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鎮

金仙鎮

金仙鎮位於劍閣縣境南部,距縣府73公里。面積33.82平方千米,人口6288人(2017)。轄金仙、大順井峰西河賽金、柏埡、雙河小橋、雙柏9個村委會和一個居委會。 自古巴蜀乃富饒之地,金仙地處川北巴蜀交匯地帶,屬長江上游地區,上古時即有人居,以花開草枯辨歲月,以日出月落分晝夜,棲岩食栗,後效炎帝而刀耕火種,無憂無煩,有仙者般生理之樂。中古及近代時期,金仙的列祖先賢,為金仙創造了豐功偉績,以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建設今天,為今天金仙的文化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悠久的文化史,五千年之迭變,今日之金仙,302線橫貫,公路通往各村各戶,天然氣、變電站、光纖線路、自來水站,硬體已具備,生活條件之優越,前所未有,更有川北明珠—升鐘水庫,會使金仙物產更豐饒。海拔七百六十米的金仙場,夏季多風,氣溫低於周邊各市鎮,是避暑旅遊之勝地。金仙古鎮,將是未來升鐘旅遊風景帶最亮麗的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歷史典故,金仙文化區域概述,風景文物,登仙寺,文廟、武廟、火神廟,皇后山,自然風景,地圖信息,

