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號驅逐艦

重慶號驅逐艦

重慶號驅逐艦(英文:Chongqing Destroyer,舷號:133),是中國20世紀70年代末期建造的051型驅逐艦10號艦。

該艦在原051型驅逐艦基礎上做了40多項改進,取消57毫米艦炮換裝了37毫米艦炮,改裝“海鷹-1甲”反艦飛彈,採用頻率捷變技術制導雷達,飛彈射程提高到95千米,還安裝反潛電子指揮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和海上補給系統等。

重慶號驅逐艦於1978年5月開工建造,1983年12月服役於中國海軍東海艦隊。該艦在1985年11月執行攔截監視蘇聯海軍“伏龍芝”號飛彈巡洋艦任務,展現了敢於與比自己噸位大數倍敵艦抗衡的勇氣。2014年9月26日該艦退出現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慶號驅逐艦
  • 英文名稱:Chongqing Destroyer
  • 前型/級:051型驅逐艦
  • 次型/級:051II型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78~1983年
  • 服役時間:1983年12月
  • 國家:中國
  • 艦艇類型:飛彈驅逐艦
  • 建造單位:上海中華造船廠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艦電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對峙蘇艦,退出現役,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53年6月,中國與蘇聯簽訂了《六四協定》(即“關於海軍交貨和關於在建造軍艦方面給予中國以技術援助的協定”)。該協定包括中國向蘇聯訂購4艘07型雷擊艦(即中國編號07型驅逐艦)。該型艦是蘇聯1937年至1941年期間建造的艦隊雷擊艦,主要用於對敵水面艦艇作戰,並擔負巡邏、警戒及布雷任務。4艘艦前後分兩批次於1954年、1955年抵達青島。1954年7月,人民海軍在青島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驅逐艦大隊。
07型驅逐艦鞍山號07型驅逐艦鞍山號
1957年,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國獲得了部分56型驅逐艦(“科特林”型)技術設計圖紙資料。與此同時,海軍還成立了研究機構,開始驅逐艦研製方案的探討工作。1959年2月,海軍提出研製新型飛彈驅逐艦的構想,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於當年年底完成了草圖設計,在此基礎上,海軍科研部提出了研製飛彈驅逐艦的戰術技術要求,明確研製工作分三步走:
1、利用蘇聯轉讓的56型技術設計艦體為基礎,加裝飛彈發射裝置,總布置作適當修改;
2、將現役07型艦艘兩門主炮、後魚雷發射裝置1座拆除,改裝飛彈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試驗,以取得經驗;
3、在第一、二步研製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新型飛彈驅逐艦。
1960年,中國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困難,驅逐艦的研製未能列入計畫。後來中國海軍徵得解放軍總參謀部同意,在國家財力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於1962年撥出800萬元經費用於驅逐艦關鍵配套設備的仿製。到1965年底,各項仿製設備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為1966年驅逐艦正式上馬奠定了基礎。

