文學及其賴以產生的社會生活中尋找中介,從而揭示文學背後的文化底蘊,再反哺文學,用以觀察、揭示文學發展的規律。
自1997年以來,其研究宋代文學已近二十年。這兩個特點一直在其研究中有所凸現。其好處在於:
一、較好地繼承了學統。自清代的乾嘉學派以來,文史學界注重實學的風氣並沒有因西學東漸而有所衰落。原因在於,持之有故,持之有據,不空言立論的學術態度,包含著嚴謹、科學的學術精神。這種精神,是構成學者學術品格的第一要素,不應輕易拋棄。
二、預流。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相當一部分學者,注重從文化學的視角來觀照、考察中國古代文學,視野宏通,成果豐碩。這一趨勢,到現在仍未過時。這說明,中國古代的“知人論世”的傳統研究方法,有其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後輩學者,應當在有所繼承,有所開拓。其所藉助於文化地理學和科舉學兩個視角,從歷史入,從文學出,確實也解決了一些宋代文學研究中的難點,發現了一些別人尚未發現的文學現象。因此,這一研究方法,雖不算新穎,但價值不容小覷。

學術簡介

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文化版圖的重組與文學命運的再造——宋南渡文壇的歷史文化考察》被浙江大學評為校優秀畢業論文,並參評2004年度全國百佳優秀博士論文。
論文《南渡前後嶺居嶺南文人的不同心態與環境變化》獲廈門市第六次社科獎三等獎。

代表性論文

自1999年起,發表論文有:
1、《系統開拓重構——評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江淮論壇》1999年2期。
2、《尊詞與辨體——宋詞獨特風貌形成中的一對矛盾因子》《湖北大學學報》2000年3期(此文為2000第四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學術文摘》摘錄)。
3、《宋詞分期研究述評》,收入《詞學研究年鑑》(1995——1996),武漢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一部有特色的斷代詞學思想史——評<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3期。
5、《古典文學研究中的理論提升與人文關懷——評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2期《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1期(與尚永亮先生合寫)。
6、《花間詞情民間風味——劉過情詞初探》《中國韻文學刊》2001年2期。
7、《評劉尊明<唐五代詞史論稿>》《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6期。
8、《一種奇特的詞體——“福唐獨木橋”考辨》《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3期。
9、《一種奇特的詞體——“福唐獨木橋”考辨》《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9期全文複印。
10、評《金元詞通論》《宋代文學研究年鑑》武漢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11、《<唐詩風貌>簡介》,蔣寅、張伯偉等主編《中國詩學》(第七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2、《東坡詞誤收<青玉案>一闋考》,《文學遺產》2004年第5期。
13、《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緣與文學創作》《浙江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與美國印地安納東亞系助教尹羅蘭(LARA I INGEMAN)合作撰寫)此文為《人大複印資料》2003年第八期全文轉載,又同時為《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3年3期及《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錄。
14、《宋詩人莊綽、林季仲、郭印、曹勛生卒考辨》《文獻》2004年第1期。
15、《齊梁名士 宮廷文人––––南朝梁江陵庾氏世家》,收入《中華文化世家叢書》(荊楚卷),曹月堂、舒懷等主編,湖北教育出版2004年3月版。
16、《宋室南渡前期的政局變化與詞壇風氣》《廈門大學學報》2004年3期。
17、《宋室南渡與詞壇唱和之風的興盛》,《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8、《南渡前後貶居嶺南文人的不同心態與環境變化》,浙大學報2004年第5期。
19、《宋室南渡與文化版圖的重組——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學活動為切入點》
20、2004《文學遺產》國際論壇會議論文。《江淮論壇》2005年第6期。
21、《秦檜與紹興文壇的諛頌之風》(與鄭玲合作),《集美大學學報》2006年6期
22、《和戰之爭與南渡士人的分野》(與李本紅合作),《安徽史學》2006年5期。
23、《書即師也》,光明日報2006年1月。
24、《南渡詞人的地理分布與南宋文學發展的新態勢》 文學遺產2006年11月。《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25、《科舉與江湖詩派的漫遊》,2007年1月。
26、《略論晚清目錄學家丁丙的詞學思想》(與陳瑤合作),《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2期。
27、錢建狀 《蘇軾元祐三年科場舞弊辨偽——兼論李廌落第原因》,《浙江大學學報》2008第3期。
28、《科舉與宋代文學的期集》,《教育與考試》2008年第5期。
29、《圍繞趙明誠諸子與李清照生平創作的幾個問題》,《慶賀吳熊和教授從教50周年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0、《南宋進士分科考試的形成契機——兼論宋代科舉史上的經義與詩賦之爭》,《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10月。《北京大學學報》、《教育史研究》轉載。
31、《考官的雅集——同文館唱和詩發覆》(與楊唐衍合作),《教育與考試》,2009年8月。
32、《山谷詞與唐詩》(與孫宗英合作),《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第6期。
33、《以<全宋文>補<全宋詩>二十則》(與蘇碧銓合作),《中國韻文學刊》2009第第4期。
34、《貶謫文化在北宋的演進及其文學影響》(與尚永亮教授合作),《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錄。
35、《宋代書畫家生平事跡考辨四則》,《新美術》2011年第6期。
36、《宋徽宗朝停廢科舉真相辨證》,《科舉學論叢》2011年6月.。
37、《宋詩人蕭貫生卒年考》,《江海學刊》2012年第3期。
38、《糊名謄錄製度下的宋代進士行卷》,《文學遺產》2012年5月。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39、《落花無言 人淡似菊》,收入《追求知音的教學境界》一書,2012年9月。
40、《宋詩人劉潛卒年考》,《江海學刊》2012年11月。
41、《宋代的科名崇拜、科名歧視與文學傳播》,《廈門大學學報》2012年11月。
42、《北宋書畫家郭忠恕、李建中、黃伯思生平仕履訂補》,《新美術》2013年3月。
43、《如是我聞——憶吳熊和師》,文學遺產(網路版),2013年3月。
44、《定量分析在詞學研究中的成功嘗試》,《詞學》 ,2013年6月。
45、《宋史文苑傳的史料來源與史料價值》,《廈門大學學報》2014年7月。

