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書畫鑄春秋:韓天衡

金石書畫鑄春秋:韓天衡

《金石書畫鑄春秋:韓天衡》以總結韓天衡的藝術成果和藝術經驗為主線,形象生動地描寫了韓天衡藝術成長經歷、個人成長曆程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精彩人生。《金石書畫鑄春秋:韓天衡》還第一次披露了韓天衡鮮為人知的藝術往事,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同時又有很好的可讀性。全書內容翔實,文風活潑,思想敏銳。書中由藝術訪談和藝術傳記兩大部分組成,並配有大量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照片。

基本介紹

  • 書名:金石書畫鑄春秋:韓天衡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集團
  • 頁數:167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 作者:王琪森
  • 出版日期:201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520459X, 9787545204599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作者簡介

韓天衡,1940年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號豆廬、近墨者、味閒。擅書法、國畫、篆刻、美術理論及書畫印鑑賞。國畫以花鳥見長。作品曾獲日本國文部大臣獎、上海文學藝術獎等。書畫篆刻作品結集出版有《韓天衡畫集》、《韓天衡書畫印選》、《韓天衡篆刻精選》等40餘種。

圖書目錄

藝術訪談
詩心文膽傳承創新
藝術傳評
第一章 出生半月未睜眼,拜請菩薩做乾爹
第二章 為爭前程去參軍,甌江之畔遇大師
第三章 入選西泠露頭角,鐵木之外別有天
第四章 “文革”歲月苦堅守,以沫相濡“百樂齋”
第五章 海粟大師請刻印,發老智改書齋名
第六章 沙評韓印開新境,從未謀面成知己
第七章 相識扶桑梅舒適,結藝北京李可染
第八章 正式調入畫院中,笑對詰難唯勤奮
第九章 獅城相留被婉拒,收藏發老抽象畫
第十章 借畫索畫起風波,百年吞吐刻壽印
第十一章 總統來信致謝意,為APEC領導刻名印
第十二章 戰勝病魔得康復,奧運前夕刻巨印
附錄
從藝大事記
後記

