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是以原市農科所、市果樹所、市作物所、市茶葉所、市農機所為基礎組建成立的全民所有制公益型農業科研事業單位。

農科院主要開展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套用技術研究、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農業機械與工程技術研究、農業科技培訓、學術交流、科研成果轉化與推廣。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農科院下設9個職能處室,14個科研機構;截至“十二五”末,農科院擁有副高以上技術職稱人員192人,共審(鑒、認)定新品種179個,獲得國家品種權保護48個,獲得專利84項,公開發表科技論文1159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 外文名: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創辦時間:2005年
  • 類別:事業單位
  • 類型:農業
  • 現任領導:院長:唐洪軍
    黨委書記:王建秀
  • 地址: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高峰寺村
歷史沿革,辦院前身,合併建院,機構介紹,人力資源,領導信息,內設機構,創新平台,國家級平台,市級平台,試驗示範基地,研究所,科技成果,建設目標,南方農業,

歷史沿革

辦院前身

  • 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1958年5月,西南農科所撤銷,以留渝的10名科技人員為基礎,於11月正式成立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重慶市果樹研究所
1937年7月,四川省園藝試驗場始建。
1950年,川東行署將四川省園藝改良場與真武柑桔推廣示範場合併,成立川東園藝試驗場。1952年,改屬省農業廳,改稱四川省江津園藝試驗場。1959年,更名四川省農業廳園藝試驗站。
1965年3月,改屬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更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試驗站。
1977年8月,更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1997年5月,隨著重慶直轄,研究所劃歸重慶,更名為重慶市果樹研究所。
  • 重慶市作物研究所
1958年3月,江津專區農業試驗站成立。1959年,改為農業科學研究所。
1960年,遷址永川。
1981年,更名為永川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83年地市合併後,更名為重慶市永川農業科學研究所。1985年,更名為重慶市作物研究所。
  • 重慶市茶葉研究所
1951年2月,川西行署林業廳建立灌縣茶葉改良場。同年11月,改稱茶葉試驗場。1953年6月,改屬四川省農業廳。1955年,由場改站,下放灌縣人民政府領導。1959年,概述農業廳,改稱茶葉試驗站。
院區效果圖院區效果圖
1962年6月,遷址永川縣。1965年,改屬四川省農業科學院。
1973年7月,改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1997年,隨著重慶直轄,整體劃歸重慶市,更名為重慶市茶葉研究所。
  • 重慶市農業機械研究所
1960年10月,重慶市農業機械研究所建所。
1962年8月,併入重慶市機械研究所。
1970年7月,獨立分設。

合併建院

2005年初,重慶市委、市政府決定籌建重慶市農業科學院。
2005年12月,重慶市委、市政府當年底正式發文,以原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市果樹研究所、市作物研究所、市茶葉研究所、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為基礎正式成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科院選址九龍坡區白市驛鎮。

機構介紹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是以原重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市果樹研究所、市作物研究所、市茶葉研究所、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為基礎,由重慶市人民政府於2005年12月批准成立的公益型農業科研事業單位。下設8個職能處室、15個研究所(中心)。 依託建有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重慶市農業重點實驗室、重慶市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控股重慶種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慶金穗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重慶雲嶺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人力資源

全院有幹部職工1,338人,其中:離退休人員787人,在職職工551人。在職職工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117人,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41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5人,重慶市學科技術帶頭人5人,後備人選6人,重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5人;“十七大”黨代表1名,十一屆、十二全國人大代表1名,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協委員5名,獲首屆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1名,“重慶市首屆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名。

領導信息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院長、院黨委副書記
王建秀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黨委書記
苟小紅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黨委委員
劉劍飛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院黨委委員
張國民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 科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蔡家林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李芝渝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級領導、院黨委委員
李中林
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副院級領導、院黨委委員

內設機構

院辦公室
(一)承辦全院綜合性會議、重大院務接待;
(二)組織擬定院內部規章制度並監督實施;
(三)負責全院目標管理及綜合考核;
(四)負責文秘、檔案、信訪、機要;
(五)負責政務信息、宣傳工作;
(六)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人力資源處(黨委辦公室合署辦公)
(一)牽頭擬定本院內部機構、編制、職能設定,負責人事調配;
(二)承辦幹部選拔、任免、調配、推薦及後備幹部管理;
(三)負責全院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統戰和共青團工作;
(四)負責工作人員考核、晉級、獎懲、培訓等工作;
(五)負責人才隊伍建設、管理和服務;
(六)負責勞動工資、勞動保護、計畫生育和人事檔案管理;
(七)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規劃財務處
(一)牽頭制定全院發展和建設規劃並組織實施,制定全院財務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制度;
(二)負責編報和執行部門預算,籌措和管理各項資金;
(三)負責院事業財務、基建財務工作;
(四)監督管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牽頭集中採購、招投標工作;
(五)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科技管理處
(一)制定並組織實施全院科技發展規劃;
(二)組織科技項目立項、實施、驗收和科技獎勵申報;
(三)負責智慧財產權管理和國內外科技合作;
(四)負責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的組織與管理;
(五)牽頭實驗室、科研基地、科研設施管理;
(六)負責科技統計工作;
(七)承擔院學術委員會和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八)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產業發展處
(一)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制定企業管理規章制度;
(二)貫徹執行國家和重慶市資產監督管理法律法規,負責全院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調處各類產權糾紛、經濟糾紛;
(三)負責全院企業管理,代表院履行院屬企業的出資人職責,審查企業新建、改制、重組、撤併方案,對院辦企業進行管理考核;
(四)負責全院開發項目論證、評估和招商引資,並組織實施;
(五)負責科技成果的轉化、轉讓和市場開發工作;
(六)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監察審計處(紀委辦公室合署辦公)
(一)監督檢查黨和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和規章的貫徹落實情況;
(二)組織開展廉政、勤政教育和制度建設;
(三)受理違法違紀案件的檢舉、控告、申訴,並調查處理;
(四)負責法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對財務收支等經濟活動的合法、真實和效益進行內部審計監督;
(五)參與監督全院基本建設招投標;
(六)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後勤保衛處
(一)協助裝備物資的招標、採購並負責發放;
(二)負責全院水、電、氣和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
(三)負責園林綠化、物業管理和消防工作,承辦戶籍、治安等管理;
(四)負責安全生產、安全保衛和車輛管理;
(五)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院離退休人員工作處(工會合署辦公)
(一)督促落實離退休人員政治、生活待遇;
(二)負責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配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三)承辦院工會日常事務;
(四)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基本建設辦公室(臨時機構)
“十一五”期間,全院基本建設任務繁重,設立院基本建設辦公室(臨時工作機構)。大規模基本建設任務完成後,相應職能配置規劃財務處。
(一)制定全院基本建設及發展的總體規劃;
(二)負責土地徵用及管理;
(三)負責原五所資產置換工作;
(四)負責基建項目立項、報批與建設管理,組織基建項目與基建設備招投標;
(五)對工程進行質量監督、材料控制、投資預決算、工程竣工驗收;
(六)完成院領導交辦的其他任務。

