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狀效應

鉤狀效應即HOOK效應,是指由於抗原抗體比例不合適而導致假陰性的現象,其中抗體過量叫做前帶效應;抗原過量叫做後帶效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鉤狀效應
  • 又稱:HOOK效應
  • 解釋抗原抗體比例不合適導致假陰性
  • 抗體過量:前帶效應
鉤狀效應,原理,效應,

鉤狀效應

(HOOK效應)
鉤狀效應即HOOK效應,是指由於抗原抗體比例不合適而導致假陰性的現象,其中抗體過量叫做前帶效應;抗原過量叫做後帶效應。

原理

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時,生成結合物的量與反應物的濃度有關。無論在一定量的抗體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體, 均可發現只有在兩者分子比例合適時才出現最強的抗原-抗體反應。以沉澱反應為例,若向一排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抗體,然後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遞增量的相應可溶性抗原,根據所形成的沉澱物及抗原抗體的比例關係可繪製出反應曲線(圖)。
前帶、後帶效應前帶、後帶效應

效應

前帶、後帶效應
從圖中可見,曲線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體分子比例合適的範圍,稱為抗原抗體反應的等價帶(zone of equivalence)。在此範圍內,抗原抗體充分結合,形成的沉澱物最多,表明抗原與抗體濃度的比例最為合適,稱為最適比(optimalratio)。在等價帶前後分別為抗體、抗原過剩則影響沉澱物的形成,這種現象稱為帶現象(zone phenomenon)。帶現象在臨床檢驗中經常出現,特別是ELISA反應中。出現在抗體過量時,稱為前帶(prezone),出現在抗原過剩時,稱為後帶(postzone)。所以在臨床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前帶和後帶現象,以免出現假陰性結果,尤其以前帶效應明顯,這種情況可以通過進一步稀釋樣本進行解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