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

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

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南部金平縣境內。於2001年7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珍稀瀕危物種黑長臂猿、蜂猴等及森林生態系統。總面積4.2萬公頃,占紅河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國土面積的11%。保護區內有國內面積最大且保持完整的原始狀態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7科,72屬,105種;獸類9目,29科,120種,兩棲爬行類91種,鳥類338種。獸類中,有32種屬於珍稀瀕危種;兩棲爬行動物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有8種;鳥類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8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雲南省金平縣
  • 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批准時間:2001年7月
自然環境,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旅遊資源,管理狀況,

自然環境

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東南部金平縣境內。面積10761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珍稀瀕危物種黑長臂猿、蜂猴等及森林生態系統。
1986年3月2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6年調整擴大。2001年6月1日升為國家級保護區地點: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東經102°31′36''--103°31′50'',北緯22°26′26''--22°57′44''。最高峰河頭大山海拔2597米,最低海拔1020米。990-3074.3米,相對高差大2084.3米。行政管理人員14人,科技人員44人,工人45人。經費來源為省財政、州財政、縣財政撥款。保護區地貌為中山峽谷山地,面積10761公傾;氣候屬邊緣熱帶濕潤區,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物種黑長臂猿、蜂猴等,本區具有森林及其水源涵養作用,保護區類型為自然資源保護區。
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
境內最高海拔3074米,最低海拔105米,北回歸線穿越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6至20攝氏度,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有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
保護區為中山峽谷山地,哀牢山脈自北而南,至此成為東北面的紅河與西南面的藤條江兩水系的自然分水嶺,境內多深切峽谷,相對高差達1577米。氣候年均溫17.7℃。年降水量達2303毫米,為滇南的多雨區。區內河流有罵臘河、白河、金平河等,是最好的旅遊區。

植物資源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140科700多種。 有不少第三紀植物的殘遺種和特有種存在,如原始蓮座蕨、樹蕨、馬尾樹等。植被類型主要為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和山頂矮林,組成樹種為殼斗科、木蘭科、樟科、山茶科、槭科、冬青科、杜英科、安息香科、金縷梅科、五加科、樺木科的屬種。季風常綠闊葉林帶分布於海拔1000~1700米之間,下緣與破壞的熱帶次生林相接,上緣與山地常綠闊葉林帶相嵌交錯,主要組成樹種為殼斗科、山茶科、樟科等的石櫟屬、青岡屬、木荷屬、樟屬、潤楠屬、木蓮屬的常綠種類,還有少量的落葉樹種如水青岡、馬尾樹等,林下灌木發達,草本種類不多。海拔800米以下的熱帶地區可種植各種熱帶經濟林果,如橡膠、柚木、龍眼、荔枝、腰果、芒果、柚子、香蕉、甘蔗、咖啡等;海拔800米以上地區可種植茶葉、草果、八角、花椒、核桃、杉木等。海拔1600米以上地區為苔蘚常綠雨林,盛產草果和多種藥材。複雜的地形和立體氣候構成紛繁複雜的生態系統,分水嶺自然保護區內有多種野生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300米的地域內,數量眾多,大小不一,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其中較為古老的是生長在金河鎮永平村背後原始森林中的一棵野生茶樹,據專家鑑定該茶樹已有500多年的樹齡。
國家保護植物,一級有桫欏;二級有福建柏、長蕊木蘭、馬尾樹、鵝掌楸、木瓜紅、原始蓮座蕨;三級有雞毛松、大果木蓮、紅花木蓮、大葉木蓮、千果欖仁等。
桫欏——“活化石”植物
蕨類植物,桫欏科,又叫樹蕨。木本,莖柱狀,直立,高達3~8米。葉頂生,葉片長達成1~3米,三回羽狀分裂,葉脈分叉。孢子囊生於小脈分叉點上凸起的囊托上;囊群蓋近球形,膜質。生於溪邊林下或草叢。莖含澱粉,可食用。

