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崎

釜崎,實際上叫釜釜崎(かまがさき),現在叫做愛隣地區。位於大阪市南部西成區(Nishinari),是日本最大的臨時體力勞動者聚集地(日語中稱為“寄せ場”,一般來說僱傭周期少於30天),這裡生活萬餘生活缺少保障、等待臨時工作崗位和政府救濟的中老年人獨身人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釜崎
  • 外文名:Kettle battery
  • 實稱:愛隣地區
  • 地理位置:大阪市南部西成區
  • 日文名:かまがさき
居民,歷史,現狀,

百科名片

離時尚購物中心匯集的天王寺、阿倍野地區步行不超過20分鐘。幾條重要的鐵路線大致將釜崎的界域劃分出來,大抵北至新今宮站,南至荻之茶屋、今池兩站區域,中間由太子、山王、惠美須等地段組成(也許只是幾丁目那樣的規模,其界限並不分明),半徑300米,離觀光熱門“新世界”僅幾條街的距離。

居民

在其21000名居民中,大概5000人左右是日雇勞動者,近萬人是因各種情況需要生活援助的個體。經濟泡沫的高速發展時期過後,臨時體力勞動工作(如建築、運輸及製造業等活兒)大幅度減少。因此在這一區,不少上了年紀的勞動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失去生活來源,他們不得不露宿街頭,或者住在租金極低的福利公寓中聊以度日。釜崎一帶龍蛇混雜,由於歷史原因,這一帶也不乏諸如在日朝鮮人後代和“部落民”等弱勢身份的族群。故而一般日本人對釜崎的印象是極端危險,且完全失序,經常警告外人不要隨便出於好奇涉足那裡。

歷史

釜釜崎地區在1910年代至20年代初就初具規模,為了清除貧民區,政府將勞工聚居的廉價賓館統統從當時重工業聚集的北部遷到南部,即如今的釜崎一帶。這裡於1945年在盟軍對大阪的轟炸中遭受重創,在50年代的重建中,不少二戰中失去家庭或無法求生的人也匯聚到釜崎,藏身於那些私搭亂建的doya(ドヤ,即簡易住所)中,令廉價賓館再度復興。政府為解決釜崎問題,有不少專門政策出台,且於1966年重新將釜崎和周邊地區定名為“Airin(あいりん)”,意即“愛鄰”,就是“可愛的社區”之意。不無諷刺的是,目前的社區業者卻多對此名流露反感。他們覺得“愛鄰”之名承載的是一段不甚愉快的歷史,任何與此有關的名頭,都在提醒那些不自在和被歧視的差別。
1970年在大阪舉辦的世博會刺激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令釜崎一度成為來自全國日雇勞動者的聚集地,“愛鄰中心”就是這一年成立的。當時,這個兩層建築里不僅有政府主持的日雇勞動者職業介紹所(日文全名:あいりん労働公共職業安定所),還有西成區福利中心和大阪社會醫療中心附屬醫院(為釜崎勞動者和無家可歸者提供免費醫療等)。這樣的格局,似乎到2011年8月初NPO組織cocoroom的嚮導植田裕子到訪的時候,都依舊保持著

現狀

大阪的釜釜崎是一個城中城,也是日本最大的貧民窟,當地居民很多都是日本建築業繁榮時期的建築工人。如今,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工作崗位銳減,這些居民更是度日維艱,一些人另謀生路,沿街叫賣、賭博,另一些人則選擇繼續等待。
無家可歸、貧困和健康惡化使釜崎貧民的生活每況愈下。在此地活動的黑幫集團數量達到60個,它們從事著販毒、賭博、敲詐救濟金等勾當。大阪市民對該區都閉口不談,曾造訪釜崎的美國攝影師安德魯·休斯頓表示:“釜釜崎的老人生活極為艱苦,很多人感覺自己被政府背叛。他們為建設國家付出了辛勤汗水,政府卻遺棄了他們。釜崎這樣的貧民窟成為謀求連任的政府官員的眼中釘,直接將它們從日本的地圖上抹除。”
然而,儘管如此,釜釜崎卻依然保留著典型的日本色彩。住在紙板房裡的男子將鞋子整理的井井有條,每晚按時去公共浴室洗澡……雖然落魄,這些貧民卻展示著日本社會的優雅、恭敬、井然有序,以及其核心價值觀與生命活力。
攝影師馬格達萊納·索羅稱:“我曾多次拜訪日本,其文化讓我倍感親切。聽聞這群無家可歸者聚居在大阪的貧民窟,我決定親自前往,一探究竟。在那裡,我所看到的不只是釜釜崎,而是日本社會弱勢人群的複雜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