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河書院

金河書院

金河書院,是太原市的一所學院。原是徐溝中學金河中學的前身,地處山西省太原市東南35公里徐溝鎮(原徐溝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河書院
  • 位置:山西省太原市徐溝鎮
發展歷程,建院,發展,現代化改建,名人,常棣華,劉耀黎,

發展歷程

建院

同治元年(1862),徐溝縣知縣陳豫與本地人喬松年倡議並帶頭捐資興建金河書院,取得地方土紳支助,兩年後建成規模完整的書院格局。金河系塗水別稱,源出於太谷山間,曾流經徐溝境內。書院傍河而立,因此命名。

發展

“傑閣倚層雲,聯步可登,平地丹梯增氣象。晴川環嶑水,當前即是,無邊繡壤錯文章”。聯中生動地描繪出書院建築的氣勢與環境條件,也對學習於其中的士子寄以“平步青雲”的希望。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變”後,水涸橋湮,金河之名漸被人淡忘,但是書院的事業卻受形勢變化影響,隨時代發展而更新,在世人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1904年金河書院正式改稱金河學堂,由拔貢梁殿榮任堂長,課程仍沿用四書五經等孔孟之道,但逐步向分科傳授過渡。1908年,學堂改為高等國小堂,由戴聯祥任堂長。1912年學堂改學校,金河之名取消,變為縣立第一高等學校,由勸學所總董劉賦都兼任校長,1915年陳樹堂接任校長,在此期間,新舊教育過渡完成,教學成果突出地優良,名列全縣前茅。1914年,縣高學生的作業試卷曾選送日本大正博覽會展覽。1927年,山西省教育廳考核全省國小教育成績,徐溝縣名列第一,全省教育界公認“兩定(平定、定襄)一徐(溝)”最出色,縣立一高是其中骨幹、代表。投考省城中學(師範)的成績,徐溝縣高每年被錄取率很高,落榜者極少,而且名額多居榜首。因此,鄰近縣份辦學子弟投親靠友就學來徐溝者頗眾,社會各界對縣高師生刮目相看,名重一時。
二十世紀初,民主思想隨科學知識傳至我國,金河書院先期吸收到這股新鮮氣息,到改為縣立高小期間使先進思想變為行動,追隨時代潮流蓬勃興起,培養了大批有用於社會的人才,先後在杜玉珂校長、馮德山校長、王登岐校長的率領下開展了具有民主性質的抗爭和運動,充分說明教育與政治糾纏,民主思潮的發展緊密地與政治形勢有關。
三十年代初,王登岐(徐溝縣同戈站人)就任縣高校長,縣高教育與師生思想情緒進入新階段。鼓吹為抗日救國而教而學,經他手畢業的青年,在抗日戰火中投往革命陣營的不下數十名,日寇侵華戰爭摧毀了徐溝人民興辦的這所校園,1937年11月,日軍進攻太原,學業被迫中斷,王登岐先生率師生60餘名南下,投入抗日陣營。1938年在地方人士敦促下,於淪陷後的城內王家巷原女子學校院內,恢復縣立高小由楊守先任校長。在當時條件限制下,堅持辦學,教學成果也不負眾望,成為敵占區堅持民族教育的一片純潔綠地,淪陷八年中仍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一部分學生參加抗日隊伍,不少人成為黨政軍、工礦企業以及文教、新聞出版社各種崗位上的領導幹部或獲得專業高級職稱,其他凡在戰爭期畢業於徐溝縣高的同學,幾乎全部從事教育事業,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後,不少人受到高等教育培養、進修,分別安排在太原與晉中各中等學校任教,終生奉獻,備受嘉獎。
1946年縣立高小,正式定名為“山西省徐溝中學”(國中) 朱純仁任校長,僅招收中一和師一。到1948年停辦時共招收五個班。建國後1952年重辦徐溝中學,被命名為清徐二中,徐平峰任副校長,1953年停辦。1956年再次重辦的徐溝中學被命名為山西省徐溝中學,直屬山西省教育廳,溫建平任書記。1961年牛荃接任書記。到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時,招收48個班,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1971年“山西省徐溝中學”改名為“清徐縣徐溝中學”,徐溝中學成為全日制普通高中,從高一(1)班開始招生,徐溝中學班名已排到244班,在1—244這段短暫而又漫長的時間裡,1971年衛進魁任書記,1974年渠鴻義任校長,溫廣義任校長,1979年關希旺任校長,1984年王琳任書記,1990年任校長,1993董振邦接任校長,這幾位校長對徐溝中學的發展壯大功不可沒,在二十多年裡,更為國家和本地培養了大批人才。

現代化改建

2002年由清徐縣委、縣政府牽頭,開始興建占地300餘畝,總建築面積80000平方米的現代化的新徐中學(金河中學)。新校擁有教學樓、科技樓、實驗樓、辦公樓、學生公寓、餐廳、澡堂、體育館、游泳館、藝術館、圖書館等設施,校園綠化率45%,擁有校園網、寬頻網及現代化教學設施。新校為學生成才,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名人

常棣華

書院山長常棣華(1871—1939),出身書香門弟,1892年殿試中進士,與蔡元培沈鈞儒譚延闓等同榜。曾任清廷內閣中書,後棄官這裡,矢志獻身於教育事業,在金河書院主事期間,親手扶植出徐溝縣第一代公派出國留學生數名,如劉耀黎(徐溝縣寧家營人)。

劉耀黎

曾在金河書院就讀,於1902年赴西安應試中舉,並歷任金河書院山長,1904年山西省首批公派留學生赴日,入早稻田大學攻哲學和自然科學,兩年後歸國,從事家鄉教育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