歷史典故

一、金仙的由來
在武王興周滅紂時期,燃燈助姜子牙大破“十絕陣”以前,燃燈道人曾在劍閣南端一百六十里,海拔七百五十七米的山巒修道。時有儒童以五莖蓮花供養燃燈,被燃燈授記揭語:“經九十一劫後的賢劫能識佛法真諦,即可成佛”。即今世之如來佛。燃燈議破十絕陣後脫道入佛,成就大羅金仙之體。《瑞應經》譯曰錠光。如來佛、觀世音菩薩等七萬七千佛與菩薩,皆為燃燈座下弟子。燃燈聖誕為農曆八月二十二日。《大智度論》述:“燃燈降世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成佛後更是金光燦爛之仙,地位比闡教十二金仙還高。修煉之地為金仙山。鄉民祈禱金仙賜福而修建寺廟,故名金仙寺。清雍正州牧李梅賓編《劍州志》卷之五……山川……第九頁.地名、寺名皆有記載。從燃燈助呂尚興周滅紂迄今已三千餘年,三千年來,這裡山因仙名,地因山顯,人文、地域,皆以“金仙”為名:金仙鎮、金仙場、金仙人、金仙口音。後因燃燈成佛登上仙界之意,更名“登仙寺”,簡稱“寺包”。
二、道教之祖師
劍州城“鶴鳴山”道教發源地的道教弟子,由金仙寺仙鶴池棲息之白鶴,飛往塔子山鳴叫數聲而發出信息,通知弟子們經龍源,下白龍,上碑埡,過大埡,穿越吼獅埡,鑿開巴岩店,打通雙柏樹岩等棧道,順棧道樑上登仙寺聽燃燈授教。因仙鶴在塔子山鳴叫故名“鶴鳴山”。傳說張道陵為鶴鳴山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乃東漢時期人,公元34年—156年,系張良八世孫。而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李耳,屬先秦春秋戰國時期,河南周口鹿邑人,乃公元前580—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著名的道家學派創始人,早於張道陵600餘年。而燃燈道人早於張道陵1100多年,早於李耳500多年。燃燈口傳心教,沒有文字記錄,只有事跡留傳。後人只好將他神話,尊燃燈為道教祖師。李耳受燃燈道人傳說之影響,深研道家真諦,著有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是我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中華民族的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應是受前哲影響,接引道脈之天師。燃燈究竟是古佛還是道人:宗教是相通的,佛本是道,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互溶共生的文化現象,導人向善,解人疑惑與恐懼,是燃燈涅槃之精神。
三、金仙古鎮的變遷
相傳遠在秦漢之時,寺包北面山腳下至棧道梁,有一熱鬧集市。因當北風被大火化為灰燼。今遺址有許多瓦礫與痕跡可考。時寺包南面有石包處的院落便成了火災後臨時集市交易場所。金仙石院場便由此得名,金仙人的祖先最珍惜土地,火災後的集鎮建設依貧瘠的石頭山樑而重建。古鎮金仙場自石院場起,至文廟街止,全長近500米,門面280餘間,全為立木結構青瓦房,其中9處大院,11處小院,加場邊緣共有院20餘處,街道全為石板鑲就,造型美觀大方,鋪面通為木板提門,呈現出一古香古色之景觀。從1984年集鎮建設以來,今新增政府街、交通街、大寨地街、食品站街、農貿市場等,比老街擴大近十倍。
四、古驛道使金仙繁榮
古鎮位於閬中至成都要衝,閬中經思依,上金仙,過官渡河(西河、今升鐘水庫),上樑家埡,過截山,出宮店,往梓潼,達綿陽、成都,十五里一堂,三十里一鋪,是橫亘東西的古驛道,是官道,也是商家必經之捷徑。成都至閬中、西充、合川物產之輸出輸入,必然途徑金仙。是歷史上重要的郵路,解放後仍然通郵。也是歷史上軍事戰略要道。三國時張飛自成都駐守巴西郡就往返於此道,官渡河可能由此得名。再有南部縣經金仙上劍閣的古驛道。在金仙場形成自南而北,自東往西的十字交叉要衝,商家漫步在這兩條古道,使金仙場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周邊三四十里地的鄉民,以金仙為首場。街道擠塞不通,生意通宵達旦,成為我縣四大名鎮之一。
五、金仙的歷史沿革與大事考記
可佐證的是:1988年冬,金仙集鎮擴建中,有居民(政府街的居民)建房挑挖地基,掘出一墓穴,其中有一石碑,墓志銘記載:鹹通十五年,唐故右神武軍大將軍顏之次女盧江何府君夫人,路過金仙而歿,此地為閬州西水縣金遷鄉(遷—遷‘仙’,古音韻相通),由此碑引發今人對金仙歷史的探索。鹹通十五年為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查《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南充歷史沿革》等史料,揭開了金仙歷史的神秘面紗。
