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解州天寧寺大藏經

《金解州天寧寺大藏經》,金代雕印的漢文大藏經。因1933年發現於山西趙城,故又稱《趙城藏》或《趙城金藏》。全藏採用千字文次第編目,自“天”字起至“幾”字止,計六百八十二帙,每帙十卷,或略有增減,約近七千卷左右。發現時已有缺佚,存四千九百五十七卷,此後又幾經散佚,現僅存四千八百十三卷。經卷為捲軸式裝幀,每軸由若干版粘合成卷。每版刻字多為二十三行,行十四字。此藏是以《開寶藏》為依據的覆刻本,部分經卷尚留有開寶、鹹平、天聖、紹聖等北宋年代雕造、刷印和其他題記。據現存印本中的某些題跋,可知此藏雕版地點為山西省解州靜林山天寧寺。雕版時間最早為金熙宗完顏亶皇統九年(1149),最遲為金世宗完顏雍大定十三年(1173),歷時二十四年。全部刻造時間大體可推定為二十四年至三十年。現據考證,此藏發起募刻者為崔法珍。初時經板收貯於弘法寺。雕造完畢後,曾印刷四十三部,但流傳下來的只有趙城廣勝寺本四千八百一十三卷,大寶積寺本約五百四十卷,興國院本及天寧寺本各十餘卷,共五千三百八十餘卷,尚不足一藏之數。入元之後,此藏板片曾進行過兩次補雕。第一次在元太宗窩闊台執政時期(1229-1242),由中書省耶律楚材倡導。第二次補雕於元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287-1289)。此藏以往未見著錄。民國時期,“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為尋訪《磧砂藏》缺本,無意中在趙城廣勝寺發現此藏。然因其版式與《磧砂藏》不同,故未被納入《影印磧砂藏》。後“北平三時學會”精選其中特有的孤本佛典四十六部二百四十九卷,影印成《宋藏遺珍》(上、中、下三集),作方冊本一百二十冊發行。1942年,八路軍某部將此藏安全轉移至綿上縣一座廢棄的煤窯里。抗戰勝利後,經卷運至太行山區涉縣溫村天主堂內。建國後,運至北京,交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後經專家十來年揭裱修復,到1964年全部竣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