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桉

金錢桉

金錢桉(學名:Eucalyptus bridgesiana R. T. Baker)是桃金孃科、桉屬植物。樹高15-4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整個樹幹和較大的樹枝上的樹皮粗糙,纖維狀,通常呈棋盤狀和斑駁的灰色和白色。幼葉無柄,多對對生,具短葉柄和離生,圓形至卵形或心形。成葉互生,葉柄1.2-3.5厘米;葉片披針形。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長到1.5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長0.1-0.5厘米。成熟的花蕾卵圓形,長0.5-0.8厘米,寬0.3-0.5厘米。花白色。蒴果有花梗或很少無梗(花梗長0-0.3厘米),半球形。種子棕黑色,卵形或扁卵形,通常有腔隙,背面有淺凹坑,種門腹面。

原產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夏威夷有引種栽培。生長在乾燥草地和林地中,通常在斜坡上的較淺土壤中。

金錢桉可作為高寒無樹的平原上的防護林種植。花是蜜蜂花蜜的良好來源。可以從葉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木材,中等硬度,不耐用,在早期定居時期,它被用於打井,因為它不會使水變色。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生態問題,

植物學史

1898年,理察·托馬斯·貝克(Richard Thomas Baker)首次對金錢桉進行了正式描述,該描述發表在《新南威爾斯州林奈學會會刊》(Proceeding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上。種名bridgesiana是為了紀念弗雷德里克·布里奇斯(Frederick Bridges),表彰他為“促進了經濟科學在澳大利亞本土蔬菜產品中的套用”做出的貢獻。

形態特徵

  • 自然形態
樹高15-40米。形成一個木質塊。整個樹幹和較大的樹枝上的樹皮粗糙,纖維狀,通常呈棋盤狀和斑駁的灰色和白色。幼苗生長(矮林或田間苗至50厘米):莖橫截面圓形,通常有白霜、有疣或光滑;幼葉無柄,多對對生,具短葉柄和離生,圓形至卵形或心形,長2.5-10厘米,寬2-8厘米,邊緣具細圓齒,有白霜。成葉互生,葉柄1.2-3.5厘米;葉片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1.5-2.5厘米,同色,有光澤,綠色;側脈與中脈成銳角或有時較寬的角度,網狀中等至緻密,邊緣內脈平行於邊緣,並從邊緣移除,具少量小島狀油腺,有時明顯無腺體。
花序腋生,不分枝;花序梗長到1.5厘米,每一傘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長0.1-0.5厘米。成熟的花蕾卵圓形,長0.5-0.8厘米,寬0.3-0.5厘米,有疤痕;帽狀體具喙或圓錐形;雄蕊不規則彎曲,花葯背部著生,楔形,由縱縫開裂,子房3(4),胎座各具4垂直行的胚珠。花白色。蒴果有花梗或很少無梗(花梗長0-0.3厘米),半球形,長0.3-0.7厘米,寬0.4-0.8厘米,圓盤凸起環狀;果瓣3(4),外露。種子棕黑色,卵形或扁卵形,通常有腔隙,背面有淺凹坑,種門腹面。
  • 培育的幼苗
雙葉子葉;莖圓形橫截面,有白霜或很少綠色,通常具疣;葉對生,無柄約3節,然後特徵性地分離為許多節,無柄或具短葉柄,心形至圓形,長3.5-5.5厘米,寬3-4.5厘米,基部抱莖至淺裂,邊緣具圓齒,先端圓形,寬尖或微缺,通常有白霜,很少綠色。

產地生境

原產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昆士蘭州、維多利亞州),自維多利亞東部的高原,通過新南威爾斯高原,延伸到昆士蘭東南部;夏威夷有引種栽培。生長在乾燥草地和林地中,通常在斜坡上的較淺土壤中。原產地屬溫暖的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海拔高達1300米。夏季溫暖至炎熱,冬季涼爽至寒冷;全年都有降雨,儘管可能會有長達4個月的旱季,並且會定期發生不規則的乾旱。年平均降雨量在625-1100毫米範圍內;最熱月份的平均最高氣溫為28-30℃;最冷月的平均最低氣溫為0-2℃,一年一般有15-60次霜凍。可以忍受溫度低至-12℃的短時間。喜光,適宜生長在各種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中。
金錢桉
金錢桉原產地