清雍政期劍州志僅載金仙山、金仙寺。根據金仙文廟殘碑中可考金仙清代時期部分人文歷史,加之多方資料,可排列如下: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重建文廟未成,因時年“全州背逆”即金仙人造反而被鎮壓,碑文中之“苦?境曾捐資培修乎,嗚呼,始基之矣。”僅創下重建基礎。
嘉慶初年:1796年——1800年,教匪侵擾我川北地區,被官兵蕩平。
嘉慶八年:1804年,金仙奉旨,文昌宮,春秋祀典與大成殿並重,時金仙人著手大抓“二月十四”梓潼大廟至金仙文昌行香盛會,“八月二十七” 祭祀孔聖等工作。
道光十年:1830年,金仙文廟重建成功,組織者,歲貢、羅映川。
道光年:西河大石橋修建成功(待查劍陽橋碑後落實)
道光十五年:1835年,金仙已形成二月十四文昌會,八月二十七日祭孔聖“群祀弗可及也”之高潮“大成會”“崇儒會”“鄉國小會”,遍布老金仙地區,文風大舉。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南部有教匪300餘,占金仙,搶周邊各場,後金仙駐官兵進行清剿(善後碑記)
同年(1906年),金仙士紳袁覲光在金仙文廟辦起當地第一所初級國小。
民國七年,1918年,潰兵化賊,八月,山賊馮濫鼻子據金仙場,金仙文廟曾被土匪燒毀,片瓦無存,激起全境之恨。
民國八年,1919年,金仙老區全民總動員,從寨岩至文廟,排起長龍,手傳青瓦十萬餘匹,文廟重新修建成功。
民國九年,1920年,生員袁濟湘任劍安團督練長,因軍隊過金仙場,兩團長索要地方供巨款,濟湘抗辨觸怒被殺。
民國十年,1921年,金仙眾鄉紳籌辦,經縣府批准為“劍閣縣金仙場第二高級國小校”。
民國十八年,1929年秋,劍閣縣金仙女子國小成立,校址在金仙文廟,入學30餘人,金仙場街上入學女生較多。
民國二十年:1931年,金仙女子國小合併入金仙國小,開創了劍閣男女共校的先例。同年學校立校碑,紀念田頌堯捐資建校,書法家何寅生書寫。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金仙文廟被關押的袁家溝、蒼子角、梁家岩、高家溝的升鐘起義農民,於十二月六日押赴金仙武廟壩,殺死二十餘人,血染金仙,震驚全川。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過金仙,設蘇維埃金仙縣。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袁鎮南再次任校長,整頓校容:將“名教有樂地,大將無棄材”對聯掛禮堂二側,將“八德”掛禮堂正中,狠抓教學質量,每逢縣上統考,金仙常列第一,名噪一時。
民國二十七至三十三年:1938——1944年,學校校長,教員高標準,高要求,學生成績全縣之冠,學生兩百以上(摘自劍閣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學生派系相爭,學校遭殃,學生成績有減當年,人數不滿兩百。(摘自劍閣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巨匪楊樹武率眾百餘自升鐘,過金仙。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袁羅兩派對峙,學校成了爭奪陣地,教員惶惶不安,學生不滿百人。(摘自劍閣文史資料選輯,第六輯)
1950年,1月3日,國軍川東師管區,劉正中在金仙率部起義,接受整編。
1950年,縣文教科派楊樹良在金仙恢復組織中心國小,築土台作講台,用神匾改為黑板,招收兩個初小班。
1951年,3月,成立金仙第五區公署,調全區地主、富農、服役拆皇山觀音廟。3——7月,撤文廟內魁星樓。1952年,改為第六區公署,春、楊作舟任金仙國小校長。
1953年,改區公署為區公所。
1956年,因金仙缺水吃,金仙區遷至公興場。
1958年,成立金仙人民公社,仍屬金仙區。金仙角辦第一所民辦中學。
1959年,金仙國小成為全縣重點國小。
1960年,金仙角民辦中學遷雙河大隊白家窩。
1962年,金仙國小獲縣教育教學流動紅旗,獲勞模錦旗。
1963年,金仙國小成為綿陽專區紅旗學校。
1964年,西昌專區組織重點學校校長來金仙取經學習。
1964年,金仙通車。
1965年,《四川日報》報導了金仙國小辦學先進事跡。
1965年,春,金仙場三聖宮(火神廟)開辦農業中學。
1966——67年,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文廟、武廟、火神廟、登仙寺部分文物遭損毀。
1968年,學校複課。
1969年,秋,招收附設國中班。
1970年,金仙中國小合設。
1973年,金仙中國小合辦。
1974年,在金仙大隊五組辦民中一所。
1977年,金仙畢業7個國中班,其間,小橋樑氏祠、大順二隊辦過幾屆民辦國中班。
1984年,撤人民公社,成立金仙鄉政府,仍屬金仙區。
1986年,金仙糧站撤登仙寺。
1992年,成立金仙鎮,省金仙區。
2001年,金仙地區乾旱,大春顆粒無收。

