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道起義

金丹道起義

金丹道起義,源自光緒十七年,天主教會在熱河建昌(遼寧凌源)向各鋪恃強“借糧”,在理教首領徐榮到教堂論理,被洋教士槍殺。教堂進而組織武裝,蹂躪人民。被迫害的農民、礦工忍無可忍,相繼參加金丹道和在理教,反抗壓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丹道起義
  • 地點:金丹道
  • 起因:被洋教士迫害
  • 起義人員:農民,礦工
事件經過,結局,

事件經過

十月初十(11月11日)金丹道首領李國珍、楊悅春率眾起義,攻占貝子府,建立“開國府”,楊悅春被推為總大教師,李國珍稱“掃北武聖人”。下設丞相及各種官職,發布了安民告示。起義隊伍數千人分青、黃、白、紅、黑色旗等5隊,由開國府分兵四路,劃占土地。十三日攻克朝陽府。在理教首領郭萬昌(一作萬淳)等率眾數千首先回響。接著赤峰(屬內蒙古)、建昌、平泉一帶人民紛紛回響,起義軍擴大至數萬人。他們喊出了“仇殺天主教,仇殺蒙古王公,仇殺貪官”的響亮口號,摧毀了教堂的武裝,擊斃作惡多端的教士和教民800多人。在熱河起義的影響下,奉天(瀋陽)、錦州(屬遼寧)和直隸開平(河北獨石口)、灤州(灤縣)、遷安、永平(盧龍)一帶人民紛起驅逐洋教士。這次大起義攻占了熱河東部的(和)泉、建(昌)、赤(峰)、朝(陽)4州縣,完全摧毀了清王朝在這個地區的統治,直接威脅著熱河省城及清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奉天。

結局

於此,清政府急調直隸、奉天、熱河軍隊,在傳教士配合下進行血腥“合剿”。到十月底清軍與教會勾結在朝陽東部捕殺了在理教首領郭萬昌,鎮壓了東、南兩路起義軍。十一月底清軍打敗了西、北兩路起義軍,重要首領李國珍在轉移中被俘,後遭凌遲處死。各路起義軍餘部相繼向開國府集中,準備最後決一死戰。蘆台練軍記名提督聶士成督飭步馬隊“合力仰攻”,起義軍遭到失敗,開國府很快陷落,首領王正(增)、王幅和1000餘戰士奮戰陣亡。接著,聶士成又率軍攻占起義軍另一根據地――距開國府40里的下長皋。2000餘義軍戰死。起義軍大本營開國府陷落後,“開國府總大教師”楊悅春父子於十一月二十八日被俘遇難。起義民眾共犧牲2萬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