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市委四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推進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意見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渝府辦發〔2015〕117號
簡介,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簡介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市委四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經市政府同意,現就加快推進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下簡稱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重要意義

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系文化部批准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涵蓋我市黔江區武隆縣石柱縣秀山縣酉陽縣彭水縣6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也是文化資源十分富集的區域。對土家族、苗族及其他民族文化遺產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傳承、展示和合理利用,符合全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有利於保護瀕危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改良文化生態;有利於發揮文化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中的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增進民族感情,加強民族團結;有利於培育和繁榮生態文化,建成碧水青山、綠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諧宜居的生態文明環境。有關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單位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真抓好落實。

總體要求

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指導方針,以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利用、建設生態民俗文化旅遊帶為主要目標,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護優先、以人為本、活態傳承原則,尊重人民民眾的文化主體地位,維護文化生態平衡。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優秀歷史建築、傳統民居得到全面保護,文化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特色文化品牌得到彰顯,中華傳統文化得到繼承發展,優秀文化精神和成果融入民眾生活,到2020年基本形成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保護體系。

主要任務

(一)保護一批非遺項目。堅持以非遺保護為核心,進一步挖掘、公布區域內的非遺項目,形成整體上的保護體系和區域優勢。對區域內瀕危非遺項目優先搶救保護。對國家、省(市)、區(縣)三級非遺名錄項目建立完備的檔案和資料庫,根據不同類別和特點因地制宜採取多樣化保護方式有針對性地做好保護工作。對傳統表演類項目注重資料挖掘和整理,及時搶救記錄藝人所掌握的特色技藝,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呈現其藝術精華。對傳統技藝類項目注重代表性傳承人核心技藝的傳承及原材料保護,徵集代表性傳承人主要代表作品,鼓勵探索生產性保護方式。對民俗類項目注重將保護主體文化示範引導與民眾自發傳承相結合,通過開展各類民俗活動,促進群體活態傳承。重點加強對南溪號子、石柱土家囉兒調、玩牛、秀山花燈、秀山民歌、酉陽民歌、土家族擺手舞、高台獅舞、苗族民歌等1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研究、傳承和合理利用,形成文化品牌;進一步發掘和整理西蘭卡普、後壩山歌、馬喇號子、帥氏莽號、濯水後河戲等80個市級非遺項目的內涵和價值,逐步提檔升級,豐富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內容。
(二)整體性保護一批重點文化遺產。注意保持重點區域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生態,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注重不同非遺項目之間,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將單一項目、單一形態的保護模式轉變為多種形式的綜合性保護。在堅持原址保護的前提下,按照真實性、整體性、活態化、以人為本、科學保護的原則科學編制保護規劃。對確定保護的危舊建築物、構築物及時搶救修繕,對影響傳統村落整體風貌的建築予以整治。鼓勵村民按照傳統習慣開展鄉社文化活動,並保護與之相關的空間場所、物質載體以及生產生活資料。優先安排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積極引導居民開展傳統建築節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提高人居環境品質。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旅遊產業,合理規劃旅遊產業規模,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重點推進南腰界紅三軍司令部舊址、趙世炎故居、重慶冶鋅遺址群(石柱)等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筆山壩遺址、熨斗壩遺址、徐家壩遺址等3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維護。對石柱西沱、酉陽龍潭、黔江濯水、秀山洪安等6個歷史文化名鎮和銀杏村、天池壩村、新建村、民族村、大河口村、鎮佛山村等39箇中國傳統村落進行整體性保護。
(三)培養一批文化生態保護人才隊伍。以非遺項目為依託,加強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保護、管理和扶持,為其開展傳習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支持其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對高齡和無固定經濟來源的代表性傳承人,採取多種形式予以扶助。對學藝者採取助學、獎學等方式,鼓勵其學習、掌握非遺技藝,成為後繼人才。培育、命名一批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開展“民族文化之家”評選活動,對傳承非遺項目的家庭給予命名。在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重點推進“文化名家”、“青年優才”和“緊缺人才”計畫實施,分門類、分層次引進和培養一批文化領軍人物。開展公共文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把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文化志願者等納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協作,建設少數民族文化人才培訓基地,著眼非遺項目保護、創意設計、產業發展、市場行銷、公共文化服務等,培養一批非遺保護骨幹人才。
(四)建設一批非遺保護展示場所。根據實際情況和資源特色建設展示非遺項目的民族博物館、體驗館和非遺傳習場所,加強非遺珍貴實物資料和傳承人代表性作品展示。鼓勵和支持個人、單位等社會力量建設形式多樣的非遺專題展示館、傳習所和體驗館。場館選址要注意與旅遊景區有機結合,實現非遺項目展示與產品銷售相結合,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互利共贏。對渝東南地區文物保護單位優先安排項目資金,加大非遺保護展示場所維修保護力度。
(五)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生態景區。將非遺資源和民族風情展示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少數民族原住民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有機結合。通過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傳統民族特色建築風貌,建成一批特色文化生態景區,集中展示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風民俗、民族工藝品、民族美食等。鼓勵賓館、飯店等對外服務視窗、公共服務平台的工作人員穿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充分展示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對外形象。重點打造小南海特色文化生態景區、阿蓬江流域民俗文化生態景區、後坪苗族土家族特色文化生態景區、仡佬族特色文化生態景區、“巴鹽古道”文化生態景區、龍河流域土家傳統民族文化生態景區、洪安民族文化生態景區、“龍鳳花海”文化生態景區、酉水河流域土家山寨生態景區、彭水苗族特色文化生態景區、鬱江鹽丹文化生態景區等一系列文化生態景區。
(六)扶持一批特色文化研究宣傳展示項目。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文化團體的合作,開展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項目策劃、決策諮詢,為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供常態化智力支持。創編一批新的民族歌舞節目,在區域中心文化場館或重點景區開展經常性演出。攝製一批反映當地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廣播電視節目、影視作品和民族文化旅遊宣傳片。出版一批反映當地民族音樂、民族舞蹈、地方戲劇的影像資料和書籍。挖掘當地民族文化歌謠、故事編入鄉土教材,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建設特色文化校園和特色民族文化檐廊。支持藝術家開展民族題材的文藝創作。深度打磨“舞悅黔江”音畫詩、“太陽出來喜洋洋”音樂劇、“夢幻桃源”實景劇、仡佬族特色舞台劇、“嬌阿依”及“印象武隆”等大型民族歌舞精品劇目。加強對外交流展示,組織體現民族特色文化的非遺項目參加市內外展演展示。充分利用“中國文化遺產日”、民族傳統節日開展非遺項目展演展示活動,積極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各種媒體加大對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宣傳力度。
(七)發展一批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實施非遺產品及衍生產品培育工程,支持企業挖掘非遺特色文化資源,從“衣、食、宿、游、購、娛”等方面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鼓勵有關區縣(自治縣)建設特色文化產業園區,積極給予相關政策扶持。支持民族工藝品、出版物、歌舞節目進入景區、賓館、村寨、農家樂進行銷售、演出和網上交易。在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中心城區或重點景區規劃民族文化特色美食街,集中非遺美食打造美食品牌。支持對渝東南地區農副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培育特色文化旅遊商品。

