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一般指本詞條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是重慶大學下屬二級學院。

1929年,設立文學院。1998年,重慶大學成立人文藝術學院,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2007年,組建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2010年,獲批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點。2012年,學校調整學科布局,更名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9年,重慶大學自主審核新增“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學院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兩個本科專業,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點,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已建成本-碩-博完整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校級研究平台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並與校黨委宣傳部共建重慶大學輿情信息研究所。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6人,實驗人員3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1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 創辦時間:2007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現任領導:院長:董天策
    黨委書記:凌曉明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個
  • 知名校友:吳喆華、胡煥陽、董夢杭
辦學歷史,學術研究,建設成果,學術交流,辦學條件,學科建設,師資力量,師資隊伍,教學建設,組織機構,教學機構,科研機構,管理機構,學院領導,辦學理念,知名校友,

辦學歷史

重慶大學素以人文與科學相濟為辦學宗旨,1929年創校之初即設立文學院,著名學者向楚、向宗魯、商承祚、吳宓、楊明照,作家艾蕪、詩人吳芳吉等曾在此任教或就讀,後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停辦。
1998年,重慶大學成立人文藝術學院,開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
1999年,成立廣播電視新聞系,招收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本科生。
2004年,獲批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三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6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授權點,新聞學成為重慶市擬建設重點學科。
2007年,組建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聘任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常務副總編輯馬勝榮為院長,與學校宣傳部共建輿情信息研究所(中宣部直報點)。
2010年,獲批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點。
2011年,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建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院。
2012年,學校調整學科布局,將中文系劃出,更名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董天策教授任院長,馬勝榮教授改任名譽院長。
2013年,學院依託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定“新聞法學”學科方向。
2018年,依託公共管理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定“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學科方向。
2019年,重慶大學自主審核擬新增“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

學術研究

建設成果

2015年,新聞學專業獲批重慶市特色專業,並成功申報教育部、財政部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新聞學-卓越計畫”,啟動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學院成為中國記協確定的中國新聞獎試點報送18家新聞院所之一。
2017年,新聞傳播學入選重慶市重點學科,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專業群(與電影學院聯合申報)獲批重慶市特色學科專業群,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院更名為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獲批校級研究平台。
2018年,新聞學院獲批第四批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災難事件融合報導虛擬仿真實驗”獲批重慶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教育部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2019年,新聞學先後入選重慶市、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項目。

學術交流

學院注重國際交流合作。
2009年與加拿大威爾弗里德·勞里埃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建立“2+2模式”雙學位合作辦學項目。
2011年與美國雪城大學紐豪斯公共傳播學院(S.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簽署“3+1+1”本碩連讀項目合作協定。
2012年與台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簽署合作交流協定。
2013年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生命與社會科學學院(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學生交換計畫;同年簽署與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夥伴和合作辦學備忘錄。
學院注重研究生國際化培養。
2017年,學院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媒介文化與創新藝術學院(School of Media, Creative Arts and Social Inquiry)簽署網路傳播碩士(Master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聯合培養協定。
2019年,學院與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簽署碩士聯合培養協定。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學碩)新聞與傳播碩士(專碩)研究生可分別攻讀科廷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有關專業的碩士學位。

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兩個本科專業,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點,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已建成本-碩-博完整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擁有校級研究平台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並與校黨委宣傳部共建重慶大學輿情信息研究所。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6人,實驗人員3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1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24人。擁有第四批國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1人,重慶市學科帶頭人2人,重慶市學科帶頭人後備人選3人,教育部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幹隊伍建設項目”支持計畫獲得者1人,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審7人,《中國新聞傳播學年鑑》編委1人,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編委1人,《國際新聞界》編委1人。

師資隊伍

專職教師: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董天策、張小強
教授:陳絢、董天策、苟世祥、馬勝榮、彭逸林、吳小君、肖鐵岩、張瑾
百人學者:郭小安、齊輝、曾潤喜
副教授:杜積西、李興亮、歐陽照、張小強
講師:李成波、李章川、黎臻、賈茜、彭輝、蒲俊傑、陶楠、湯天甜、吳明華、向歡、楊涵、楊秀、鄭靜、趙麗君、李松蕾、鄒霞
管理與教輔:
黨委成員:卓光俊、魏世平
行政人員:龔兵、魏媛、龔纓、唐敏、劉欣、劉念
思政人員:溫健琳、王穎異、李朗
實驗人員:孫良斌、郜亞楠、董傲通
兼職教師:
教授:海霞、尹韻公、鄭保衛、黃文、趙雅麗、楊錦麟、劉保華、任波、呂 屏、左曙光、謝晉陽、黃 琳、何 志、何 兵、劉長發、牟豐京、陶衛紅、張紅梅、張小良、劉舜發
副教授:向陽、楊尚鴻

教學建設

近五年來,新聞學院獲得各類研究項目總計90多項。其中,教育部重大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後期資助18項,教育部、國家信訪局、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慶市等各種省部級項目30多項,橫向項目20多項,重慶市教改課題10多項。2018年,學院專任教師獲第九次重慶市社科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2019年,“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水平提升計畫”列入重慶大學“雙一流”學科重點建設項目。
學院建有技術設備先進、綜合功能齊全的全媒體傳播實驗中心,由一個綜合平台和六個專業實驗室組成,包括媒介融合實驗室、電視演播室、數字高清視頻編輯實驗室、攝像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數字音頻實驗室、傳媒與輿情調查實驗室,實驗中心場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學院與新華社重慶分社、重慶廣電集團、重慶日報報業集團、華龍網、重慶出版集團等主流媒體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台和學生實習基地。

組織機構

教學機構

新聞傳播史論教研室
主任:龍 偉
新聞傳播業務教研室
主任:劉海明
新媒體與傳媒管理教研室
主任:曾潤喜

科研機構

新聞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院
重慶大學輿情信息研究所

管理機構

黨委辦公室
秘書兼組織員:魏媛
學院辦公室
主任:龔兵
財務員:龔纓
教務秘書:劉念、劉欣
科研秘書:向歡
外事秘書:向歡
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任、團委書記:周瑩瑩 、李朗
實驗室
主任:孫良斌、董傲通、郜亞楠

學院領導

黨委書記:凌曉明
名譽院長:馬勝榮
院長:董天策
黨委副書記:郭秀榮
副院長:郭小安
副院長:龍偉

辦學理念

憑藉綜合大學的辦學優勢,以漢語言文學為基礎,以新聞傳播學科為重點,注重與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法學、經濟管理、影視藝術、信息科學、數字媒體等學科融合交叉的學科發展特色,通過開放式和實踐性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職業水準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

知名校友

王娟: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台)電視廣告經營中心主任。
路建寧:重視傳媒經營中心主任。
李浩然:重慶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第1眼APP副主編。
張春霞:重慶華龍艾迪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喆華: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縱橫》節目監製。
胡煥陽:重慶知名喜劇人、原眾文化創始人。
董夢杭: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
方錦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防軍事頻道導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