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綠麻

野綠麻

野綠麻,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的全草。分布於東北、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具有健脾消積之功效。用於小兒疳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綠麻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蕁麻目
  • :蕁麻科
  • :艾麻屬
  • :珠芽艾麻
  • 採集時間:夏季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零餘子蕁麻《中國植物圖鑑》、艾麻草、紅禾麻、禾麻草《貴州草藥》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功效

健脾消積。

主治

用於小兒疳積。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麻木:紅禾麻根五錢,煨水服;另用紅禾麻煎水洗。(《貴州草藥》)
2、治風濕關節痛:紅禾麻根一兩,紅五加皮三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3、治疳積:野綠麻全草9-15g(鮮品30g)泡水服;嚴重者加雞肝或豬肝同煮服。(《浙江中醫雜誌》)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者1兩);或浸酒。

採集加工

全草夏季採收。

形態特性

珠芽艾麻又名:零餘子蕁麻,華中艾麻,麻風草。多年生草本。根數條,叢生,紡錘狀,紅褐色。莖下部多少木質化,高50-150厘米,不分枝或少分枝,在上部常呈“之”字形彎曲,具5條縱棱,有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以後漸脫落;珠芽1-3個,常生於不生長花序的葉腋,木質化,球形,直徑3-6毫米,多數植株無珠芽。葉卵形至披針形,有時寬卵形,長(6-)8-16厘米,寬(2-5)3.5-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稀淺心形,邊緣自基部以上有牙齒或鋸齒,上面生糙伏毛和稀疏的刺毛,下面脈上生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尤其主脈上的刺毛較長,鐘乳體細點狀,上面明顯,基出脈3,其側出的一對稍弧曲,伸達中部邊緣,側脈4-6對,伸向齒尖;葉柄長1.5-10厘米,毛被同莖上部;托葉長圓狀披針形,長5-10毫米,先端2淺裂,背面肋上生糙毛。花序雌雄同株,稀異株,圓錐狀,序軸上生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雄花序生莖頂部以下的葉腋,具短梗,長3-10厘米,分枝多,開展;雌花序生莖頂部或近頂部葉腋,長10-25厘米,花序梗長5-12厘米,分枝較短,常著生於序軸的一側。雄花具短梗或無梗,在芽時扁圓球形,徑約1毫米:花被片5,長圓狀卵形,內凹,外面近先端無角狀突起物,外面有微毛;雄蕊5;退化雌蕊倒梨形,長約0.4毫米;小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0.7毫米。雌花具梗:花被片4,不等大,分生,側生的二枚較大,緊包被著子房,長圓狀卵形或狹倒卵形,長約1毫米,以後增大,外面多少被短糙毛,背生的一枚圓卵形,兜狀,長約0.5毫米,腹生的一枚最短,三角狀卵形,長約0.3毫米;子房具雌蕊柄,直立,後彎曲;柱頭絲形,長2-4毫米,周圍密生短毛。瘦果圓狀倒卵形或近半圓形,偏斜,扁平,長約2-3毫米,光滑,有紫褐色細斑點;雌蕊柄增長到約0.5毫米,下彎;宿存花被片側生的2枚,長約1.5毫米,伸達果的近中部,外面生短糙毛,有時近光滑;花梗長2-4毫米,在兩側面扁化成膜質翅,有時果序枝也扁化成翅,匙形,頂端有深的凹缺。花期6-8月,果期8-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下貨林邊山谷。分布於東北、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浙江中醫雜誌》:“健脾消積。主治小兒疳積。”

附註

本種植株上有刺毛,接觸皮膚後會引起紅腫,瘙癢和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