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頭黿

金頭黿

黿,古書中記載,“甲蟲惟黿最大,故字從元,元者大也”。此物其貌不揚,脖子散生著疣狀凸起物,亦稱“癩頭黿”,中原近代已近絕跡,金頭黿善食陰氣,古代帝王陵寢馱碑的石像就是它。據古書中記載,黿的壽命極長,可達千年以上,而且力大無窮,十步之內含陰氣噴人,殺人於無形,古時候的風水道士們若是見到金頭黿,早早就避而遠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黿
  • 外文名:Asian giant softshell turtle
  • 保護等級:國家Ⅰ級重點保護
  • 拼音:yuán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現狀,

基本資料

中文正名:黿
拼音:yuán
拉丁學名:Pelochelys cantorii  命名:Gray
英 文 名:Asian giant softshell turtle
中文俗名:藍團魚銀魚綠團魚、藍團魚、癩頭黿、鱉斑
地理分布: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
保護等級:國家Ⅰ級重點保護
總體特徵
爬行動物,外形像龜,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綠色,近圓形,長有許多小疙瘩。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爬行綱 REPTILIA → 龜鱉目 TESTUDINATA → 潛頸龜亞目 Cryptodira → 鱉科 Trionychidae → 黿屬 Pelochelys → 黿 Pelochelys cantorii

形態特徵

淡水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為80—120厘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過100千克。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似,渾身都被以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背、腹兩面由骨板包被,左右兩側連結起來,形成一副特別的“鎧甲”,但也與中華鱉有很多區別,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吻部極短,不象中華鱉那樣長而尖。它的頭部較鈍、寬而較扁,鼻孔小,位於吻端,吻部較短,不突出。身體扁平,呈圓形,扁而薄,背部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圓形。頸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較為光滑,後部有瘤狀的突起。背部呈褐黃色或褐綠色,頭部、腹部為黃灰色,尾巴和後肢為黃灰色,後肢的腹面有銹黃色的斑塊。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間的蹼較大。肛門呈灰黑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善於鑽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
行動遲緩,代謝低,耐飢能力很強,溫度過高、過低均 進行休眠 。
黿棲息於水質澄清、流速較緩的江河或水庫深處,不常遷移,喜歡棲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棲息地發生改變時,才會被迫遷移,並有結群現象。黿是夜行性動物,常在晚上游到淺灘覓食螺、蜆、蛙、蝦、魚等動物,且食量極大,通常它能一次吃進相當於體重5%的食物,然後半個月內可以不再進食。捕食時,黿會潛伏於水域淺灘邊,將頭縮入甲殼內,僅露出眼和喙,待獵物靠近時,發出致命攻擊。黿不僅能用肺呼吸,還能用皮膚,甚至咽喉吸氧,進行呼吸,正是這種特殊的生理功能確保了黿在水底冬眠時不被淹死!每年11月黿都會準時開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長達半年之久,可謂“睡神”。而在夏秋季節黿會每隔一段時間浮出水面進行換氣。
浮出水面時一般都是頭部朝下遊動,但是在夏季有時也會頭部朝上遊動而浮起來,民間則認為這種行為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因此稱其為“氣象預報員”。它的牙齒鋒利,主要吃螺、蜆、蚌和魚、蝦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節至冬眠之前,一次進食量可達體重的3—5%左右。它還有極強的耐飢能力,被捕捉後常常先絕食10—20天,並且將已經吞食的食物都統統吐出來。
黿喜群居,壽命長。盛夏喜上岸乘涼;寒冬伏水底冬眠。它最大的本能是,不僅能用肺呼吸,而且能用皮膚呼吸;甚至能通過咽喉吸取氧氣,在水中長時間生活。最奇特的是,黿浮游水面,肯定近日有颱風;如頭向上游翹起,不出3天,上游就有暴雨或洪水,非常準確、靈驗。這一現象有待生物學家進一步研究,揭開其奧秘。

種群現狀

我國古代即開始飼養,常在庭院放養一兩隻。中國安徽的黿則可能於19世紀末期絕滅。江蘇太湖以產黿而著稱,《太湖備考》中曾有“古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無錫還有因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黿頭而得名的風景名勝“黿頭渚”,可以在此遠眺和觀賞湖中美麗的風光。
由於黿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藥,且肉味鮮美,遭到了大量捕殺,現在野外的數量已經不多。
1000多年前,黿廣泛分布於我國南方諸省的江河湖泊和溪流深潭中,由於生態環境的變遷,加上人為的肆意捕殺,如今為數不多了。甌江作為黿的故鄉,曾有過輝煌:人們目睹有90隻大大小小的黿,排成一條長龍,由小溪向甌江游去,時浮時沉,十分壯觀。邑人為之津津樂道並引以自豪。據科研部門考察測算,甌江水域中今尚存近200隻黿,數量居全國之最。它與大熊貓一樣,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由於人們長期大肆捕殺,加上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致使其數量急劇減少,目前除浙江的甌江還有少量殘存外,其他地區已經十分罕見 。黿也是斑鱉的別名,斑鱉全世界只有3隻已知活體,其中一對在蘇州動物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