研製歷程

60年代中期,中國為適應洲際飛彈全程試驗海上護航、警戒的需要,中央軍委批准自行研製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選定了艦的總體方案,其標準排水量為3000餘噸,採用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主要武器裝備有兩座三聯裝艦一艦飛彈發射裝置及飛彈武器系統,雙130毫米、雙57毫米等多種口徑火炮組成的武器系統,兩座12管火箭式深水炸彈武器系統;配置了聲納、雷達、通信、導航等觀通設備以及指揮控制系統等。
重慶號驅逐艦重慶號驅逐艦
1967年6月,國家計委、國防土辦、國防科委審查、批准了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的總體技術設計方案,隨即全面展開了總體施工設計和設備研製。1968年,首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22個省、市,10多個工業部所屬的工廠和研究所承擔所需的732項材料,1240項配套設備,其中包括110餘項新研製設備的研製任務。七零一所、七一三所、七機部三院為了解決飛彈上艦問題進行了多次可行性論證。
1968年12月,研究、設計部門又會同大連造船廠在現役驅逐艦上臨時加裝上游-1反艦飛彈。根據海軍的要求和通過多種方案的對比、優選,最終確定了“品字形”、三聯裝、直接吊裝飛彈的方案。同時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發射裝置與飛彈裝填裝置分開設定的方式,選定了結構緊湊,占據面積小,操作方便,裝彈時間短的設計方案。
大連造船廠建成的首艦於1971年12月交付海軍。1973年9月,首艦在海軍試驗基地進行飛彈飛行試驗,單射、齊射均獲得成功。70年代中期,由海軍、六機部主持,對飛彈驅逐艦的飛彈發射裝置進行了設計鑑定。隨後,又按海軍的要求對發射裝置迸一步改迸,改善了飛彈貯存的環境與操作使用條件,並提高其在中、高海情下的適航性和抗核爆炸能力。
第一代驅逐艦由七院701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李復禮潘鏡芙等主持設計工作。在海軍的組織下,經多次論證後選定的總體方案為正常排水量為3000多噸、採用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高幹舷平甲板型,此艦型也就是後來的051型驅逐艦。
重慶號驅逐艦重慶號驅逐艦
重慶號驅逐艦(舷號:133),是中國建造的051D型驅逐艦(北約代號:旅大Ⅰ級)之一。重慶艦1978年5月23日在上海中華造船廠開工製造,1980年10月31日下水,1983年12月30日服役於東海艦隊。2014年9月26日在東海艦隊退役,退役後重慶艦作為海軍工程大學後勤學院學員訓練保障設施,繼續為海軍服務。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重慶號驅逐艦作為051型驅逐艦,是中國海軍布局最為緊湊成熟的驅逐艦,繼承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設計。在對“科特林”級的少量改進和變更,使得”旅大”級的設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完成,並很快建造投入服役。70年代蘇聯和美國海軍驅逐艦經常在中國大陸領海線外活動,“旅大”級驅逐艦憑藉大射程的飛彈武器,可以在遠處對其進行跟蹤和監視。在離大陸海岸線600千米範圍內近海作戰的驅逐艦,由於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並不強調艦載防空武器系統,所以051型驅逐艦初期沒有裝備強有力的艦空防禦系統。
重慶號驅逐艦重慶號驅逐艦

動力系統

重慶號驅逐艦裝備兩台大功率蒸汽透平機,4台鍋爐,18台蒸汽輔機和27台電動輔機,組成了軍艦的推進系統。要在狹窄的機艙空間內緊湊合理地布置好這些機械設備並使其協調工作是不容易的。開始設計的風道迸風阻力太大,兩台透平鼓風機安裝得太近,致使鍋爐供風量不足,20隻油頭不能充分燃燒。因此,首艦試航時,主機的最大轉速達不到額定值,影響了航速。為解決這一間題七零一所在中華造船廠、杭州汽輪機廠協作下,製成幾種不同類型的風道模型,從試驗著手進行阻力分析,改迸導流帽線型和風機間距離,採取減少渦流損失等措施,解決了兩颱風機的搶風現象,使鍋爐全部油頭都能完全燃燒,艦的航速也達到了設計指標。
日本記者拍攝051驅逐艦對峙蘇聯海軍巡洋艦日本記者拍攝051驅逐艦對峙蘇聯海軍巡洋艦

武器系統

反艦飛彈
重慶號驅逐艦上的飛彈發射裝置有自己的特點。1959年服役的蘇聯海軍58型“肯達”級輕型巡洋艦安裝了旋轉仰俯飛彈發射裝置,不過這種裝置是用於發射“柚子”遠程反艦飛彈,無論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適合滿載排水量只有3670噸的“旅大”級,即便在蘇聯海軍5800噸的“肯達”級巡洋艦上也造成了穩性降低的問題。“旅大”級在相當於“科特林”級驅逐艦布置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的位置布置飛彈發射裝置,雖然“海鷹”1號飛彈尺寸大,但長度小於533毫米的熱動力直航魚雷。通過品字型布置3發飛彈的方式,解決了飛彈翼展占據橫向空間過大造成布置多發飛彈的困難。“旅大”級驅逐艦的飛彈發射箱內部定向器,電纜布置等等,都與60年代初期的中國海軍的021型飛彈艇相同,這樣降低設計風險,技術可行性可靠。
吊裝海鷹-1反艦飛彈吊裝海鷹-1反艦飛彈
主炮系統
重慶號驅逐艦的艦炮口徑和布置方案仿照“科特林”級,不過當時沒有相應的雙聯裝130毫米艦炮可以選用,在結構上與“科特林”級艦炮相近的是50年代引進仿製的66型130毫米海岸炮。中國設計“旅大”級時,在66型海岸炮基礎上加以改進是較為穩妥的方案。但是中國沒有能夠安裝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達,最終對海和對空解決辦法是由炮塔右側的光學矢量瞄準裝置進行瞄準,而對海面目標射擊則由艦橋上的343型校射雷達和光學指揮儀控制炮塔隨動射擊,與此同時補充研製了火炮穩定系統和揚彈系統。1976年這種由海岸炮改裝發展而來的艦炮才最終定型為76式,並已經在“旅大”級驅逐艦上使用了5年以上。
051型驅逐艦艦炮051型驅逐艦艦炮
防空火炮
重慶號驅逐艦的防空火炮,改裝了61式自動雙聯裝37毫米和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中國海軍的設計指導思想也沒有脫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模式,採用密集的高射炮火力攔截目標的戰法,同時能夠兼顧對海面目標的打擊。在與國民黨海軍艦艇的海戰中,小口逕自動炮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戰績。“旅大”級驅逐艦的前後加班室和後艦橋兩側平台上各裝有1門37毫米自動高射炮,這樣能夠在驅逐艦各個方向都至少有一座雙37炮殺傷區,兩舷能夠由3門雙37毫米炮的構成相互重疊殺傷區。4門雙25毫米自動炮布置在前艦橋兩側,能夠增強兩舷的防空火力密度。雙37毫米自動炮有雷達和指揮儀控制,而雙25毫米自動炮只有耳機語音通話,需要炮手人工操縱火炮,用遊絲瞄準具自行估計提前量開火。“旅大”級驅逐艦也是當時世界上高射炮數量最多的驅逐艦之一。
61式雙25毫米機關炮61式雙25毫米機關炮