金仙文化區域概述

(一)形成金仙文化區域的原因:
金仙劃歸劍閣僅700餘年,元朝以前幾千年均屬巴西地區,巴西文化尤其以“三陳”文化的影響最為廣泛,唐朝文化孕育了陳世家族,北宋時期,閬州陳世三弟兄兩狀元一進士,兩宰相一將,官居一門,三陳故里為北宋時閬州新井縣人(今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與西水縣金仙相鄰,金仙文化在南宋時已文風大舉,為元初時建金仙文廟夯實了基礎。金仙曾為州(郡)縣封地,唐高祖宣詔州縣建文廟,四時致祭,金仙有官賜資詔建修文廟,宋時有無建過,有待考證《閬州志》。金仙文廟的創修,豎起了一面標誌金仙文化的旗幟。文廟經多次修復重建,更加激勵金仙人崇儒重教的精神。“重輯崇儒會序” 碑載:由“崇儒會” 擇選先生,教育子弟,每年給先生於“崇儒會”補助資金二十千,學資由東家(家長)供給。花紅獎賞給出仕二十四千,中舉二十四千,出貢十六千,入泮六千,捐州同正九六千,監吏四千的獎勵標準規定。時湧現出了大批秀才、文生,武舉等。“崇儒會”擔起了地方尊師促教的歷史重任。《劍閣縣教育志》載。“光緒三十二年,金仙文昌官創辦了當地第一所初級國小”。清時的老金仙地區,私塾之風盛行。清末民初時期,金仙文化名人數以百計,尤以國立政法大學教授張國維,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的羅錦章等,提倡新學,重視發展家鄉的教育,為家鄉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加之辦學能手眾多,師資力量雄厚,社會各界重視人才培養,全區各家各戶再窮也要讓子女上學的良好習慣,形成了金仙文化區域之繁榮。解放後,楊作舟任校長,治校有方,60年代初(文革前),金仙國小紅遍川北,《四川日報》曾報導辦學先進事跡。經金仙國小培養的學子,遍布祖國各地,為社會建設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
(二)文物遍布金仙地區
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仙文廟”
據1994年挑挖新街街道掘出石碑中“文昌官碑記”載,文廟始建於元朝二年,自元朝至民國末,今碑埡鄉半部,吼獅鄉、柘壩鄉、演聖鎮、長嶺鄉、塗山鄉、公興鎮、香沉鎮等均屬金仙轄區,老金仙地區的祖先們,以酷愛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將屢經兵匪毀敗的金仙文廟,多次修復重建,形成座南朝北,前堂正殿,東西兩廊,共二十四間的四合大院,占地千餘平米。院中央造十餘米高,三層重疊,雄偉壯觀的魁星樓,廟宇樓閣參差,翹角飛檐,鑿以泮池,橋門碧水,正殿以青石精雕孔聖牌位,栩栩如生的神、聖塑像,雕鏤畫棟的門窗檐撐。廟門前:“托柱獅麟齊排列,獅塔香爐吐雲煙。七級趟梯五百尺,莊嚴肅穆一洞天。”惜乎經世紀之滄桑,年久失修,房屋漏爛,屋脊坍塌,翹角凋殘,梯步崩缺,斷壁殘垣,殿傾柱拆,瓦礫遍地。瘡痍斑斑,幾近頹敗。2006年,“金仙老齡協會”成立“文廟修復籌集組”,籌集組的同仁們踏遍了家鄉的山山水水,向熱心此項事業的人士募捐,向遠在他鄉的名士求援,向信用社貸款,籌得資金十餘萬元。添青瓦全面翻蓋房屋,除殘壁砌新牆,補修地坪打頂棚,修復梯步檐石,裝修前堂正殿,購樟木,裝飾東西兩廊仿古門窗,鑄香爐,建碑林,修復石獅麒麟,塑孔聖、文昌、魁星塑像,雖無冠、琴、車、書,然足以輝映廟堂。金仙文廟,是金仙文化的搖籃,是金仙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二)、登仙寺
