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渡花席編織技藝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是一項廣東省肇慶市的傳統手工技藝。始於明代,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主要分布於高要市金渡鎮、蓮塘鎮、蜆崗鎮、白土鎮等地。編織工序一般分為曬黃草、揀草、舂草、染色、編織五道工序,產品色彩鮮艷,美觀大方,實用性強,表面光滑,似有蠟光,純植物環保材料,拉力強,不容易斷,冬暖夏涼,對人的健康很有幫助。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國家曾把花席作特色禮品饋贈外國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渡花席編織技藝
  • 遺產級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粵府〔2009〕112號
  • 批准日期:2009年10月16日
  • 項目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單位: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
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傳承情況,產品特點,相關傳說,

歷史淵源

金渡花席編織工藝主要分布於高要市金渡鎮蓮塘鎮蜆崗鎮白土鎮等地。據《嶺南雜記》記載,編織花席的蒲草有“賽龍鬚”之美譽。高要種植的蒲草細長、光潔、柔韌,以金渡、白土出產的為上品,而編織則以細密無接草者為佳。金渡花席歷史悠久。據記載,15-16世紀的明朝中葉蒲草“芏”從福建省傳入金渡鎮,從那時起金渡鎮及宋隆河流域一帶的婦女就開始編織草蓆。由於席面平滑,人們把它作為床上用品,產品一上市,就得到四鄰八鄉的民眾喜愛。在清代文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有對金渡花席編織技術的描述,那時的花席已名聲在外。到20世紀初的民國時期,花席有了較大發展。民國《高要縣誌》記載:“最盛時每年出口150餘萬元,手工業之大莫與倫比。”昔日的金渡花席是肇慶大宗外銷的經濟特產之一,一直遠銷國內外。
圖2 金渡花席編織原料蒲草收割圖2 金渡花席編織原料蒲草收割
20世紀50年代,中國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各國時,曾把花席作特色禮品饋贈外國友人。而在1959年新中國建國十周年之際,高要縣人民政府曾把花席送去北京展覽,金渡花席轟動全中國。當時的花席,還在中國手工業藝術評比會上獲得過紅旗及實物獎。最讓織席人驕傲的是,每年都有許多外國友人專程前往高要參觀花席的製作,並挑上幾張帶回去送給親戚朋友。
圖3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揀草圖3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揀草

技藝特點

編織花席的器具有:舂柱、堅硬的石塊、染料、滑石等。
圖4 金渡花席編織工序:舂草圖4 金渡花席編織工序:舂草
編織工序一般分為五道。第一道是曬黃草,在農曆九、十月間曬草,七至八天可曬黃。第二道是揀草,即按粗細不同分別開來。第三道是舂草,蒲草身圓有暗節,只有舂扁才能編織。傳統方法是用一根重達數十斤的結實木舂將草舂平,後多改為機器操作。第四道是染色。分紅、綠、金黃和黑色四種,將水燒開後下染料,然後放入草浸色,曬乾後方可利用。第五道是編織,開始時織成一個45度角的直三角,然後順著斜邊向上編織。在編織過程中,常用滑石壓住蓆子,目的是進一步將草壓扁,同時將席面打磨出光澤,稱之為石路。

傳承情況

由於各種原因,金渡鎮花席編織逐漸衰落。據2009年統計,金渡鎮花席編織主要分布在西頭、水邊、欖塘等村,總人數剩下不到150人。在這些人當中,60%以上年過七旬,40至70歲之間年齡大多偏高。而30至40歲的基本是一些在家帶小孩的婦女,她們只是為了打發空閒時間才織。除了人們青睞竹蓆等用品外,主要還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都進廠務工去了;二是用於織席的蒲草種植量越來越少。
圖5 金渡花席編織:染色圖5 金渡花席編織:染色
金渡花席歷史悠久,既是日常的床上用品,又是傳統工藝的精品,更是肇慶著名土特產。它在歷史上有過深遠的影響,反映了高要人民長期以來生活生產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為了使這一民間手工技藝得以傳承,高要市人民政府已在蒲草種植開發、培訓人才和引進機械設備等方面採取措施,力求在不失傳統工藝的前提下,採用新一代工藝,編織出新款花席。

產品特點

金渡花席是廣東省肇慶市金渡鎮以及宋隆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用“芏”編織成色彩鮮艷,美觀大方,實用性強,有吉祥如意圖案的花席。花席光滑,似有蠟光,純植物環保材料,拉力強,不容易斷,冬暖夏涼,對人的健康很有幫助。花席美觀實用,是上乘的床上用品,一直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草蓆以用途劃分,有睡席、枕席、沙發席、包席;花席顏色主要有紅、黃、籃、綠等顏色組成,花款繁多,有蝴蝶、花鳥、連環扣、二龍爭珠、雙鳳朝陽、心心相印等如意吉祥圖案以及文字組成,猶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藝畫屏。除了草蓆編織外,還有利用水草編織成美觀實用的“草籃”、“草帽”以及藤草結合編織的各式各樣的“洋籃”等裝飾工藝品。
圖6 金渡花席編織圖6 金渡花席編織

相關傳說

傳說金渡鎮子樓村一席鋪老闆,在西江河運青席到南海順德佛山廣州一帶出售,船行至沙浦桃溪河段,突然江面風急浪高,船被大風吹翻,青席掉進江里,老闆見狀,只好把浮在水中的青席撈上江邊沙灘晾曬,經二天晾曬後,青席在陽光的作用下,由青色變為臘黃色,金光閃閃,非常漂亮。老闆覺得這是一個意外的收穫,他照著這個方法創新,編出了黃色的席,黃色席一上市,當即被搶購一空。他的方法被村民發現了,沒多久此法散播到全鎮。到了十九世紀末,金渡村一村民鐘淮青的祖父長期在外輪船上打工,聽說村民想把青席變成花席而苦於沒顏料,於是他在外國買回“洋紅”、“洋綠”兩色顏料,把芏染成紅綠兩色,再編織成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有花籃、“喜喜”等文字和鮮花圖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