動物資源

保護區動物組成多亞熱帶、熱帶成分。常見獸類有靈長目、食肉目、偶蹄目、兔形目、齧齒目等。常見鳥類有畫眉亞科、杜鵑亞科、文鳥科、黃鸝科、秧雞科。獸類9目,29科,120種,兩棲爬行類91種,鳥類338種。獸類中,有32種屬於珍稀瀕危種;兩棲爬行動物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有8種;鳥類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8種。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黑長臂猿、蜂猴、孔雀雉、巨蜥、蟒;二級有穿山甲、黑熊、水鹿、大靈貓、白鷳等。
(一)黑長臂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靈長目,猩猩科。又名黑冠長臂猿。體長43~54厘米,後肢長15~16.5厘米,前肢長於後肢。雄猿通體黑色,頭頂部毛向上生長,形似黑冠;雌猿灰棕黃色,頭部有一棕褐色斑。黑長臂猿棲息於熱帶、亞熱帶茂密森林中,營家庭式生活,性機警,晨昏活動。以植物嫩芽、果實為食,也吃昆蟲、鳥卵,極少下地飲水,主要靠飲葉片上的露水補充水分。雄性9歲性成熟。孕期7~8個月,每胎產1仔,每年繁殖一次,
(二)蟒——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蛇目,蟒科。全長可達6~7米。背面灰棕色或黃色;背脊具有一行紅棕色、鑲黑邊、略呈方形的大斑塊,兩側各有一行較小的而中央色較淺的斑塊。頭頸部背面有一矛形斑。頭部腹面黃白色,軀幹、尾腹面黃白色,雜有少數黑褐色斑。眶前鱗2枚,眶後鱗3或4枚;上唇鱗10~12枚;背鱗平滑無棱,腹鱗較窄小。蟒生活熱帶、亞熱帶低山叢林中,也可棲於水中。善攀緣,夜間活動。以各種野生的哺乳動物、鳥、巨蜥、家畜、禽等為食。卵生,壽命可達25年以上,無毒。
(三)蟒縞靈貓
又叫橫斑靈貓、長頜帶狸、靈貓、八卦貓等,體形比小靈貓大而小於大靈貓,體長約50厘米,尾長約為體長的60%。它的面部更顯狹長,吻部向前突出。肩部有一“八”字形斑,背部具4條寬而大的黑色橫斑,故又叫“橫斑靈貓”或“八卦貓”。體側具小斑點。毛被稀短而粗糙。頸部毛的走向系由後向前伸,肩側有兩個毛漩。上體基色為淡白色或淺黃色。尾基部有兩條黑褐色寬頻,尾2/3以後的端部全為黑褐色。縞靈貓的分布區很小,為越南北部、雲南南部和寮國交界地區的特有屬種。在雲南南部僅分布於麻栗坡、馬關、河口、屏邊、金平和綠春。縞靈貓主要棲息於印度支那北部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和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次生林、林緣灌叢和草叢。多沿河流、溝谷邊活動和尋食。棲息的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以下。為地棲,亦能上樹活動。食小鼠、小鳥、鳥卵、蜥蜴、蛙類和昆蟲,亦食植物的鮮嫩枝葉和漿果。除繁殖期外,主要為獨棲。夜行性,白天隱藏於樹洞、土洞或林木濃密之處休息。黃昏時開始活動,黎明時停止活動,活動高峰期在21:00—24:00。橫斑靈貓的繁殖交配期主要在每年的1—3月,懷孕期大約60天,每年1胎或2胎,每胎1—3仔。縞靈貓種群數量稀少。估計在雲南南部的數量不超過300隻。因此它也被列為靈貓科中最需要優先保護的稀有種或瀕危種。

旅遊資源

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是雲南建設國際大通道, 構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實施“打開南門、走向亞太”的重要通道。國家級開放口岸金水河距越南封土縣城18公里,距萊州省會三塘市56公里,距越南北部歷史文化名城奠邊府市195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內580公里,距寮國豐沙里省孟買縣城231公里,可直抵越南萊州省會三塘市、奠邊府市,向東南可達越南首都河內,向西經越南西莊口岸可連線寮國豐沙里省。邊境線長達502公里,居全省第二。擁有馬鞍底地西北、十里村熱水塘和金水河那發3個邊民互市點及66個通道,山連山、水連水的地緣,使雙方邊民跨境而居,邊民往來更加密切,邊境貿易日趨繁榮。金平分水嶺於2001年7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金平縣城北18公里處,總面積4.2萬公頃。保護區內有國內面積最大且保持完整的原始狀態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遊資源豐富,勐拉溫泉、金水河口岸,分水嶺、烈士陵園、西隆山等五個景點為“紅河州王要旅遊景點”。平坦開闊的勐拉壩和獨具特色的傣族“潑水節”活動,被譽為另一個“西雙版納”。保護區內生活著黑長臂猿、蜂猴等珍稀瀕危物種。
西隆山:與越南蒹州西北部相連,是一處以山樑界碑為界的跨國林區。保護區面積12平方公里,海拔3074米。茫茫原始森林,雄奇巍峨,年平均氣溫15℃左右,森林生態系統保存完整,生物資源非常豐富。西隆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物種基因庫之一。海拔3074.3米的西隆山王峰,是雲南省南部最高峰,有“滇南珠穆朗瑪峰”之稱。位於金平縣城西南。
勐拉溫泉:海拔420米,水常溫54—30度,年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內含有多種礦物質,屬高熱氡氟水,水中氡濃度21.7。整個溫泉景區里東面狀展布,長約850米,寬約500米,溫泉周圍層層梯田,棵棵古樹野薈繚繞。據說,當地談情說愛的傣族姑娘小伙有夜間到溫泉“洗鴛鴦澡”的習俗。在這裡泡溫泉是不需要香皂、洗滌劑的,水中有機礦物質有天然的清潔作用。
金水河口岸:又稱那發口岸,與越南蒹州省封土(三塘)縣境內的巴南貢(馬鹿塘)口岸有“中越友誼大橋”相通,為雲南省幹線公路三那線的終點,距個日197公里,距越南蒹州市96公里,距蒹州省省會奠邊府196公里,再向東南可達越南首都河內;向西可連線寮國豐沙里省西莊口岸。奠邊府抗法大捷戰場遺蹟旅遊價值很大,被毀的坦克、飛機、大炮殘骸隨處可見。
普洱民居:位於金平縣城南50公里勐拉鄉新勐村。普洱村的乾欄式建築是目前雲南保存較完好的民族村寨。
樂善橋:位於金平縣阿得博鄉阿得博村東北3公里,橫跨枯倚河。始建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現橋為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修。
白石岩摩崖石刻:位於金平縣金水河鄉白石岩西南藤條江邊。石刻楷體直書,高1.5米寬0.94米書抗日必勝口字,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刻。
遷城所摩崖題記:位於金平縣金河鎮五家寨西北。記載了1934年成立的金產縣城為避瘴毒之害,由王布鎮遷建於金河鎮五家寨的經過。