代表性著作

(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組與文學新變》,廈門大學2006年10月版。
本書所選取的,是宋代文化、文學研究中尚屬薄弱而又亟待開的一個重要方面,力圖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為一個時代提供文化面貌、文人精神、文學風貌的解剖圖。努力在文化、文學與士人的社會生活之間尋找中介點,是本書研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本書需要實現的一個重要目標。就南宋初期而言,大量北方士人的南渡,給宋代文化、文學帶來最深刻的影響是文化版圖的重組與文學命運的改變。因此,舉凡南渡士人階層與類型、南遷路線、士人地理分布等關涉文化版圖重組的重要因素,是本書力圖說明的研究的對象。本書的第二章,即以此為中心而展開。而政局變化、時勢內涵、地理環境、士人生活、南宋政府安置士人政策措施與文學進程、文壇風氣之深層聯繫,亦是本書全力關注的重點。本書的第三章、第四章,其說明之著重點即在此。具了解之同情,力圖展示兩宋之際南渡士人生活的原生萬言書,是本文切入研究的一個主要視角。因此,雖然本書選取的只是士人中的一種類型——“詞人”來作為說明對象,但意圖卻是藉此來突出一代士人的生活狀態,進而對當時的文化生態的重組、士人的文化創作的新動向進行剖析,故在說明文化、文學的總體特徵與風貌時,重點並不放在現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史料,力圖對人所處時代之背景與生活之環境進行深入的探討。文史互證,是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力圖實踐的原則。表現在文中,一方面,對於宋詩、宋詞、宋文的解讀,本書與既往的藝術批評和鑑賞的文學研究方法有有所不同,更為關心的是這些文化成果中可供利用的史料價值及因此而表現出的士人的全新的心態與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對於士人的文學創作和思想動態,往往由外向內、由表及里,重在剖析其成因,而不僅僅是風貌描述與價值判斷。
主要社會評價:安徽師範大學葉幫義教授著文指出:“從歷史文化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錢著至少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文獻的搜羅與考辨;二是從材料出發,發現問題,尋找視角,提煉觀點。……在南渡詞的研究成果已有相當積累的情況下,錢著在材料、觀點、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心得與創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宋代文學年鑑》2006-2007,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70-372頁)。
(二)、《宋代文學的歷史文化考察》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內容簡介:
本專著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編,主要從科舉、貶謫、地理文化三個層面來考察宋代文學,旨在揭示宋代文學所涵蓋的廣泛的社會內容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下編為考證編,將制度史、社會史、風俗史的知識運用與傳統考據學方法結合起來,對宋代重要作家的生平事跡、流傳本事和作品進行了考證、辨析和輯佚。
本專著的學術貢獻主要有三點:
一、從研究視角來看,本專著努力將制度史、風俗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知識運用於宋代文學研究當中,充分吸收當代宋史界已有的學術成果,並以此為切入點,找到了歷史與文學的若干箇中介點(如科舉中的行捲風尚、期集風尚、士人漫遊等)。
二、從研究成果來看,本專著所提出的宋代士人的行捲風尚長期存在,宋代江湖派詩人群體的形成與士人覓南舉有著密切的關聯,宋室南渡以後南方文學的崛起、文學重心的南移以及文學版圖的重組等觀點,皆為前人未曾觸及或未予充分關注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相關空白。
本專著所運用的考據方法據有一定的啟示性。例如運用宋代的科舉史知識(宋代的鎖院制度、考試閱卷流程)來考證蘇軾科場舞弊案的真偽,從宋代婢妾買賣制度考證李清照的生平創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相鄰或相關學科的知識,對於文學研究是相當重要。本專著以例證加深、細化了對這一理論的理解。
