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城牆

釣魚城城牆

城牆是釣魚城的主體防禦建築,由主城環山城牆、南外城城牆、東內城城牆、西北內城城牆和城北一字城牆五大部分組成,總長達8000米。它把雄關隘口連成一體,猶如蜿蜒的巨龍,升騰在巍峨的釣魚山上。登上釣魚城,一幅歷史的畫卷撲面而來。它沒有狂熱耀眼的色調,也沒有精心雕鑿的痕跡,但它那粗獷的身軀,宏大的氣勢,和蘊含的那番神奇,無不給人以視覺的強烈衝擊和心靈深處的巨大震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釣魚城城牆
  • 總長:8000米
  • 建築材料:磚石
  • 位置:重慶合川城區嘉陵江南岸
主城環山城牆,南外城城牆,東內城城牆,西北內城城牆,城北一字城牆,

主城環山城牆

主要為沿釣魚山頂部外緣,連線鎮西門、護國門、東新門、青華門、出奇門、奇勝門一周的環山城牆。測繪及考古調查資料顯示,釣魚山海拔高度在186.3—391.22米之間,釣魚城主城環山城牆皆憑籍陡峭的山崖構築而成,全長約5810米。城牆基岩海拔最高點350.1米,最低點279.6米,平均高為326米,除去鎮西門至薄刀嶺一段以高度在30米以上的懸崖為天然屏障之外,有近5000米的城牆系以巨石壘砌,構成了高大堅固的山險牆。
主城環山城牆外牆用條石砌成高2米的垛口(亦稱雉堞),垛口的上部為倒“品”字形的瞭望口,供觀察敵情、指揮炮手發炮擊敵,即宋,陳規《守城錄》卷1所載:“或謂炮手在城裡,炮手不能見得城外事,無由取的。”在垛口的下方,還有一方形小孔,為射洞,用以射擊來犯之敵。
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修築有平面呈長方形並突出於牆外的矩形墩台和炮台(即馬面。現存有馬面7處,炮台2處,排水孔10處,暗道2處)。
在環山城牆上,均鋪砌有寬3.2米,可容“三馬並行、五人同進” 並與城中道路連線的跑馬道,構成了點線結合、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網,以便戰時炮車在城上運動發射和增援力量的快速出擊。下面,茲將主城環山城牆分段介紹如下:
1、鎮西門至薄刀嶺一段城牆。此段城牆長約860米。主要以釣魚山南部相對高度約30米的懸崖為天然屏障,其中鎮西門向南至山體轉彎處有宋代及清代修築城牆。清代直壁牆體疊壓於宋代斜壁牆基之上,平均高度約4米,其中宋代牆基露於地表之外約0.5米,清代牆體高約3.5米。
清光緒《合州志》卷2記載: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十一月,合州明東里三匯壩一帶爆發白蓮教起義。三年八月,起義軍兵鋒直指合州。合州“吏目萬鐘浚督率東渡口鄉紳築隘卡於釣魚城拒之”。釣魚城的清代城牆、城門,即為此時在宋代遺址上修築。
2、護國門至東新門一段城牆。此段城牆長約900米。城牆下部均為宋代牆基、中部為清代牆體、上部是現代修復的牆體及垛口。城牆依山勢高度略有不同,南段城牆因臨懸崖牆體較低,東部東新門處因山勢相對較緩故牆體較高,暴露於地表部分總高度約在7—12米之間,其中宋代牆體高1.2—4.7米,清代牆體高2.1—4.5米,現代牆體高2.5—3.75米。
3、東新門至青華門一段城牆。此段城牆長約1160米。主要以宋代、清代疊壓牆體為主。其中新東門北部約17米全為現代復修;皇洞向北約200米為現代復修城牆疊壓清代及宋代牆體,具體結構如護國門至東新門段。
4、青華門至出奇門一段城牆。 此段城牆長約910米。為清代城牆疊壓於宋代城牆之上,宋牆高0.3—0.4米,清牆高1.9—3.25米。
5、出奇門至奇勝門一段城牆。 此段城牆長約790米。主要以宋、清時期城牆為主,宋代牆基高約0.4—1.2米,清牆高約1.9—3.35米。
6、奇勝門至鎮西門段城牆。此段城牆長約1420米。主要以經現代復修的宋代、清代牆體為主。均為下部宋代牆基、中部清代牆體、上部現代牆體及垛口。