管理狀況

近年來, 分水嶺自然保護區的野生茶樹招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茶樹被砍光了枝葉。金平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金平縣林業局、森林公安局自然保護區派出所等相關部門,聯合對保護區的各個路口、要道進行偵察、巡邏。從2007年3月,相關部門共出動人員1000餘人次,車輛80餘次,處罰人員700餘人次。保護區管理員表示:今後將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協同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分水嶺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野生茶樹的保護力度,極力懲處破壞自然保護區的一切不法行為。
保護區目前林權清楚,無爭議。保護區設定界樁200個,青石界碑10個。保護區持有縣政府頒發的林權證,為保護區開展保護管理工作確立了法律地位。保護區建立後,在動植物資源保護、本底資源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完成了保護區劃界立標工程,為依法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奠定了基礎。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較好的恢復,生態環境更加適宜於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和生存。
組織機構: 保護區管理局設有辦公室、保護與宣教科、科研科、社區管理與多種經營科、森林公安科等部門,下設4個保護站及個檢查站、一個林業派出所8個管理點。保護區現有管理工作人員60人。
保護難度:社區村民採藥、砍柴、盜獵等;主要原因是村民的經濟狀況差,採藥是經濟收入的一大部分。
發展方向:已有產業:食用菌栽培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未來發展方向:經濟林和森林生態旅遊。
管理措施:
1.編制了《金平分水嶺保護區管理計畫》、《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計畫》、《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監測與評估計畫》、《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巡護計畫》等一批指導性規劃檔案。
2.強化人員培訓,增強職工素質。1996年至今,保護區管理局先後選派了62人次參加中國有關自然保護區管理培訓。
3.建立了規範的巡護與監測體系。將全區劃分了16條巡護樣線,總長度239km,分為月巡護、季度巡護、年巡護樣線;區劃了野生動植物和人類活動、宗教活動與古文化遺產保護狀況、旅遊活動與第四紀冰川遺蹟保護狀況等監測樣線15條,製作了統一的巡護與監測表格,製作了野外工作地圖,將樣線標註在野外工作地圖上。野外巡護與監測工作由保護站巡護員和有關科技人員完成,在野外填寫有關表格,並將重要信息標註在野外地圖上,然後由數據管理員將分析結果和有關管理對策提供給局領導或反饋給有關部門,改進保護管理策略。
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 結合保護區的特點及實際,將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實驗區兩部分。其中核心區面積為32378公頃,占總面積57.5%,核心區實行絕對保護,禁止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實驗區面積2394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2.5%,實驗區下又劃分了旅遊小區,面積263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6%,實驗區經過批准可以開展非消耗性的可持續性活動(如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生態旅遊等)。
5.1996年到2001年底,社區共管示範村進行了社會經濟本底調查、貧富劃分、矛盾與衝突排序,能源需求分析,建立了資源共管保護體系,編制了《大灣村資源管理計畫》,幫助大灣村分析論證和選擇了茅栗嫁接板栗,栽植獼猴桃,栽培花菇,飼養母豬,扶持醫療站、噴灌,栽植核桃、柿子,推廣節柴灶、沼氣池、小型人畜飲水及農業灌溉工程等10餘個社區發展項目,先後請來專家為他們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6期.通過社區共管,改善了示範村部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村民的保護意識,改善了保護區同社區的關係,村民已不到保護區從事盜伐、偷獵等活動,減少了村民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