文摘

1957年,年僅17歲的韓振權由於工作上的進步、業務上的熟練,被升為四級工,工資每月60元。當時物價很低,一碗肉絲炒麵僅有1角5分,陽春麵8分,大餅2分,油條3分。他每月將工資一分為三,20元給母親貼補家用,20元給在北京讀石油學院的大哥為生活費,20元自用。他平時吃用開銷十分節約,有錢就跑文廟及福州路書店,買碑帖、印譜及石章。對於其他的娛樂活動,他極少參加,有一次單位里的一位同事買了越劇票邀他去看,是呂瑞英的《打金枝》,戲演完後,觀眾不斷鼓掌,呂瑞英謝了三次幕才算結束。他從中感悟到做人就是要做被別人鼓掌的人,而要做被別人鼓掌的人,就得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從此他再也不看戲、不看電影了。
這個時期,由於鄭先生對他書法篆刻的指教點撥,再加上有相對穩定的經濟保障,韓振權在書法篆刻上進步相當明顯。父親這時已成了國藥店的經理,平時話語不多,更不會輕易地表揚兒子,但有一次看了兒子的書法、刻印後,也禁不住點頭稱好:“看來你的字與印是弄出路子來了,以前你來到我藥店,常羨慕賬房先生的字寫得好,現在你的字老實講是超過他了。”他說到這裡,拍了拍兒子的肩,加重語氣道:“兒子呀,你要記住:學無止境,藝無止境。你要繼續下工夫。”父親的鼓勵,使振權備感溫馨,也更充滿了信心:“嗯,我曉得了。”
在紡部試驗室時,常常是上午較忙,檢驗測試連著乾,一到下午就相對空閒了些,別人聊天喝茶,或是看書讀報,韓振權就抓緊時間刻印寫字,室主任對此很看不慣,認為這是工廠,不是藝術學校。有一次,他正在刻一方閒章,刻刀在印面上發出“咯、咯”的聲響,室主任站在他背後,同事向他使眼色,他也根本沒注意,室主任終於按捺不住地叫了一聲:“小韓,你在乾什麼?”他先是嚇了一跳,回頭才看見室主任板著臉在發問。“我工作做好了,沒其他事,就刻刻印了。”他小聲地答道。“你還有道理?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這裡是工廠,不是刻章店、測字攤!你這是違反勞動紀律知道不知道?”室主任顯然是發火了。不久,韓振權被發配到車間保養組,當起了又髒又累的保養工。
1958年來了,一場全國性的大躍進浪潮鋪天蓋地而來,為了早日進入共產主義,每天的工作時間從8小時增加到了14小時,韓振權早上8點進廠,要到晚上10點才下班,而且由於高速運轉,機器超負荷工作,老出毛病,他一刻不停地修理擦洗,渾身上下都是油污,回到宿舍,渾身更是像散了架,再也無力去寫字、刻印了。一向年少不知愁滋味的他,開始感到無奈而無助,看來當藝術家的夢想是難以實現了。而此時,鄭竹友老師又應周恩來總理之邀調到北京故宮工作,韓振權到先生家中送別時,先生為了鼓勵弟子,拉開了他收藏有古代名家墨跡碑帖的大抽屜,對他說:“振權呀,你可以在裡面挑選兩件。也算作是先生的臨別贈品。”面對先生這些珍貴的藏品,他難以下手,但先生的苦心他明白了。“先生,你的這些東西我不能要,但先生請放心,我一定會堅持寫字刻印的。”
韓振權雖然年輕,涉世不深,但在骨子裡有一種很高的心志和不屈的犟勁。那是他5歲時,父親問他和9歲的哥哥公權,長大想當什麼?公權自幼學習用功,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因此,他挺自信地說:“我要當教授。”而振權也不示弱,他昂起頭自豪地說:“我要當一個藝術家。”父親聽後,把兩個兒子緊緊地抱在懷中。而今,儘管工作繁重,條件艱難,但他心中萌動著一個強烈的願望:要改變命運,必須改變現狀。
機會終於來了。1959年菊花盛開的時節,秋季徵兵開始了。韓振權覺得這是一個改變現狀的好機會,想去報名參軍。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媽媽,媽媽大吃一驚,正在喝茶的杯子也險些掉在地上,“兒子呀,這可不行,你現在每月60元工資,20元給北京的大哥,20元給我貼補家用,20元自己用,你去當兵只能拿6元生活費,這怎么行!”媽媽的話音有些顫抖,但態度已表明。他望著媽媽雙鬢邊已有些花白的頭髮、額上深深的皺紋,內心是十分酸楚的,媽媽才50齣頭呀。當時大姐平權已出嫁,大哥公權正在北京讀大學,小弟國權也已支內到寧夏,父母膝下就剩下他了。就憑這一點,媽媽也捨不得讓他走啊。“媽媽,你說的是有道理,你的心思我也明白,但我總不能一輩子與機器油污打交道吧。”他為難地對媽媽說。
坐在一邊一直沒講話的父親開口了:“我支持振權去當兵,部隊是個大學校,今後會有出息、有前途的,總不能為了眼前的幾十元錢,把兒子的前途給埋沒了。”他停了一下,覺得意猶未盡地又補充道:“如果振權被錄取,那么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他的姐姐、哥哥、弟弟也可挺直腰桿做人了!”平時少言寡語的父親,這次卻說得十分果斷。振權心知肚明父親的良苦用心。1937年淞滬抗戰時,父親為了報家國之仇去參加了國民黨部隊,為此成了國民黨黨員。解放後在歷次運動中,都要讓他交待歷史問題,自己和姐姐、哥哥、弟弟也因家庭問題而被人歧視。於是,振權接過父親的話說:“對呀,如果我被批准當兵,我家不僅是光榮人家,而且也證明爸爸的歷史沒有什麼大問題。”
後來,由於振權的堅持,父親的勸說,母親終於鬆口同意了。韓振權高興地到徵兵辦報了名,並順利地通過了體檢。接下來是政審,也就是政治審查,這可遇到了麻煩。有人提出:韓振權本人表現沒問題,但是父親有歷史問題。但也有人提出:當時在整個普陀區拿工資去報名參軍的只有兩個人,他韓振權寧肯60元工資不要,而是去拿6元生活費,這種思想覺悟是很高的,值得肯定。另外,他的父親也是為打日本人而集體加入國民黨,這也不算什麼大問題。經過反覆討論,韓振權終於接到了新兵入伍通知書。徵兵辦和街道辦事處還敲鑼打鼓地送大紅喜報到韓家,並將那張“光榮人家”的小紅紙片隆重地貼在大門上。切莫要小看了這張小紅紙片,在那個年月,哪家門上貼上它,可就成了家裡人政治上的紅色護身符和保險證。
1959年仲秋,楓葉含丹,金桂飄香,層林盡染。韓振權已是一身戎裝,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東海艦隊溫州水警區的一位戰士。威武的軍艦犁開雪白的浪花,碧藍的大海上波光閃閃,海鷗展翅翱翔,他看得心曠神怡,帽後的兩條風向帶也“興奮”地在臨風飛舞,小時候和姐姐、哥哥一直寫“飛”的感覺和遐思,此刻才得到了真切的體驗。
人的命運和轉機,有時會在不經意間向你招手。韓振權與溫州仿佛前世今生有緣似地相逢相遇了。在人生最低潮、最彷徨的時候,他踏上了這塊山明水秀、人傑地靈、文採風流之地。如果當年他當兵的駐地不是這裡,而是大漠邊關,或是高山雪域,那么他的藝術人生將會展現另一種形態。溫州,是韓振權的人生福地。
“1959年,是我一生的轉折。”
如果說每位成功人士的人生幾乎都有一個決定一生命運或是一世前程的轉折,由此曲徑通幽、柳暗花明,或是時來運轉、步入輝煌,那么對於韓振權來講,1959年,是他人生翻開嶄新一頁的開始。多少年後,他才深有感受地說了上面這句話。P24-26

