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譯考辨

《重譯考辨》是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各高等學校和出版單位共同建立的學術著作出版平台,旨在為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出版學術著作創造條件。 《高校社科文庫》將堅持“廣泛動員、集中徵集、嚴格評審、精心編校”的工作原則,致力於通過資助優秀學術專著出版、推動學術成果交流推廣等形式,讓更多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和優秀工作者走進交流空間,進入公眾視野,發揮應有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作出積極貢獻。

基本介紹

  • 書名:重譯考辨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1205755, 9787511205759
  • 作者:劉桂蘭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16
  • 定價:28.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重譯考辨》是高校社科文庫。

作者簡介

劉桂蘭,女,1970年8月出生,湖北鹹安人,鹹寧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1991年畢業於湖北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8年7月獲武漢大學碩士學位,2003年晉升副教授,2007年至2008年在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以訪問學者身份從事訪問學習和研究。自1991年至今從事大學英語教學18年,主持參加省級、校級教研、科研項目1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著4部,主編教材1部,獲省級科研獎2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1.1 題義/1
1.2 概述/1

第二章 “重譯”及其研究/5
2.1 “重譯”定義/6
2.2 重譯歷史回顧/10
2.3 重譯研究綜述/17
2.3.1 重譯版本研究,/17
2.3.2 重譯類型研究/19
2.3.3 重譯價值研究,/20
2.3.4 重譯本關係研究/21
2.3.5 重譯理論研究/23
2.3.6 重譯的實證性研究/29

第三章 重譯現象概觀/33
3.1 重譯顯象外觀./33
3.1.1 以翻譯文本為參照的重譯/33
3.1.2 以翻譯主體為參照的重譯/37
3.1.3 以翻譯語言為參照的重譯/43
3.2 重譯隱因內察/44
3.2.1 走入時代的重譯/44
3.2.2 走近讀者的重譯/47
3.2.3 走向完善的重譯/49

第四章 重譯的藝術論考辨/53
4.1 文藝理論及其翻譯引借/53
4.1.1 文論的發展及其對翻譯的影響/53
4.1.2 翻譯理論的發展及其向文論的引借/58
4.1.3 現當代文論對重譯的詮釋/64
4.2 譯事客體與重譯/67
4.2.1 文本的開放性與重譯/67
4.2.2 語言的多樣性與重譯/75
4.3 譯事主體與重譯/80
4.3.1 譯者的主體性與重譯,/81
4.3.2 讀者的期待視野與重譯/87
4.3.3 重譯的主體性研究/92
4.4 翻譯的藝術超越性與重譯./100
4.4.1 翻譯的遺憾召喚重譯/100
4.4.2 翻譯的發展催生重譯/102

第五章 重譯的科學論考辨/104
5.1 重譯的互文性/105
5.1.1 互文性理論/105
5.1.2 互文性與翻譯/108
5.1.3 互文性與重譯/121
5.2 互文性與重譯限度/123
5.2.1 互文性與“重譯限度”/123
5.2.2 重譯限度的認定/126
5.3 重譯的策略與技巧/130
5.3.1 重譯策略的認定/131
5,3.2 重譯技巧的認定/138

第六章 重譯藝術論與科學論的和諧發展/144.
6.1 比較文學談重譯創造/144
6.2 比較美學談重譯鑑別/146
6.3 翻譯科學立論談重譯技法/148
6.4 翻譯生態發展談重譯評判/149

