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北地區

銀北地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毗鄰,南與銀川市接壤。東屏滔滔黃河水,西依巍巍賀蘭山。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批准:1.設立銀北地區,轄原自治區直轄的石嘴山市和平羅、陶樂、賀蘭3縣,地區駐地大武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北地區
  • 設立:1972年
  • 原由:陶樂、賀蘭3縣劃歸銀北地區
  • 1975:撤銷銀北地區
歷史沿革,管轄地區,縣級石嘴山市(城區、郊區),大武口鎮,石炭井區,平羅縣、陶樂縣,賀蘭縣,

歷史沿革

1956年,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石嘴山豐富的煤炭資源。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1960年1月設立石嘴山市,當時石嘴山市轄石嘴山鎮(區級)與尾閘、黃渠橋、寶豐3個人民公社。
1960年4月,石嘴山鎮改建為2個區,組建南街、北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2個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5月,調整公社規模,市郊3個公社劃小為8個公社(尾閘公社劃分為尾閘、下營子2個公社;將黃渠橋公社劃分為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3個公社;將寶豐公社劃分為寶豐、廟台、禮和3個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個區合併為市轄城區。
1963年5月,國營園藝農場變為集體所有,稱為園藝公社。7月,將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轄城區1區、大武口鎮1鎮和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台、禮和、園藝、大武口等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設定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大武口鎮的派出機構。
1970年10月,將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劃出,撤銷石炭井街道辦事處,改置為石嘴山市轄石炭井區,駐石炭井。
1972年設銀北地區,地區駐大武口。原由自治區直轄的石咀山市和平羅、陶樂(駐馬太溝)、賀蘭(駐習崗)3縣劃歸銀北地區。
1973年大武口鎮升格為區。
1975年撤銷銀北地區,石咀山市改由自治區直轄。將賀蘭縣劃歸銀川市領導;平羅、陶樂2縣劃歸石咀山市領導。

管轄地區

縣級石嘴山市(城區、郊區)


1968年,大武口鎮改設大武口。1970年,在石炭井設區。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駐尾閘公社。轄8個公社和“五七”農場、農林牧場。時有3區(城區、石炭井區、郊區)1鎮(大武口鎮)。1971年,郊區撤銷,各公社仍由市直轄。
1972年2月,在大武口設銀北地區,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降為地區直轄。俗稱“小市”。機關仍駐石嘴山,行政區劃不變。1973年,大武口設區,城區撤銷。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恢復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機關遷往大武口。同年12月,成立石嘴山市一、二、三區,石嘴山為二區。

大武口鎮

1972年2月23日,國務院決定設立銀北地區(轄區石嘴山市、平羅縣、賀蘭縣、陶樂縣)。
1973年6月18日,自治區革委會決定將大武口鎮升格為區。7月10日,召開大武口區成立大會。
1973年8月10日—1974年4月6日,大武口區曾一度改由銀北地區直轄,後因沒有得到國務院的批准,復交石嘴山市領導。
1975年11月23日,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轄平羅縣、陶樂縣)機關由石嘴山區遷入大武口區。自此,大武口逐漸成為石嘴山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交通郵電、衛生中心。

石炭井區

1970年,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分出,撤銷街道辦事處,組建為石嘴山市石炭區。1973年6月,石炭區更名為石炭井區。8月,銀北地區成立,石炭井區劃歸銀北地區直管。
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石炭井區劃歸石嘴山市管轄,改為石嘴山市第三區。1981年,第三區更名為石炭井區。

平羅縣、陶樂縣

(今平羅縣

賀蘭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