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子超

錢子超

錢子超,印染專家,中國印花工業先驅者之一。1899年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1919年去日本,開始就讀於東京東亞預備學校。1924年在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1926年回國後,應聘於上海達豐染織廠任工程師,他在中國較早致力於發展機械印花,並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為中國印染工業的發展和印染廠建設作出了成績。1960年,錢子超退休。1989年病逝於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子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89年
  • 畢業院校: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 職業:學者
  • 主要成就:中國印花工業先驅者之一
  • 出生地:浙江省諸暨縣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童年時期,早年時期,抗戰期間,抗戰勝利後,新中國時期,職業生涯,

個人簡歷

1919—1920年就讀於日本東京東亞預備學校。
1920—1924年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後改名為東京工業大學)印染科畢業。
1924—1926年在日本印染工廠實習後,去新加坡籌辦針織漂染廠。
1926—1945年任上海達豐染織廠工程師、副廠長。
1945—1949年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三、第四印染廠廠長。
1949—1952年任國營上海第二印染廠廠長。
1952—1953年任國營上海第一印染廠總工程師。
1954—1960年任紡織工業部設計院印染總工藝師、第四設計室主任。
1989年1月8日病逝於北京。

生平簡介

童年時期

 錢子超,原名乘時,1899年1月16日出生於浙江省諸暨縣江藻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原是店員,經商失敗後種田務農,生有四子一女,錢子超排行第二,自幼家境貧困,聰穎好學。
錢子超
印花機

早年時期

學生時期的錢子超目睹民族的苦難,萌發了振興國家的願望。在杭州安定中學讀書時,他開始接觸各種新思想,並接受了“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影響,立志要發奮求學,走科學救國的道路。經同學黃樹滋的介紹,錢子超決意東渡日本繼續深造,但家中無力為他償付學習費用和赴日旅途費用,在親友們的相助下,於1919年去日本,開始就讀於東京東亞預備學校。他在這所學校一年期間刻苦攻讀,既精通了日語,又考取了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後更名為東京工業大學),並取得了公費生待遇。當時,同去日本讀書的有十幾個青年學生,到了日本後根據個人志願有的選學軍事,讀士官學校;有的學醫;有的選學教育。錢子超決心攻讀印染這門專業,投身於國家印染事業的發展。在學習中,他除了攻克理論知識外,十分注重實際套用。他認為,在套用學科領域中,不僅要從理論上去探索研究,更需要從實踐中運用提高。他利用寒暑假期和工廠實習機會,深入工廠實際,並在許可情況下親自動手操作。五年寒窗,1924年他在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畢業。經學校的介紹,他還在日本印染工廠實習參觀了一年。1925年秋,經在日本時同窗同學的再三邀請去新加坡籌辦針織漂染廠,由於建廠條件不成熟,加上他回國心切,辭去了新加坡針織廠工作,回到了上海。
1926年錢子超回國後,應聘於上海達豐染織廠任工程師,負責籌建印花工場。他從赴日考察、選購設備、回國安裝調試、培訓員工,到1929年正式投產,成為中國棉布印花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他較早地將國外防染、拔染印花工藝套用於生產,並為開發新品種、新花色,作出了成績。

抗戰期間

抗日戰爭開始,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犯淞滬地區,達豐廠有遭炮火危險。為了使工廠少受損失並能繼續生產,他將部分設備搶運到上海租界區內另建新廠,取名為信昌染織廠,錢子超參加了設計和基建工作,於1938年5月開工生產。投產後他主管印花工場。1939年,信昌廠與相鄰的拆遷來的寶興紗廠合併組成中紡紗廠,並改為該廠染部。1941年12月8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紡紗廠因在香港註冊,被視作英國產業由日本侵略軍占領。