登仙寺是燃燈修煉之地,人們為祈禱燃燈而修建寺廟,千百年來,寺廟經多次修復重建。解放後,金仙糧站倉容不足,將登仙寺寺廟劃歸糧站儲糧,1986年金仙糧站建住宿樓,時木料極為昂貴,便將登仙寺寺廟拆毀。八十年代初,場鎮居民,機關學校,在登仙寺植樹三萬餘株,連同倖存的六十餘株古柏,早已籠蔭蓋地,風景宜人。1988年,金仙場鎮智士能人,共16人組成“登仙寺恢復文物古蹟籌備組”,收拾廢墟瓦礫。砌築花台,栽花養草,設定石桌石凳,清理水池,添置圍欄,拓沙石曲徑為百級石梯,繼而修建山門,涼亭廟宇。建公路繞道至山頂。2008年,有廣祥大師主持寺院,尤為執著。已建成巍峨之“大雄寶殿”,今日之登仙寺,遊人留戀往返,今非昔比。
三)、“武廟”
位於登仙寺南山腳之“武廟”,為一四合大院,廟門前石梯道兩側,有兩尊大型石獅雄居石墩之上,廟之屋脊飛禽走獸,翹角吊檐,正堂前趟梯中部寬六尺,高五尺,呈仰式石雕五色祥雲掩映之盤龍印台,龍頭昂首二尺許。筆者1963年讀高小時常騎於龍頸嘻耍。其雕鏤之精實屬文物珍品,可惜毀於文革“破舊”中。自1921年至今,“武廟”一直設立金仙國小校,金仙應有五輩子孫在此讀書,今遺址還保留上下六間立木房屋。
四)、“火神廟”
金仙場老街中部東側有“火神廟”“火神廟”又曰“三聖宮”為閣樓式四合院,院內四面明樓,其精美不亞於武廟,是金仙人祭祀炎皇(火神)之地,後因金仙為蜀都至巴西大道,再塑關公以祭祀其忠義之魂。解放後,由商業在此經營造食業多年,上世紀九十年代,商業解體時賣給居民,今被居民重建為街房。
五)、古香古色“古戲樓”
金仙老街中部是一寬闊之石板街道,臨上街窄街處有一“古戲樓”,同是飛檐翹角,八卦攢頂。裝飾精巧玲瓏,雕鏤畫棟,古香古色,毀於1959年,後居委三組借建倉房又建新戲樓,大集體解體時賣給金仙商業,商業解體時再賣給居民,今居民已改建街房。
六)、“石板街”
據金仙場居民劉光宗等老人講,金仙“石板街道”是民國二十二年,金仙團總袁澤勛督力建造,時金仙區域各家各戶分派錢糧,不交者以鐵鏈捆至鄉公所,交錢放人,組織有石工三百餘人,以高質量,高規格建造而成。全長約500餘米,中街部位闊12米至15米,兩邊低,中部略高之弧形。格式高雅,美觀、大方。可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之集鎮建設,拉運建材,車輛碾壓至石板碎爛而損壞,於2000年由居民自費全面硬化為水泥街道。
七)、歷史厚重的“皇后山”
距金仙場東兩公里地,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后山”。山頭古柏數千枝,為國有林。因山氣勢磅礴,又名虎頭山。山頂有一株線柏,枝若垂柳,桿粗若盤石,筆直高大。三處旱寨,一處水寨,儼然金戈鐵馬之軍事要地。傳說張飛之次女張蘭仙,為蜀後主之皇后,因駕次巴西祭家廟,聞鄧艾偷渡陰平,取江油,速返成都,途中聞報成都失陷,後主投魏,皇后憤愧而自縊,葬於此山,後人念及皇后之志,立廟祭祀。山峰有觀音廟,次層為孔夫殿,下層大壩有大殿。1951年大小三處廟殿調地主服役被拆,上世紀九十年代,鄉民籌集資金,恢復文物古蹟,今皇后山已建成大殿,公路直通山頂。節假日、春遊期間,人們前往遊覽,絡繹不絕。
八)、白塔遺址
文廟西二華里地之“白塔山”,有白塔遺址。因金仙石質呈白色之緣故而名白塔。應是北魏置金仙郡領三縣時所建。年代太為久遠,無從考證,可白塔遺址卻給金仙歷史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九)、西河“官渡橋”
西河“官渡橋”,也稱“劍陽橋”、“金玉橋”。可佐證的是金仙鎮大順村羅家角祖塋內,有神道碑載:“歲進士公諱映川號靜一……金仙大成殿,西河金玉橋,首倡捐資,偕子經紀之,其績功累仁為何始也,嗚呼,兩處經營一生,公謹非有志者事竟成乎。”文廟道光十五年之《重輯崇儒會序》碑中,記述在會人名有羅映川,西河《劍陽橋》,碑中也記載有羅映川經營修橋事跡。時年為清朝道光年間,惜乎石碑被西河村村民上世紀末斷為三截作了檐石。官渡橋長近40丈,闊8尺,連橋堡26孔組成,橋墩以長一丈,下層寬三尺,上幾層寬二尺四五,厚達2尺之巨石砌成,橋板每孔以長丈余,寬4尺,厚尺二三以上的兩排巨大石板平鋪。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如此浩大的橋樑工程,在縣內外當屬空前傑作。然劍閣新老縣誌卻無它的身份。老金仙的祖先,為大橋的修建,付出了心血與汗水,據西河村蒲登朝老先生講敘:1958年5月18日,橋上游因縣木材公司收木料往南充販運,支援南充建設,沿河邊堆積有3里長的木料,被洪水沖入河中,衝垮石橋中部十孔。上世紀八十年代,升鐘水庫建成後,大橋靜臥在水下三十米處。