艦電系統

重慶號驅逐艦配備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旅大”級最早配備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是高空作用距離達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達,該波段能夠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線以外一段距離,因此對超低空目標探測距離也較微波波段雷達稍遠,據稱對50米高度飛行的低空目標作用距離可達60千米,但是515雷達的距離誤差較大。通常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轉速為每分鐘6至12圈,數據刷新率不滿足對60千米內高速超低空目標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觸間隔時間內目標突入距離大的危險情況,因此驅逐艦通常要同時配備轉速高達每分鐘12至24轉的對海和低空近程搜尋雷達,補充水天線通視範圍內的快速搜尋。“旅大”級驅逐艦上安裝354型雷達充當對海和對低空目標警戒手段。
61式雙37毫米機關炮61式雙37毫米機關炮
艦上的515雷達和354雷達都是只能探測目標方位和進行測距的二坐標雷達,不能提供目標高度參數。對於攔截超低空目標來說,目標的高度參數並不重要,因為目標在遠距離上貼近水面,處於光學指揮和瞄準器材的視場內,只要器材對準方位能夠很快捕獲。高空目標則需要在雷達指示方位上進行俯仰搜尋才能確定目標位置,從而控制武器系統瞄準。而“旅大”級驅逐艦主要靠光學射擊指揮儀和342炮瞄雷達完成對目標的俯仰搜尋。
133重慶號驅逐艦追蹤蘇聯核動力巡洋艦133重慶號驅逐艦追蹤蘇聯核動力巡洋艦

性能數據

051型133重慶號驅逐艦參考數據:
開工時間
1978年5月
服役時間
1983年12月
退役時間
2014年9月26日
建造單位
上海中華造船廠
標準排水量
3250噸
滿載排水量
3670噸
艦長
132米
艦寬
12.8米
吃水深
4.6米
主動力
2台蒸汽輪機,功率72000馬力;雙軸推進
最高航速
32節
續航力
2970海里/18節
艦員
280名(其中軍官45名)
武器系統
2座76式雙聯裝130毫米/58倍口徑艦炮(射程29公里,射速17發/分鐘)(1987年拆除艦尾處1座);
3座67式雙聯裝37毫米半自動炮(射高8.5千米,射速180發/分鐘)(1987年拆除2座);
4座61式雙聯裝25毫米炮(射高3公里,射速270發/分鐘)(1987年拆除艦尾處2座);
2座三聯裝"海鷹"HY-2反艦飛彈(射程95公里);
2座FQF2500(65式)12管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
2/4座BMB-2深彈發射裝置;
38枚水雷;
電子系統
1部“眼罩”354對空搜尋雷達;
1部“細網”對海/對低空搜尋雷達;
1部“網眼”遠程對空警戒雷達;
1部“海王星”導航雷達;
1部黃蜂頭(Wasp Head又稱"WokWon")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艦炮);
1部方結352火控雷達(用於HY-2反艦飛彈);
高桿(High Pole)A敵我識別裝置;
ZKJ-4作戰控制指揮系統;