抗戰勝利後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紡紗廠染部恢復原名為達豐印染廠,開始獨立經營,錢子超擔任副廠長。同年9月,他由重慶大明染織廠經理查濟民推薦,參加經濟部蘇浙皖區特派員辦公處接收上海日資紡織工廠。錢子超被委派接收日資美華印染廠,任該廠的廠務主任(廠長),主持復工。經他組織力量,整修設備,於同年11月開始恢復生產,產品仍沿用原“美畫圖”商標,在很短時期內使該廠在產品品種和產量質量上得到很快發展。1946年2月,美華廠移交給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成為上海第四印染廠,錢子超任廠長。“美畫圖”商標印花布產品系列得到進一步發展,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同時,錢子超又兼任中紡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廠廠長。錢子超接任後,經過檢修設備,很快恢復生產,以後又對設備作了相應的補充和調整,顯示了他既專印花,又精漂染整理的才能。同時,他辭去了達豐廠副廠長的兼職。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紡公司決定調錢子超到中紡第七印染廠任廠長(七印後改名為國營上海第二印染廠),當時該廠設備殘缺不全,尚在進行修配安裝。錢子超接任不久,上海楊樹浦發電廠遭飛機轟炸,局部被毀,影響了滬東各廠供電,而二印廠未受影響。受停電影響的滬東各印染廠在加工中經常發生濕布積壓。錢子超在保護本廠安全、組織生產的同時,還幫助其他廠洗烘濕布,防止變質損失。
1952年9月,錢子超被調任國營上海第一印染廠總工程師,專心在技術和管理上發揮他的才能,解決了一些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難題,為人信服。
1953年底,錢調至紡織工業部設計公司任印染工程師,隨即參加了紡織工業部組織的“54”型印染機械定型組,任技術顧問,對定型工作作出了貢獻。定型工作結束後,他就回設計公司著手組織新建西北第一印染廠的設計。這是在蘇聯專家指導下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個由國產設備裝備的大型印染廠。
1958年設計公司更名為紡織工業部設計院,錢子超被委任為第四設計室主任併兼任印染總工藝師。他又主持組織了國內石家莊、鄭州、北京等地印染廠的設計,以及援助北葉門和越南棉紡織印染廠的印染工藝設計,為中國印染工業建設和援外工作作出了貢獻。
1960年,錢子超退休。1989年病逝於北京。

