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黃桂

野黃桂

野黃桂是一種小喬木,高不達6米;樹皮灰褐色,有桂皮香味。樹皮甘而辣,芳香,湖南黔陽一帶用樹皮作桂皮入藥,功效同桂皮,亦有將樹皮放入酒內作為酒的香料的;花期4-6月,果期7一8月。產湖南西部、湖北、四川、江西、廣東及福建等地。喜生於山坡常綠闊葉林或竹林中,海拔500-16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黃桂
  • 拉丁學名: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
  • 別稱:桂皮樹(江西、湖南) 三條筋樹(湖北、四川) 稀花樟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毛茛目 Ranales樟科 Lauraceae
  • :樟亞科 Subfam. Lauroideae
  • :樟族 Trib. Cinnamomeae
  • :樟屬 Cinnamomum
  • :野黃桂
  • 分布區域:湖北、湖南、貴州、四川江西等省
形態特徵,產地分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發展前景,小結,

形態特徵

喬木,高不達6米;樹皮灰褐色,有桂皮香味。枝條曲折,二年生枝褐色,密布皮孔,一年生枝具稜角,當年生枝與總梗及花梗乾時變黑而極無毛。紡錘形,芽鱗硬殼質,長6毫米,先端銳尖,外面被極短的絹狀毛。常近對生,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0(20)厘米,寬1.5-3(6)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厚革質,上面綠色,光亮,無毛,下面幼時被粉狀微柔毛但老時常極無毛,晦暗,被蠟粉,但鮮時幾不灰白色,邊緣增厚,與中脈和側脈一樣帶黃色,離基三出脈,中脈與側脈兩面凸起,最基部一對側脈自葉基2-18毫米處伸出,至葉片上部1/3向葉緣接近且幾貫入葉端,極稀有分出基生的近葉緣的小支脈,橫脈多數,弧曲狀,上面纖細,下面幾不凸起,或兩面不明顯。花序傘房狀,具2-5花,通常長3-4厘米,常遠離,或在常幾不伸長的當年生枝條基部有成對的花或單花,總梗通常長1.5-2.5厘米,纖細,近無毛;苞片及小苞片長約2毫米,早落。黃色或白色,長約4(8)毫米;花梗長5-10(20)毫米,直伸,向上漸增大。花被外面極無毛,內面被絲毛,邊緣具乳突小纖毛,花被筒極短,長1.5(2)毫米,花被裂片6,倒卵圓形,近等大,長2.5(6)毫米,寬約1.75 (2-2.2)毫米,先端銳尖。能育雄蕊9,第一、二輪雄蕊花絲寬而扁平,最基部被疏柔毛,無腺體,稍長於花葯,花葯卵圓狀長圓形,無毛,第三輪雄蕊花絲細長,被疏柔毛,近中部有一對盤狀腺體,花葯長圓形,寬約為第一、二輪者之半,略被柔毛。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三角形,長約1.75毫米,具柄,柄被柔毛。子房卵珠形,花柱長約為子房長之一倍,無毛,柱頭盤狀,具不規則圓裂。果卵球形,長達1(1.2)厘米,直徑達6(7)毫米,先端具小突尖,無毛;果托倒卵形,長達6毫米,寬8毫米,具齒裂,齒的頂端截平。花期4-6月,果期7一8月。

產地分布

產湖南西部、湖北、四川、江西、廣東及福建等地。

生長習性

生於山坡常綠闊葉林或竹林中,海拔500-1600米。

主要價值

樹皮甘而辣,芳香,湖南黔陽一帶用樹皮作桂皮入藥,功效同桂皮,亦有將樹皮放入酒內作為酒的香料的。

發展前景

野黃桂成為世界植物園大會紀念樹。武漢植物園已取得野黃桂的馴化物種認定,正計畫將其作為城市綠化樹種,逐步推廣到華中、華東、華南等地種植,為城市景觀提供多樣性選擇。由於野黃桂是由武漢植物園馴化培育的本土樹,為了紀念本屆植物園大會首次在中國湖北召開,所以選擇它作為大會的紀念樹。

小結

本種葉、花及果大小變異很大,特別四川一地所產者其葉、花及果比原描寫的大得很多,但作為本種較為恆定的特徵是:枝條無毛;葉背蒼白色;花被片外面極無毛,內面被絲毛,邊緣具乳突小纖毛,花絲除最基部被疏柔毛外餘部無毛。因此,Cinnamomum pauciflorum H. T. Chang 一種,葉形雖較小,但特徵全然符合本種,故無另立的必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