南外城城牆

南外城即《元史》卷3《憲宗》所載之“一字城”,俗稱橫城牆。南外城現存東、西一字城牆。東一字城牆起築於城南飛檐洞以東40餘米的峭壁之下,止於嘉陵江邊,全長約400米。現存城牆平均高度5米,基寬14.3米,內外牆壁皆用條石砌築,中部填土以粘土夾雜石塊夯築而成。
釣魚城城牆
由北向南依釣魚山南部二級山崖至江邊可分三段:
1、北段:自飛檐洞東側峭壁下至釣魚山南部二級山崖的小東門處。現存城牆長約100米,寬3.55—5.50米,平均高度約7.2米。其外牆用規整條石砌築,一般為直壁,部分牆體下部為斜壁牆。內牆以規整條石砌築為主,修鑿平整,多為直壁牆,僅北部以雜亂石塊砌築,略呈斜坡狀。其北端自岩壁向南約30米,僅見清代牆體,其餘為宋代牆基基礎上清代修建。
2、中段:自小東門西側約30米的山崖下順山勢轉折,略呈“S”型,其轉折部分亦損毀坍塌嚴重。現存城牆長約180米,寬12.5米,平均高度約4米。其外牆用規整條石砌築,部分牆體下部為斜壁牆,上部為直壁,內牆以雜亂石塊構築,層層疊澀呈階梯狀。
3、南段:該段順山勢直下嘉陵江邊,較為規整。現存城牆長約120米,寬14.3米,平均高度約8米。外牆用規整大條石砌築,修鑿平整,牆壁斜直,牆體隨山勢在局部向內折收約0.6米,內牆結構同中段,城牆頂部有階梯狀石道,石階寬0.25—0.45米,高0.17米。
據中段南端剖面觀察,東一字城牆中段與南段內、外砌牆條石可分三次堆積,為宋代城牆,是釣魚城戰爭時期二冉、王堅、張珏曾先後三次加固擴修釣魚城的實物例證。
釣魚城城牆
南外城西一字城牆亦稱水軍碼頭城牆。該段城牆西距東一字城牆約500米,起築於城南遊客接待中心北側的峭壁之下,順山勢由北向南與嘉陵江邊的水軍碼頭相接,全長約260米。在地勢陡直的山脊部分,城牆直接砌于山脊外側,僅存外牆而無內牆,山勢較緩的部分內外均用石牆砌築。外牆基本以大型條石築起,牆面修鑿平整,斜直牆壁,為宋代遺存。由北向南至水軍碼頭可分三段:
1、北段:原始關門遺址北側一段。該段由懸崖腳下起築後向西南方向前行數米即向東南折轉,而後依山勢而下。現存城牆長約90米,寬5.3米,平均高度約4.2米。其外牆用規整大條石砌築,修鑿平整,牆面斜直,內牆僅見於北端數米,以不甚規整的石塊壘築。
2、中段:接北段至水軍碼頭西北懸崖處。該段依山勢直下,僅中部形狀隨山脊略向東偏。現存城牆長約80米,寬4.8米,平均高度約3.6米。其外牆用規整大條石砌築,修鑿平整,牆面斜直,因東側山勢較高,基本不見內牆。該段中部牆體有兩處隨山勢在局部向內折收0.6米左右。
3、南段:自水軍碼頭西北懸崖處至嘉陵江邊。該段接上部城牆沿懸崖下與水軍碼頭相接,隨山體走勢略向西彎折,長約90米。北端城牆因山體滑坡坍塌損毀嚴重,中部主要以山岩峭壁為自然屏障,南端接水軍碼頭,外牆用規整條石砌築,修鑿平整,牆壁斜直,內牆以雜亂石塊壘砌,層層疊澀呈階梯狀。
南外城為主城環山城牆下的山地防禦陣地,與江防要塞——水軍碼頭緊密結合,既成為水軍碼頭的屏障和限制敵人在江岸結集、運動的外圍防線,而且還構成了水軍碼頭→南外城→主城互為依託,攻防自如的防禦縱深。

東內城城牆

現存牆垣在東新門西側坡地上,起築於宋街以南跑馬道與城南城牆跑馬道連線處,順山勢沿東北向延伸至皇宮遺址南側坡地坍塌。城牆遺址全長約2000米,寬5.3米,牆體高度在0.4—4.2米之間。其西南段近1000米外牆以不規整石塊砌築;東北段外牆用規整大條石砌築。
釣魚城城牆

西北內城城牆

在皇井台以西的閱武場北側,現存城牆遺址長約30餘米,寬4.3米,牆體高度在0.5—3.5米之間。其外牆以規整條石砌築。南北兩端坍塌損毀嚴重。
釣魚城城牆

城北一字城牆

位於出奇門外山下江岸,已發現城牆兩段。
釣魚城城牆
目前,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正在對東內城城牆、西北內城城牆和城北一字城牆進行發掘清理。
釣魚城現存古城牆主要為宋代城牆與清代城牆,它們在質地及加工方法上較為一致,均以當地所產方山砂岩為原料,通過鏨鑿修整為楔形石塊,層層砌築而成。
它們的特點及區別為:
1.宋代築牆條石迎敵面多打鑿為斜面,牆體坡度約在62—68度之間;清代則普遍為直牆,條石迎敵面為相對直角。
2.宋代築牆條石內側多有鏨槽,上層條石壘砌於下層鏨槽內,層層疊澀;清牆則無鏨槽,上下層齊頭平置。
3.宋代部分築牆條石外端多為鈍圓角;清代則無此種痕跡。
4.宋代城牆厚重穩固,選材方面築牆條石體積較為碩大,砌築方式方面略為粗放,層縫稍顯起伏不平,灰縫不太明顯;清代城牆則規整細膩,選材方面築牆條石體積較小,砌築方式較為工整,層縫基本水平,白灰縫較明顯。
釣魚城城牆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宋代軍事城塞。釣魚城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南宋的歷史、軍事和建築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