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飾質量門

金飾質量門

金飾質量門:北京工商局公布的金飾品質量監測結果將周生生金飾品推上了風口浪尖。該監測結果稱,周生生(中國)商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生產的“周生生”18K金手鍊含金量不達標。周生生暴露出來的問題,為國內珠寶金飾質量問題敲響了警鐘。珠寶行業的加工環節確實存在很大漏洞,質量普遍存在問題。專家呼籲,中國珠寶產品特別是K金產品應加強第三方檢驗管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飾質量門
  • 時間:2010年12月
  • 地點:北京
  • 相關單位:北京工商局、周生生公司
事件背景,行業掃描,業界看法,專家說法,消費警示,現象調查,6.1短“金”缺“量”,6.2購買首飾,6.3辨別真假,

事件背景

金飾質量門
2010年12月一則訊息,周生生K金產品在京、滬等43個城市重新上櫃。此前下架產品經國家權威機構檢測全部合格。
在此1個月前,北京市工商局一項檢查顯示,周生生一條手鍊含金量未達標,引發關注。
此外,有媒體報導,非純金配件賣出足金價“歷來如此”。
另一個訊息是,香港有關商會緊急澄清傳聞:在當地出現的所謂“肉眼難辨的假黃金”,沒有流入零售市場。

行業掃描

大品牌相繼發生“質量門”
貴金屬含金量不足、把金當鉑金賣、人造石冒充天然寶石、標籤不合格等問題一直阻礙著行業的發展,幾大知名品牌都曾經爆出“問題首飾”,讓人跌破眼鏡。
2008年,周大福在廣東省工商局的一次抽查中被曝出“18K金紅寶石戒指”珠寶鑑定不合格;六福公司的18K金鑽石戒指則被查出重量問題。此結果一經公布,超過一半消費者表示獲悉抽查結果後不再輕易購買珠寶,也不再相信所謂的“大品牌”了。
2009年,廣東省工商局再次對省內銷售的金銀飾品、珠寶玉石進行抽查,合格率僅為27.5%。在剔除純標籤不合格的產品後,質量合格率達到74.5%,主要不合格項目是標識、珠寶鑑定和貴金屬含量。這一次,大牌們幾乎都僥倖“過關”了。
不久後,業界又發生了一起事件,香港知名品牌六福錯將“石榴石當翡翠賣”,引起了消費者的極大不滿,寶石鑑定書與貨單名稱嚴重不符。
2010年,“質量門”事件再次現身,此次的“主角”是周生生、周大生……質量問題猶如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能殃及普通消費者,更有可能引發企業內部的“大震盪”,帶來巨大的負面效果。

業界看法

加工環節存在法律監管漏洞
鑽石世家市場總監寧振國認為,此次抽查事件主要反映了兩個問題:一是國家對珠寶首飾行業監管的加強。二是珠寶行業的整個產業鏈,特別在生產加工環節,仍然存在很多不規範現象。
在調查中發現,珠寶行業的加工環節確實存在很大漏洞。首先,加工的門檻較低,只要申請到營業執照,就能進行加工。而在一些城鄉結合部,這樣的加工點甚至連營業執照都不需要具備。其次,珠寶首飾的加工缺乏一個法律規範。雖然打上某個品牌標籤之後的貨品出了問題由品牌負責,但品牌對於由工廠的加工環節帶來的質量問題,卻顯得多少有點無奈,因為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可以為其提供檢測說明。
歐寶麗品牌總監王林則表示,珠寶零售商的貨源很多,自有工廠的監管不嚴或供應商選擇不當都有可能導致產品質量出問題。王林還分析,周生生此次18K金手鍊含金量不達標,關鍵是對自身工廠的監管以及對供應商的選擇上出了問題。
業內人士經常講的兩個字是口碑。在珠寶行業,圈子內的人互相都認識,很少人為了短期的利益而故意缺斤短兩,因為一旦出了任何的問題,且不說消費者不買帳,在業界將會喪失一批合作夥伴,在行業內很難再生存下去。

專家說法

建議從內部生產抓起
行內檢測專家透露,此次檢測出現問題的周生生18K金手鍊,檢測結果為“749‰”,而18K金規定含量應為“750‰”,含量差了1‰。其實從貨品成本來看,僅僅差了幾元錢,知名品牌應該不會為了省下這點成本,甘願冒著巨大的風險做出以次充好等欺騙消費者的事情,以至破壞企業長期才建立起來的信譽度。出現含金量不足的情況,主要是企業對自身工廠生產的監管上存在漏洞,或者在合作供應商的選擇上出現了問題。專家建議企業從內部的生產加工環節抓起,加強第三方檢驗管理。
廣東省珠寶檢測中心工作人員介紹,K金是指黃金和其他金屬混合在一起的合金。18K金是指黃金含量為75%的合金,由於較黃金堅硬,適合鑲嵌鑽石或寶石。此外,可以混入銅等金屬,K金可以呈現出偏紅或者玫瑰色,也受到一些時尚人士的喜愛。
中國廠家現在生產的黃金首飾都按國際標準提純配製而成,用K來表示金屬製品中含金量的多少,18K含金量純度千分數最小值要達到750‰,達到990‰就是24K,又稱足金。含金量的檢定須由國家認定的第三方貴金屬和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機構進行。