服役動態

對峙蘇艦

1985年11月18日至19日,133“重慶”艦(標準排水量3250噸)單艦在對馬海峽監視蘇聯海軍“基洛夫”級“伏龍芝”號(舷號050)核動力巡洋艦(標準排水量23750噸)和蘇聯海軍“現代”級“縝密”號(舷號672)驅逐艦(標準排水量7900噸)。
重慶號驅逐艦對峙蘇聯核動力巡洋艦照片重慶號驅逐艦對峙蘇聯核動力巡洋艦照片
“伏龍芝(當時舷號050,艦長是海軍上校茲傑森柯)”號在1984年10月31日于波羅的海造船廠,同年12月7日被制定調往太平洋艦隊。1985年8月21日,該艦在勇敢級大型反潛艦“海軍上將斯皮里多諾夫(當時舷號499)”號、現代級飛彈驅逐艦“慎密(當時舷號672,當時艦長是海軍中校布拉任科)”號伴隨下,在海軍中將克魯格利科夫的率領下,開始遠航。
1985年11月17日,“伏龍芝”艦隊通過了巴士海峽開始進入東海。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首先出動了一架P-2J型反潛巡邏機開始對此實行監視,隨後又派出了2050噸的“朝雲”號驅逐艦。與此同時,中國海軍則派遣了包括133重慶號在內的兩艘“旅大”級飛彈驅逐艦、1艘“江滬”級飛彈護衛艦與1艘破冰船。在此其間,日本還派出了新聞採訪用機飛到了“伏龍芝”艦的上空進行追蹤取材,這架飛機上,載著日本首席空中攝影師柴田三雄。在拍攝了大量最新型蘇聯巨型水上戰艦的姿影期間,他也拍攝到中國海軍驅逐艦(即重慶號驅逐艦)對峙蘇聯艦隊的照片。
蘇聯驅逐艦雙管艦炮上揚,表示沒有敵意,請求允許無害通過蘇聯驅逐艦雙管艦炮上揚,表示沒有敵意,請求允許無害通過
柴田本人回憶說,當時他在空中對伏龍芝艦隊進行攝影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中國海軍艦艇的姿影:“中國驅逐艦忽而沖向伏龍芝的前方,猛然又迂迴到其右方。即便是當時正在空中拍攝的本人,也好幾次禁不住在心裡發出‘危險!要撞上了!’的呼聲。中國艦艇幾乎貼近到伏龍芝的身傍,對其發出威嚇。……”於是伏龍芝與中國艦艇在緊張的爭鬥中一同北上,“不久後,首先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也一同加入了監視‘伏龍芝’號的行列,從南海一直到對馬海峽的整個海域,周邊的亞洲海軍都將其當作必須死守的區域而奮戰著,而其中尤其是中國海軍的緊逼行動,更是顯得異常激烈。”在這樣的緊張空氣下,“伏龍芝”艦隊在20日18時抵達了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最終於1985年11月22日到達海參崴。
重慶號驅逐艦單艦對峙蘇聯核動力巡洋艦艦隊重慶號驅逐艦單艦對峙蘇聯核動力巡洋艦艦隊

退出現役

2014年9月26日上午,東海艦隊某軍港碼頭,重慶艦(舷號133)退役。

總體評價

評價分析
重慶艦於1978年5月建造,1983年12月服役。在31年服役期間,重慶艦累計航程超過15萬海里,總航時15522小時,圓滿完成60餘項戰備巡邏、演習演練等重大任務,先後多次被海軍、艦隊評為“先進艦連標兵”“軍事訓練一級單位”等。
重慶號驅逐艦重慶號驅逐艦
1987年10月,重慶艦到達南沙群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海域巡邏,這是人民海軍首次到達該海區宣示主權。2013年7月,已經30歲“高齡”的重慶艦再次解纜出征,參加由總部組織的三軍聯合演習,順利發射4枚靶彈。據悉,重慶艦將作為海軍工程大學後勤學院學員訓練保障設施,繼續為海軍服務。
存在問題
據1989年的美國《艦船》雜誌指出,“旅大”級的水密隔艙劃分不合理,而且設計上沒有注意隔艙管道和纜線過孔的處理,一旦中彈可能導致水密隔艙這些部位出現破裂,火災會使纜線過孔變成漏孔。可見早期的“旅大”級設計抗損和抗沉性不佳,這是因中國設計隊伍缺乏經驗所致。此外“旅大”級艱苦的居住環境也倍受批評,艦艇的居住性設計被簡化,不利於水兵保持良好生理狀態進行各種氣候條件下長時間海上執勤。
051型驅逐艦後期改裝發射鷹擊81反艦飛彈051型驅逐艦後期改裝發射鷹擊81反艦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