第七章 結語/151
附錄/153
參考文獻/190
後記/204

文摘

在現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學文本、歷史讀本姿態萬千,各以不同的面目存現於世:有的是以不同的媒介載體如音像、影視代替文字形式,有的是同一種形式以不同的話語方式呈現。典籍、經書、文學原著等隨時代變更而不斷翻新,於是有了名著重譯、復譯、再版、改編等紛繁複雜的樣式。文學翻譯實踐不免醇駁互殊,瑕瑜共見,又不乏“更上層樓”的姿態和不斷創新、不少超越的見識。重譯在現代看似是泛陳可述的文化現象,卻也是歷久彌新、一代代人前“鋪”後續的“行為”,也只能是從實踐中歸納抽象才逐漸形成相關的翻譯理論。因此,面對繁雜的重譯現象和眾說紛紜的認識,本章擬從重譯概念、重譯歷史、重譯研究的角度做一概略的梳理和辨識,以釐清“重譯”實踐與理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態勢。
我國的翻譯歷史經過了東漢到宋的佛經翻譯、明末至晚清的西學翻譯、民國時期至新文學運動時期的翻譯、1949年建國以後的翻譯這四次大規模的繁榮時期。從東漢後經六朝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是第一次翻譯高潮,當時的教義、經文首先是經梵文進人漢語,其華文闡釋為佛教的引介發展提供了本源和根基。史上的對外交流一直不斷,唐朝時期的對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到明末清初一度封閉的國門漸開,此後外來文化大量引人,大批外國文學、科技文本輸入國內,形成有規模的輸人型外漢翻譯。其中又以晚清嚴復等人的科技翻譯、林紓的文學翻譯為翹首。這一時期的翻譯以實務濟世為目的,因而拿來主義的節譯、選譯及意譯甚至編譯成為主流,林紓翻譯的百餘種外國小說也多是經他人傳述再記錄改編而成。

後記

書稿從初定課題到現在付梓成書,歷時三載。現在總算完成一份自修課業。欣慰之餘,感激之情溢於心頭。正是在北京大學的訪學期間從辜正坤教授的授課中得到啟發,而決定專事譯學學習並進行重譯資料的收集整理。也是在南來北往的求學中,有緣得到黃振定教授的指點,並在百忙之中為拙著作序,實乃後生學業上的幸運。這次寫稿過程中不僅收穫了專業知識,鍛鍊了學術研究能力,更得益於導師們的教誨,而且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雖然整理成篇《重譯考辨》,心中仍是惴惴不安。在誠惶誠恐中擬就文稿,深知自己學識視野和思維表達的局限,難免存在漏失謬誤之處,在此懇請前輩、專家、同行、讀者批評指正,不吝賜教,以便今後進一步完善。本書的成稿中參閱並引用了許多相關文獻資料和學科研究成果,謹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感謝前輩、導師們的指導和鼓勵!感謝同學同仁的一路相攜相幫!感謝父母家人多年來的支持和關心!
不揣淺陋,是以就學於前!

序言

當今世界各國語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翻譯事業不斷繁榮,重譯問題再次凸顯。所謂重譯,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稱之為復譯,並明確肯定其必要性。後來雖有些爭論,但大多數人認為,至少文學翻譯不可能有定本,所以重譯、多譯現象不僅是允許的而且很有好處。贊成和研究重譯的不少,但以此專著形式,作“重譯考辨”,既對重譯現象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描寫分析,又基於相關研究建構重譯理論,實屬國內譯界首創。
全書的基本框架是:重譯現象的歷時綜述——成因學理的共時分析——策略技巧的方法論探尋——總結重譯的本質屬性。明確按照從實踐到理論而又返回實踐的思路,較為全面地描述了國內外重譯的出現和發展,通過對重譯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的分析,探尋當今大量重譯的理論基礎、實踐特徵和可為度,從而確立重譯的學理地位和發展空間。這樣的研究無疑可以豐富譯學的理論建設,對指導翻譯實踐也大有啟迪。
書中首先對“重譯”等用語作出了明確合理的界定。進而依據國內外大量的重譯文本及文獻資料,通過甄別、統計、歸類,以較為豐富的語料說明了三種不同類型的重譯現象:以翻譯文本為參照系的重譯,如不同文學體裁(詩歌、散文、戲劇、小說等)的重譯和非文學類的重譯;以翻譯主體(原文本和目標文本創作者)為參照系的重譯;以翻譯語言為參照系的重譯,即譯出語和譯入語方向不同的重譯,包括間接譯自第三種語言的翻譯。此外,還就不同的歷史時代分別列舉了一些經典作品的重譯。這是重譯現象的顯象外觀,因此也就還有對重譯現象的隱象內察:走入時代的重譯,即為了適應新時代需要的重譯;走近讀者的重譯,即為了適應不同讀者不同需要的重譯,以及走向完善的重譯,即純粹是為了對原有譯本作出重大改進的重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