消費警示

購買要看標識是否齊全
廣東省消協的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K金按含金量多少分為24K金、22K金、18K金、9K金等,我國市場上最多見的為“18K金”,飾品上應打上的印記為“18K”或“750”。因此消費者選購18K金首飾時,一定要看標識是否齊全。也就是在首飾上是否有“18K”或是“750”的印記,且印記是否清楚。同時首飾上也要清楚標有廠家的商標印記。這樣一旦發生問題,消費者可以通過印記找到生產廠家。此外標籤上的金屬種類標識必須是漢字,而不能用字母代替。同時,商品標籤必須有合格標誌。標籤上,生產廠家必須寫清楚,同時也必須與產品印記相對應。

現象調查

一份調查顯示,“成色不足”、“證書造假”是受訪公眾在購買金銀首飾時,最擔心的兩大要素。
問卷共涉及“購買金銀首飾時,你如何辨別其真假和含量”、““購買金銀首飾時,你最擔心什麼”等8個問題,通過街頭截訪、網路調查等形式,共回收441份有效樣本。

6.1短“金”缺“量”

結果顯示,71%的受訪者認為,類似短“金”缺“量”的事情,在行業較為普遍。錢小姐感慨說,以前是奶粉,如今是黃金,今後還有什麼不能“潛”的。
29%的人持不同看法。李小姐說,這還是個別現象,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受訪者覺得,摻假背後到底是“潛規則”還是其他原因,只有商家自己知道了,但是真的讓消費者很失望。
事件暴露出最主要的問題
占總數47%的受訪者認為是“商家誠信”。黃先生說,黃金行業是最需要誠信的行業,如果誠信缺失,影響很大。黃小姐說,商家欺瞞消費者就是自討苦吃。一個網友說,誠信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也是基本道德底線。
37%的人選了“監管不力”。“僅僅依靠消費者的肉眼去鑑別、經驗去保證,遲早會毀掉這個市場”,袁先生說。也有人表示,金銀首飾出現“質量門”暴露了金銀珠寶在檢驗監管上的缺失。
11%的人選了“存在法律空白”。佘小姐認為,關鍵是法律還不完善。
有網友說,相關政策或法律對此應管理更嚴格,讓消費者放心。5%的受訪者選了“其他”。趙先生說,問題本身複雜,原因很多。

6.2購買首飾

結果顯示,“成分不足”是受訪者最擔心的情況,占到總數的51%。袁女士說,商家出售含量不足的金銀首飾,就是出售假貨的行為。“我們不是專家,根本無法看出一款金飾,到底是‘999’還是‘9999’?差一個‘9’,價錢往往就拉開一大截。”不少受訪者說。
占總數39%的受訪者選了“鑑定書造假”。劉先生近期購入一款黃金首飾,他說,現在的鑑定證書都五花八門,我們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最後,他還是挑選了一家有較高知名度的老字號商家。
此外,“亂收加工費”、“價格虛高”等,也是受訪者在購買金銀首飾時所擔心的問題。

6.3辨別真假

對於“如何辨別金銀首飾的真假及其含量”這一問題,占總數39%的受訪者選了“查看鑑定證書”。“沒辦法,自己不懂,只能看鑑定證書。如果這也有假,我們徹底沒辦法了。”蘇先生無奈說道。
選了“找專業機構鑑定”、“自己靠經驗辨別”和“其他”的受訪者分別占到32%、25%和4%。
周先生經常購買黃金飾品,他說,以前,自己會在網上或書上看相關知識,現在有經驗了好一點。陳小姐支招說,如果朋友中有懂行的人,不妨攜其一起去購買。
購買的金銀首飾質量不過關的做法
占總數47%的受訪者選了“找商家退換”。朱女士說,利益受到侵害,當然要找商家退貨。
另有37%的受訪者傾向於“向消保委投訴”。陳小姐說,維護自己的利益,應該讓第三方來解決事情,這樣效率更有保障。
同時,受訪者普遍表示,會先和商家協調退換,若協調無果,再選擇其他的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