創新平台

國家級平台

國家蔬菜改良中心重慶分中心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
國家農作物引育種中心(重慶分中心)
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玉米分中心

市級平台

重慶市玉米工程技術中心
重慶農作物生物技術工程中心
重慶市茶葉工程技術中心
重慶市水稻工程技術中心
重慶市雜糧工程技術中心
逆境農業研究重慶市級重點實驗室

試驗示範基地

重慶海南玉米蔬菜創新基地
重慶市農科院科技示範基地(含谷)

研究所

水稻研究所
玉米研究所
特色作物研究所
蔬菜花卉研究所
果 樹 研 究 所
茶 葉 研 究 所
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農產品貯藏加工研究所
農業工程研究所
農業機械研究所
農業經濟與鄉村發展研究所
農業質量標準檢測技術研究所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農業科技信息中心
農業科技推廣中心

科技成果

“八五”以來,全院獲科技成果獎204項次,發表學術論文1400餘篇,創新材料120多份,育成新品種80餘個。其中,優質水稻育種進入全國先進行列,Q優6號渝優600為國家認定的超級稻品種;玉米育種在西南地區處於領跑地位,渝單系列品種在全國推廣運用;糯玉米育種居於全國領先水平,渝糯7號為國家糯玉米區試對照種;兩系小麥材料創新、再生稻栽培等也居於全國領先水平;蔬菜育種、優質小麥育種、茶葉育種與加工、果樹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也在西南地區保持領先水平;擁有蔬菜種質資源占全國總資源的四分之一、西南地區的四分之三;研製的“雲嶺永川秀芽”為全國唯一的針型名茶,為重慶十大名茶之一。直轄以來,推廣水稻、玉米、小麥、蔬菜、茶樹、果樹等良種100多個,推廣面積1200多萬公頃,為重慶及周邊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序號
成果名稱
獎項獎級
獲獎年度
1
特用玉米優良自交系S181創製與套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
2
廣適超級雜交水稻Q優6號選育與套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0
3
區域創新體系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7
4
優質、抗病雜交水稻Q優2號選育與套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
5
人工合成小麥優異基因發掘與川麥42系列品種選育推廣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
6
特用玉米優良自交系S181創製及其雜交種推廣套用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
2013
7
重慶市晚熟柑橘產量和質量提升示範推廣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合作一等獎
2013
8
梨橙選育與高效栽培示範推廣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
2013
9
特用糯玉米新品種及配套技術推廣
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
2006
10
燕白黃瓜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
11
重慶市集中型沼氣新技術工程模式研究與示範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2
12
優質抗病恢復系渝恢1351選育與套用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
13
抗逆高產優質雜交水稻為天9號選育及產業化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
14
蒸青針形名茶造形與焙香關鍵工藝研究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
15
高產優質雜交水稻“Q優1號”選育與套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
16
鮮食辣椒抗病新品種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
17
三高自交系268的培育及兼用型雜交玉米套用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
18
蕃茄新品種渝紅6號的選育
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

建設目標

“十一五”期間,重慶市農科院以“西部一流,全國先進”建院目標定位,本部選址九龍坡區白市驛鎮,規劃占地面積2600畝,按 “一個核心,四大基地”的布局,即建設以院本部為核心,永川糧食作物試驗示範基地、永川茶葉試驗示範基地、江津果樹試驗示範基地、黔江武陵山區農業綜合實驗站等四大基地的創新平台;堅持“科研立院、人才興院、服務強院”戰略,以機制創新為引擎,全面加強“基礎條件、學科體系、人才隊伍、和諧農科院”四大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努力建成集農業科研、示範、展覽、培訓、加工、物流為一體的農科院,展示重慶現代農業的示範園區和山地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南方農業

南方農業雜誌是重慶市農業委員會主管、重慶市農業科學院主辦的大型綜合性農業科技期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月刊,每月15日發行,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673-890X,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50-1186/S。本刊系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三大網路檢索機構全文收錄期刊。欄目設定有:遺傳育種、生物技術、栽培與植保、生理生化、園林花卉、動物科學、農業機械、農業信息化、貯藏加工、產業發展、城鄉統籌、綜述報告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