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強

鉤強
一·拔河的古稱
又稱強鉤、牽鉤、拖鉤《荊楚歲時記》:“施鉤之戲,以綆作篾纜,相(系)綿亘數里,鳴鼓牽之……。公輸子游楚,為舟戲,其退則鉤之,進則強之,名鉤強,遂以敗越。以鉤為戲,意起於此。”後逐漸成為民間一種較力的遊戲。唐代在鉤強的基礎上發明了拔河運動《封氏聞見記》:“古用篾纜,今則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兩勾齊挽當大旗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唐中宗唐玄宗都曾多次主持過拔河比賽,有一次,參加的人數竟達千餘人。河東進士薛勝當場即興作《拔河賦》一篇,記敘了這一壯觀的場面。
二·公輸盤製造的攻城武器
鉤強也叫"鉤拒"、"鉤巨"。是古代水戰用的爭戰工具。據《墨子·魯問》記載:從前楚越水戰,因"楚人順流而進,迎流而退,見利而進,見不利則其退難。越人迎流而進,順流而退,見利進,見不利則其退速",致使楚敗於越。楚為改變這種戰局,在魯班初到楚國後,就首先讓分製造了這種兵器,對敗退的敵船能鉤住,對進攻的敵船能抗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