保障措施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市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指導,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共同推進。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是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責任主體和主要力量,務必認真組織實施。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並落實編制和人員,整合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優勢,形成合力,統籌安排,有序推進。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及時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具體問題,成立專家顧問團參與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重大問題的決策研究。
(二)科學制定規劃。按照建設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總體目標,市文化委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儘快編制《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規劃要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化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要求,突出非遺資源的獨特價值、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市發展改革、財政、教育、城鄉建設、交通、農業、水利、民族宗教、國土、規劃、林業、旅遊、扶貧等部門要積極支持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將其納入“十三五”規劃。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制定配套規劃以及具體實施細則。要立足地方特色資源著眼長遠發展,與本地自然生態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環境治理、土地利用、城鄉建設、工農業生產、旅遊發展、文化產業等各類專門性規劃相銜接,科學策劃、建設一批具體項目。
(三)突出社會公眾的文化主體地位。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是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民生工程,需動員廣大民眾積極投身其中。必須尊重、保護人民民眾的主體意識,充分激發人民民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和主人翁精神,增強維護自身權益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通過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的開展,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到公益性文化設施、經營性文化場所、重大文化節慶活動和特色文化產業經營中來,共同促進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發展。
(四)完善配套措施。市文化委要牽頭制定《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生態保護辦法》,將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市文化委要對《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總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指導和檢查。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在財政、金融、土地等方面優先向渝東南地區文化生態保護項目傾斜,將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市財政對國家給予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年度專項經費按1∶1進行配套。從2015年起,由市財政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採取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到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將建設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專項資金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並隨財政收入同步增長。城鄉建設、國土、規劃等部門要對渝東南傳統民居、民族村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加以重點保護,延續和傳承地域建築文化;將地域建築文化納入新建民居用地立項一併審批,有條件的區縣(自治縣)可鼓勵民眾修建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傳統風貌特色的住宅。
(五)強化監督問責。市政府每年與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簽訂責任書,把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作為文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渝東南各區縣(自治縣)要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任務,加強日常督查和重點監督,確保落實到位。對工作推進不力,任務完成不好的責任單位,將嚴格追究責任。
附屬檔案:1.渝東南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
2.渝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3.渝東南特色文化生態景區建設重點項目
4.渝東南民族特色文化研究展示項目
5.渝東南民族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5年8月4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