職業生涯

中國印花工業的先驅者
錢子超於1926年從日本留學回到上海後,應聘於上海達豐染織廠。該廠因準備擴充印花工場,聘請他負責籌建。他再次赴日,在日本各地深入考察印花生產技術,1927年引進日本四色輥筒印花機及附屬設備,並聘請日本技師來廠,在錢子超的領導下,安裝設備,培訓員工,最後調試成功,產品進入市場。
為了掌握和提高印花技能,他在車間隨時分析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決心把印花生產搞上去。30年代初期,各地印花工廠(場)陸續興建,相互競爭日益劇烈。錢子超在堅持以質取勝外,並在增加品種花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覺察到市場上流行著一種大花直貢被面花布備受民眾的喜愛,他採用國外的防染和拔染印花工藝,經過研究試驗,終於獲得成功,投放市場。二是採用植物染料蘇木黑和鹽基性染料交叉印或罩印在直接染料的色地上,印製成仿駱駝絨的條紋絨布,供冬服里子布用,經濟實惠,暢銷農村。三是以滿地直接印花法在細薄斜紋布上印製深色花布,經過軋電光整理,獲得真絲綢樣的外觀。由於新品種增多,競爭能力增強,給企業增加了利潤,受到同行業的尊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華東紡織管理局加工科為提高上海市國營、合營和私營廠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從1950年10月起,曾組織各廠高層技術人員、印染專家40餘人參加技術交流座談會。每月集會一次,連續進行了11次,錢子超都積極參加,並在討論印花問題時將他多年積累的經驗,如印花機橡皮襯基布的組成、印花襯布的洗滌方法以及印花滾筒刮漿刀的厚薄和磨法等,作了精湛的介紹,受到大家的歡迎。
技術革新
1926—1953年,錢子超歷任達豐染織廠、中紡公司第三、第四印染廠、國營上海第二、第一印染廠的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廠長、廠長等職務。由於他重視實踐,所以在印染生產技術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1.在上海二印廠仿製蘇式機械堆布器。在錢子超的組織下,參考哈爾濱亞麻廠從蘇聯引進的繩狀布束進入煮布鍋的象鼻狀堆布器和積布池上的行車式堆布器,設計仿製成功,以機械代替人工甩布,改善了工人的勞動條件,曾受到紡織工業部的表揚,並在中國印染廠推廣。
2.在上海二印廠自行設計製造絲光後燒鹼廢液的三效回收裝置。錢子超組織吳嘉生、周履安、王嘉禾等汲取上海一印廠和達豐染織廠從英國引進的絲光後燒鹼廢液經沉澱去雜、苛性化和三效蒸發裝置,自行設計製造成套裝置成功,可以將含鹼量僅40—50克/升的稀鹼液,蒸濃到300—400克/升,重新回用於絲光,燒鹼耗用量較未回用前節約75%—80%。
3.解決上海一印廠在增產節約運動中提高印花機車速時發生的花布正面搭漿問題。一印在印大面積花樣時,花布印上色漿,先在大烘筒進行反面烘乾後,轉入雙排小滾筒雙面烘乾時,通過作為轉折點的小導輥(一般內通蒸汽),常常產生搭漿,需要及時停車清除。他了解情況後,果斷地採取將小導輥中改通冷水的措施,花布正面就不搭漿,解決了問題。
4.克服了上海一印廠練漂車間一度出現的大批量漂白布質量下降事故。開始時有人認為是煮練所用絲光廢液含雜太多所致,經改用新鹼液後,疵點依然未能消除。錢子超經過分析和詳細研究後,判斷是坯布退漿不良,影響了煮練的均勻和深透,所以立即改進退漿工藝,使疵點不再產生。
印染設備定型和新廠建設
錢子超於1953年底從上海調到設計公司任印染工程師,他曾帶領人員從南到北,向中國所有印染廠進行設備普查,收集設計資料。後來,又參加“54”型印染機械定型組任技術顧問,並列為定型組領導小組成員。由於他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於英、日等國印染設備的結構和性能都比較熟悉。因此,在中國尚屬第一次的印染機械選定型工作中,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對於每種設備的組成,每項工藝路線的確定,都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幫助領導小組作出決定,盡到了顧問的責任。這次定型工作規模很大,動員達一二百人,最後成果表現在用定型設備裝備的新廠,投產後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定型工作結束後,錢子超回到設計公司,投入新建國營西北第一印染廠的設計。他在設計中能運用其經驗和知識,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對於印花機的排列,有人主張學習蘇聯經驗,把印花機頭朝向窗戶,以便採用自然光線,而錢則認為各地建廠條件和廠房型式不盡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亦可採用人工採光,實踐證明他的見解是對的。
1958年設計公司更名為紡織工業部設計院,錢子超被委任為第四設計室主任兼任印染總工程師。在中國新廠的設計中,他根據國內外趨勢和自己的經歷,提出不設立鍋爐房而建設熱電廠的方案,使新建電廠既供電又供熱,不僅減少煤耗,又減少了大氣污染。在設計工作中,他注意培養新生力量,推薦和重用技術骨幹。他先後主持了西北一印和石家莊、鄭州、北京等地印染廠的設計,還主持了廈門印染廠的初步設計,以及喀什、四川、鹹陽等十幾個印染廠的工藝設計,還有北葉門薩那棉紡織印染廠和越南河內棉紡織印染聯合廠的印染工藝設計。
為了及時總結印染廠建設經驗,1959年在錢子超具體指導組織下,編制了《印染廠設計手冊》和《印染廠化學站設計手冊》,為指導印染廠設計並做到規範化、標準化、系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錢子超為人耿直,言談話語直道而行。他治學嚴謹,對學術中的問題重視實踐,追根尋源。他生活廉儉,作風正派。他的一生,是為中國印染事業的發展和建設傾注了全部精力的一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