後記

我與韓天衡先生相識有三十多年了。我敬他為師,他尊我為友,情在師友之間,亦是一種緣分。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便開始有意識地收集韓先生藝術人生的相關材料,韓先生也時常將他出版的篆刻書畫作品集及專著贈予我,並相約作了幾次長時間的訪談。2009年元月春節前,我在寫完了上海作家協會的簽約長篇小說《上海打將軍》後,即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集中研讀了韓先生的各種資料、作品集,於3月開筆撰寫此書,一直到8月31日晚11點才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按我平時常規的寫作進度平均是一天2000字(白天還要上班,主要是利用晚上和雙休日),一個月五六萬字,但這本十多萬字的評傳卻寫了整整半年。原因是寫傳記屬於紀實文學範疇,不是小說或散文創作可以自由馳騁,需要嚴謹、翔實、可信,對於不少傳主的材料、經歷及活動需要查考,這的確是相當費時費力的。也正是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使我有幸進入了傳主的人生空間和從藝天地,領略了獨特的風景和高遠的境界。
應當確認:在當代藝苑,韓天衡是一位精研傳統、變匯通融而又善於開拓、大膽創新的藝術家。他不僅在書法、繪畫、篆刻取得了全方位的突破,自辟蹊徑。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藝術理論、學術著述上更是新作迭出、成就卓然。這使其成為海內外所關注、所推崇的“韓天衡現象”。歷史地看,前海派領袖趙之謙及吳昌碩,他們雖然在書、畫、印上也都有“三絕”之譽,自創新腔,但在理論、學術領域卻是較少涉足的。而在這一方面,書法篆刻大師沙孟海先生是有眼光與雅量的,是他於1975年就在印學界給予韓天衡以高度的評價,他在給周昌谷教授的信中旗幟鮮明地指出:“為現代印學開闢一新境界”。而另一位藝術大師、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開拓者劉海粟先生也在這一年,在給陸儼少教授的信中稱天衡“刻印之妙,古不乖時,健而能軟,使小松再生,奚岡復作,當斂衽而避。”這絕不是一時的巧合,而是一種大師慧眼之共識,大師尊才之的論。而今34年過去了,韓天衡在印學、畫苑、書壇、理論、學術、著述、傳授乃至收藏、講學諸方面,均卓有建樹、屬望無窮。坦率地說:大師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綜觀韓天衡的藝術人生,有一個相當獨特而有意蘊的現象,即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起,他就或師從、或問藝、或就學、或請教於方介堪、黃胄、謝稚柳、高二適、唐雲、陸儼少、劉海粟、程十髮、李可染、徐邦達等人,他們都是當代藝術史上的大師。從親聆教誨到耳濡目染,從程門立雪到登堂入奧,再加上韓天衡本人的勤奮刻苦、睿智敏銳,其從藝的升華、其創作的境界、其成就的高標,已得到了邏輯的對應。而韓天衡在從藝歷程中所表現出的藝術追求、文化責任、人文姿態、美學覺悟和創造精神已在他的丹青翰墨金石及藝論書譚印典中得到了系統而鮮活的反映。我有時在想,韓天衡似乎就是為了他所鐘情的金石書畫而來到這個世上。唯其如此,他才在藝苑內風生水起,精彩紛呈。直白地講:從藝是使命亦是命運!
當我在審閱校對此書時,正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慶之時,韓天衡真誠地對我講:“我真正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對此我是心存感恩的。”一個知道感恩的人,才有一種大胸懷和大風範。
二千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哲人站在浪花飛濺的河畔,曰:“逝者如斯夫。不合晝夜。”韓天衡已年屆七十,無論是創作的成就、從藝的資歷、學術的著述還是生命的年輪,他已經是大師的擔當,但他相當坦然,也無暇去顧及。生命的真諦在於創造,精神的彼岸在於發現。創造者、發現者的人生,功德無量。
本書作為“海上談藝錄”叢書的一本,反映了上海市文聯對本市代表性藝術家的重視,這將有利於促進上海文藝的大發展、大繁榮。本書的出版單位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亦投入了相當的編輯力量,責編毛小曼更是工作認真,頗有職業精神,在此一併致謝! 2009年10月9日游廈門集美學村歸滬於禪風堂燈下王琪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