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蟲

金蟲

金龜子的俗稱 金龜子(jin gui zi)無脊椎動物,昆蟲綱,鞘翅目,金龜子科昆蟲的統稱。龜子屬鞘翅目,金龜子科,是一種雜食性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蟲
  • 俗稱:金龜子
  • 屬性:無脊椎動物
  • 綱類:昆蟲
  • 定義:雜食性害蟲
其他含義,首飾,比喻義,昆蟲簡介,其他信息,為害,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詞語:金蟲

其他含義

首飾

外觀形狀:指代婦女首飾,以黃金製成蟲形﹐所以得名。
文獻記載:南朝梁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之一﹕"蓮花銜青雀﹐寶粟鈿金蟲。"唐李賀《惱公》詩﹕"陂陀梳碧鳳﹐腰裊帶金蟲。"王琦匯解﹕"以金作蝴蝶蜻蜓物形而綴之釵上者。"清趙進美《山花子.曉妝》詞﹕"雙啟螭奩交翠羽﹐半欹蟬鬢卸金蟲。"一說﹐昆蟲名。蟲可用為首飾。

比喻義

比喻燈花

昆蟲簡介

除為害梨、桃、李、葡萄蘋果柑橘等外,還為害柳、桑、樟、女貞等林木。常見的有銅綠金龜子、朝鮮黑金龜子、茶色金龜子、暗黑金龜子等。 金龜子科是鞘翅目中的1個大科,種類很多。成蟲體多為卵圓形,或橢圓形,觸角鰓葉狀,由9~11節組成,各節都能自由開閉。體殼堅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屬光澤。前翅堅硬,後翅膜質,多在夜間活動,有趨光性。有的種類還有擬死現象,受驚後即落地裝死。
成蟲一般雄大雌小,為害植物的葉、花、芽及果實等地上部分。夏季交配產卵,卵多產在樹根旁土壤中。幼蟲乳白色,體常彎曲呈馬蹄形,背上多橫皺紋,尾部有刺毛,生活於土中,一般稱為“蠐螬”。齧食植物根和塊莖或幼苗等地下部分,為主要的地下害蟲。老熟幼蟲在地下作繭化蛹。金龜子為完全變態。
全世界約有3萬多種,我國約有1300種,常見的有黑瑪絨金龜(Maladeraorientalis)、東北大黑鰓角(Holotrichiadiom-phalia)、銅綠麗金龜(Anomalacorpulenta)和喜在白天活動的銅羅花金(Rhomborrhinajaponica)等,為害大豆花生甜菜小麥類等作物。

其他信息

為害

成蟲咬食葉片成網狀孔洞和缺刻,嚴重時僅剩主脈,群集為害時更為嚴重。常在傍晚至晚上10時咬食最盛。

形態特徵

(1)銅綠金龜子 成蟲體長18—21毫米,寬8~10毫米。背面銅綠色,有光澤,前胸背板兩側為黃色。鞘翅有栗色反光,並有3條縱紋突起。雄蟲腹面深棕褐色,雌蟲腹面為淡黃褐色。卵為圓形,乳白色。幼蟲稱蠐糟,乳白色,體肥,並向腹面彎成“C”形,有胸足3對,頭部為褐色。
(2)朝鮮黑金龜子 成蟲體長20~25毫米,寬8~11毫米。黑褐色,有光澤,鞘翅黑褐色,兩鞘翅會合處呈縱線隆起,每一鞘翅上有3條縱隆起線。雄蟲末節腹面中部凹陷,前方有一較深的橫溝;雌蟲則中部隆起,橫溝不明顯。 (
3)暗黑金龜子 成蟲體長18—22毫米,寬8—9毫米,暗黑褐色無光澤。鞘翅上有3條縱隆起線。翅上及腹部有短小藍灰絨毛,鞘翅上有4條不明顯的縱線。
(4)茶色金龜子 成蟲體長10毫米左右,寬4~5毫米。茶褐色,密生黃褐色短毛。鞘翅上有4條不明顯的縱線。

發生規律

(1)銅綠金龜子 一年1代。以幼蟲在土壤內越冬。翌年5月上旬成蟲出現,5月下旬達到高峰。黃昏時上樹為害,半夜後即陸續離去,潛入草叢或鬆土中,並在土壤中產卵。成蟲有群集性、假死性、趨光性,悶熱無風的夜晚為害最烈。
(2)暗黑金龜子 一年1代。以幼蟲和成蟲在土壤內越冬。翌年4月成蟲開始出土,下旬出現第一次小高峰,6月下旬是最高峰。活動和為害習性同銅綠金龜子。
(3)茶色金龜子 一年2代。以幼蟲在土內越冬。第一代成蟲5月初出現。6月上、中旬是為害盛期。第二代成蟲7月出現,8月上、中旬盛發。成蟲無明顯趨光性及假死性,白天亦可見少量為害。

防治方法

①利用假死習性,於夜晚樹下墊薄膜,搖樹震捕。有條件地方可用黑光燈誘殺。
②藥劑防治,黃昏後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800倍液噴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