十)、林立的寺廟。
金仙地區之“金城廟”、“元龍廟”。“迎水庵”,“ 龍王廟”,“觀音寺”等較多的廟宇及各氏族之祠堂,無法一一列舉,大多數毀於大躍進,文革時期及大集體時期,有些現在已恢復,如“金城廟”、“龍王廟”、“觀音寺”等。
金仙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崇儒會
金仙文廟內《重輯崇儒會序》碑載:“……集資以生息。”“崇儒會”將籌集的資金放貸,壯大資金來源。對本區域內各地方私塾銓請教師,規定給教師年薪補貼二十千,學資(學費)由東家(家長)供給。對畢業取得功名的學生制定有獎勵標準。各地鄉村還設有“鄉國小會”。“鄉國小會”對畢業生也有獎勵。社會上還形成對畢業生舉行“穿花紅”等慶賀儀式。“崇儒會” 這種發展教育事業的民間社會組織,對金仙地區的教育事業起到了扛桿性的促進作用。應繼承和發揚,應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金仙川劇
在民國時期,場鎮的愛好者常聚在一起,由鼓師指揮打鑼鼓場面,唱板凳戲,稱為玩友。新年期,“二月十四文昌會”,三月、六月、九月“觀音會”等節日,有戲班來此演出。金仙有句俗話:“金仙人,生的犟,大忙起來把戲唱”。解放後,金仙川劇人才倍出,文革時期大演“沙家濱”“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演技水平很高,受到讚譽。改革開放後,金仙場鎮組建了“金仙業餘川劇團”,1981年,被縣級調演,得到嘉獎。在周邊鄉鎮多次被邀請演出,名噪一時。今多數演技人才年勢已高,搶救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
三)、金仙“田氏燈籠”
金仙鎮柏埡村及雙河村的田氏家族,有傳統的龍燈(花燈)演技,此花燈源於唐朝,盛行於宋朝時的雲、貴、川。現僅川北,即劍閣境內有十七棚,而金仙鎮田氏龍燈資料最齊全,有32場次,48種表演圖案,50種唱腔。燈頭及演出人員以田姓為主,演出時少則54人,多則62人,表演可達6個小時,原汁原味,屬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遺產。1963——1965年,曾在我地區春節期多次大型演出。2007年春節,金仙鎮“老齡協會”所設的“夕陽紅藝術團”組織協同田氏排練花燈,在金仙場,公興場各演出一次,由於沒有資金支付勞務費用而擱置。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急待搶救。
作者:梁方生

風景文物

登仙寺

據殘跡考證登(燈)仙寺建於唐末期,相傳燃燈古佛曾在此山修練點鶴為仙。此寺幾度被火焚燒又重建,最終又被人為損毀。改革開放後在金仙的鄉民、各界熱心人士和居士們的艱辛努力下,再次恢復昔日盛景。
金仙鎮

文廟、武廟、火神廟

現今僅有文廟尚存於金仙鎮居委會旁
金仙鎮

皇后山

相傳為三國時期蜀國張飛之女,劉禪之妻,張皇后安葬之地,據野史皇后山上埋藏有張飛所使用的丈八蛇矛。現皇后山頂有世界上唯一的一顆松柏樹。

自然風景

日出日出
仙境仙境
雲海雲海

地圖信息

地址:廣元市劍閣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