生長習性

該物種會長出木質塊莖,在幼苗基部附近開始發育。它擁有嵌入的營養芽,該物種在樹冠被破壞後再生(例如火災)。該物種沒有採取落葉習性並繼續生長,直到天氣太冷而無法繼續生長。這使它們更容易受到突然寒流的傷害。如果溫度波動更加緩慢,例如在林地中,該物種就有機會停止生長並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使它們更耐寒。

繁殖方法

冬末至早春在陽光充足的溫室內播種。來自高海拔的物種在2℃時會經歷6-8周的冷分層。一旦第二組種子葉子長出,就可以將幼苗放入單獨的盆中,如果留得比這更長,可能不利於移盆。當幼苗高25-30厘米時,通常在3-4個月後,即可在田間種植。

栽培技術

金錢桉在中國種植應嚴格按照《桉樹豐產林經營技術規程》《桉樹中大徑材培育技術規程》等多項行業標準要求執行。其中,明確要求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預留一定的野生動物、鳥類遷徙走廊,保留林地邊緣的鄉土樹種和利用河流水系作為保護性走廊和珍稀瀕危動物、植物及其棲息地。造林面積大於1000公頃,應保留2-3%面積的次生林或灌叢、草地作為生物小區,“非桉”樹種應大於造林面積的20%。山頂、山脊、集水區(含水源庫區)和溝壑兩旁應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濕地、沖積溝、農耕地、省級以上交通要道和鄉村居民區周邊,以及受保護的廊道等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段,應保留10米以上的緩衝帶(區)。同時,要求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禁止以“燒荒”清理林地,提倡“測土測葉”科學配方,平衡施肥。

主要價值

金錢桉可作為高寒無樹的平原上的防護林種植。花是蜜蜂花蜜的良好來源。可以從葉子中提取精油做商用,有報導稱新鮮葉子含有約0.4-1.0%(0.5%乾重)的精油。主要成分是1,8-桉樹腦(高達70%)、α-蒎烯、檸檬烯。木材,中等硬度,不耐用,在早期定居時期,它被用於打井,因為它不會使水變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種群現狀:截至2019年,由於與農業相關的土地清理,這些棲息地已經減少。該物種清除前的地理範圍為149,927平方千米,下降了40.1%至89,881平方千米。該物種的地理範圍很廣,已知有2000多顆。該物種在很大的地理區域內仍然很常見。然而,它已大幅下降,在許多地區主要局限於路邊、保護區和放牧圍場中。
瀕危原因:由於與農業和畜牧業相關的砍伐和耕作,該物種的棲息地已經減少。潛在威脅與持續下降之間的關聯需要進一步評估。
保護措施:防止進一步砍伐應該是該物種的主要恢複目標。還需要使用當地種源苗木種群和棲息地本土的適當物種進行棲息地恢復。

生態問題

經過科學論證,桉樹“有毒”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桉樹人工林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取決於經營者採取的種植方式和經營管理水平。各國長期實踐證明,桉樹無毒無害。儘管桉樹速生快長,吸水吸肥力強,但不是所謂的“抽水機”、“抽肥機”、“綠色沙漠”。
雖然桉樹具有生長快、產材多、經濟效益好、固碳能力強等優點,但由於一些地方大面積發展桉樹純林,未能做到科學培育,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生態問題。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一是區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在緯度過高、海拔過高、坡度過陡的區域種植桉樹,導致桉樹生長不良或受災嚴重。
  2. 二是造林地選擇不正確。有的在江河源頭、重要水庫、自然保護區、城市功能區等生態重要區域連片種植短輪伐期桉樹速豐林,對水土保持等產生不利影響。有的在交通幹線兩旁連片種植桉樹純林,林相單調,影響景觀。
  3. 三是培育模式不科學。以短輪伐期經營模式為主,3-5年即採伐利用。只種植生長量較高的單一品種。有的採取煉山整地、全墾整地,過量施化肥、除草劑導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觀來看,這些問題不是桉樹樹種自身的問題,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學引起的。通過合理布局、科學培育,完全可以將種植桉樹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