社會評價:
本專著的大部分章節曾在《文學遺產》、《中華文史論叢》、《廈門大學學報》、《浙江大學學報》、《中國韻文學刊》、《江海學刊》等重要刊物上公開發表過。其中《糊名謄錄製度下的宋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南渡詞人的地理分布與南宋文學發展的新態勢》、《<東坡詞>誤收<青玉案>作者作》三篇發表在《文學遺產》上,前兩篇還為人大複印資料2007第4期、2012年第7期全文轉載。 另外,《“福唐獨木橋體”考辨》一文為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9期全文轉載。《南宋進士分科考試制度的形成契機》一文為《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論點摘編。梁建國《2008年宋史研究動態》一文亦加以評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9.6)
(三)《宋史文苑傳箋證》,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
內容簡介:
本書耗時七年,依託《宋史文苑傳》,廣收博採,對宋代近百位作家的生卒年、籍貫、家世、仕宦經歷、著述等作了詳細的考訂。主要觀點為:
(一)、《宋史文苑傳》,其最直接的史源是宋代《國史》。比對《續資治通鑑長編》、《事文類聚》、《范仲淹集》、《郡齋讀書志》、《容齋隨筆》、《嘉定赤城志》、《京口耆舊傳》等諸書所引宋代《國史》片段,知和㠓、陳充、謝炎、曾致堯、蘇舜欽、楊蟠、米芾、張耒、呂南公等皆《國史》有傳,其所記諸人事跡並能與《宋史文苑傳》互參。而《新安文獻志》所載《國史洪湛傳》、除個別文句稍異《宋史洪湛傳》,其餘全同,民國《適園叢書》本《山谷先生年譜》所引諸多《國史黃庭堅傳》原文,則與《宋史文苑傳》全同。
(二)、宋代諸朝《國史》,本之《實錄》、而又參之宋人碑誌、行狀、家傳、文集、筆記。因此,宋人碑誌、文集等實為《宋史文苑傳》的原始史料來源,但非直接史源。
(三)、《宋代文苑傳》固然有不少舛誤之處,但其作為信史的地位不容置疑。以呂南公為例,本傳謂熙寧中,士方推崇馬融、王肅、許慎之業,南公度不能逐時好,遂不復以進取為意。四庫館臣斥其為不經之說,謂“《宋史》荒陋,此亦一端”,然考諸本集,此實呂南公自述如此。《宋史》實不誤。類似此例,不煩再舉。
(四)、《宋史》致誤,或沿《國史》(如米芾之籍貫),或因傳寫(如誤書“張唐卿”為“孫唐卿”),或因轉述史料不慎(如誤唐庚事為其兄唐瞻事,《賀鑄傳》誤程俱詩序為詞序)。或因誤讀原文(如記晁補之世系)。而更多的“錯誤”,實為《宋史》數事並舉,或後事而前敘,刪汰改換之際,未之熟思深考,遂致敘事失次、不確。也就是,《宋史》之書法,導致諸多疑似之誤,非真誤也。因此,後世學者取資《宋史》,當深味其意,未可遽斷其是非。
學術貢獻與理論創新為:
(一)彌補了《宋史》在文獻整理方面的不足。(二)本課題既考《宋史文苑傳》之失,又舉其正,從而以實證研究糾正了長期以來對《宋史》的若干偏見與深度誤解,還其信史之本來面目。(三)輯錄了近百位宋代作家的生平事跡的大量資料,進一步充實了宋代文學研究的文獻基礎。箋證》。
社會評價:
一、本書中的部分成果,曾以《蘇軾元祐三年科場舞弊辨偽——兼論李廌落第原因》、《宋代書畫家生平事跡考辨四則》、《宋詩人蕭貫生卒年考》、《宋詩人劉潛卒年考》、《宋代書畫家郭忠恕、李建中、黃伯思生平事跡訂補》為題,公開發表在《浙江大學學報》2008第3期、《新美術》(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江海學刊》2012第3期、2012年第6期、《新美術》2013年第3期上。二、本書出版後,陸續收到了武漢大學王兆鵬、尚永亮、北京大學錢志熙、台灣成功大學王偉勇等學者的來信,對其學術價值予以肯定。三、本書作為《歷代文苑傳箋證》這一重大課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版之後,《古籍新書報》、,《中華古籍網》、《文學遺產》網路版、《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網》等國內報紙、網站皆曾予以報導,並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
二、本書作為《歷代文苑傳箋證》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獲廈門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