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第一中學(醴陵一中)

醴陵市第一中學

醴陵一中一般指本詞條

醴陵市第一中學是一所省屬重點中學,位於湖南省株洲地區醴陵市,創建於1905年,前身為民主革命先驅文俊鐸寧調元等倡辦的淥江中學堂。學校師資力量雄厚,遵循“全心全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盡心盡力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一心一意謀求百年老校的現代化發展”的辦學思路,廣攬優秀人才,不斷開拓進取,力爭辦成湘東贛西第一名校,躋身全國千強。從2012年開始創新實驗班給百年名校帶來了一股新風。學校占地面積九萬九千五百多平方米,現有高中教學班級48個,在校學生約3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醴陵市第一中學
  • 外文名:Liling No. 1 middle school
  • 簡稱:醴陵一中
  • 創辦時間:1905年
  • 類別:公立高中
  • 主管部門:醴陵市教育局
  • 現任領導:易軍 
  • 校訓:明德至善,博通仰
  • 地址:醴陵市解放路53號
概況,發展歷史,辦學規模,師資力量,辦學思路,教育科研,辦學特色,發展前景,相關內容,梯雲閣,瑞淥池,

概況

校址在湖南省醴陵市青雲山上。前身是淥江書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創辦。道光十六年(1836)左宗棠任院長。光緒三十年(1904)改名淥江學堂。1912年後,改淥江中學醴陵縣立師範學校、縣立中學。1929年改縣立鄉村師範學校。1949年改縣立師範學校。1950年改縣立中學。1951年與私立湘東完全中學(1938年創辦)和私立遵道初級中學(1914年美國中華基督教遵道會創辦)合併為醴陵縣第一中學。1985年改現名。1978年後,制訂包括教師職業道德、各種崗位職責、各種規章制度、公約等28種,從嚴治校。注重以優良的班風保證優良的校風。把關心“差生”的轉化作為一條重要原則。1983 年曾探索轉化與提高差生的規律。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與愛好,組織書法、繪畫、計算機、攝影等課外活動小組。1963 年和 1964 年一學生在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兩次奪得游泳金牌。是湖南省游泳傳統項目學校。1960年評為全國文教系統先進學校。

發展歷史

湖南省醴陵市一中是一所省屬重點中學,創建於1905年,前身為民主革命先驅文俊鐸寧調元等倡辦的淥江中學堂,1919年更名為醴陵縣立中學,60年代被確定為省屬重點中學,1996年重新掛牌。學校位於湘東名邑醴陵市中心。校園內林蔭深深,綠草漫漫,亭台樓榭,掩映其中,環境十分清幽。在近百年的風雨歷程中,既培養了李立三左權等傑出的革命家和軍事家,又培養了彭道儒李鐸等發明大師和書法家。
醴陵市第一中學醴陵市第一中學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九萬九千五百多平方米,現有高中教學班級48個,在校學生約3000人。學校辦學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各類教學設備均達國家Ⅰ類配置標準:總建築面積七萬五千四百多平方米,有4400㎡的體育館,4500㎡的生活服務大樓,8566㎡的科教館,4200㎡的學生公寓,並擁有現代化理、化、生實驗室14間,語音室2間,專用多媒體教室2間,計算機室5間及校園電視閉路系統、電視演播室、校園區域網路、天文觀測台、校園智慧型廣播系統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教學儀器設備總值近1000萬元。學校資產總值近億元。
醴陵市第一中學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243人,其中專任教師206人,擁有省中學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47人,一級教師78人,地市高中學科帶頭人10人,其中既有一批經驗豐富、享譽教壇的老教師,又有一批年富力強,勇挑大樑的中年教師,還有一批嶄露頭角生機機勃勃的青年教師,學校實施“一中人形象工程”,要求教師“德能正其身,才能稱其職,言能明其志,筆能成其文”,“嚴謹、博實、創新、奉獻”的治教作風正在發揚光大。

辦學思路

學校明確提出了“全心全意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盡心盡力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一心一意謀求百年老校的現代化發展”的辦學思路,確立了“從嚴治校、以德立校、民主理校、科研興校、質量強校”的治校方略和“志向遠大、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特長明顯、求實創新”的培養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立足長遠,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和社會化和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育科研

2001年,學校制訂了分階段管理的戰略目標,已經由制度化管理與民主化管理相結合的初級階段管理逐步向中級階段管理過渡,運用動態平衡思想,進一步完善立體、循環、民主式的管理體系,確保學校穩定發展。 學校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實行“導師制”,以老帶新;實施《低職高聘方案》,為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創造條件;正在啟動“首席教師制”,激勵教師成為學科“領頭羊”。
學校大膽嘗試教學改革,教研氣氛活躍,成果顯著。學校參與的國家級教研課題《中學生主要心理障礙的對策與實踐》、《義務教育音像教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五方四段數學模式的推廣與運用”均已結題並獲一等獎,目又參與了兩個國家級課題《自我教育與素質全面協同自主發展》和《普通高中發展模式與課程綜合研究》的研究工作。省級課題《中學生學習方法指導》、《高中理科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5個地市級課題已完成申請立項工作。近幾年,全校教師在地級以上獲獎或刊物發表的論文有300多篇,參加省、地、市舉行的教學比武有40多人次獲一等獎。
學校注重提高教師套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整體水平,於2004年暑假舉辦了為期十二天的電腦套用技術培訓班,並將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上課作為一項教學的常規要求,學校教師都能自如地套用多媒體製作電子課件和上課。學校還通過課件製作大賽等方式促進教師課件製作水平的提高。

辦學特色

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祖國的未來”的辦學宗旨,形成了“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序列化”德育工作特色,“團結、進取、勤奮、求實”的校風和“勤奮、有恆、好學、多思”的學風,教學質量穩定提高,90年代來先後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了3000多合格新生,先後湧現出鄧任生、游泳、譚志、張晉等文理科省狀元,每年均有一批優秀學生被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錄取,近五年高考本科上線率、上線人數連續列株洲市第一,位居全省重點中學前列。學生課外活動豐富,各項素質發展全面。美術特長生參加2000年全國中學生美術書法大賽47人獲獎,學校獲集體特等獎。近四年68個美術特長生參加高考,本科上線率100%,其中3人被清華錄取,32人被中國美院錄取。學校“青雲畫室”被中國美術教育促進會定為美術教育培訓基地。音樂特長生張音悅的二胡獨奏獲省重點中學文藝調演一等獎,龍冰冰同學參加省小提琴比賽獲第二名,校業餘田徑隊、游泳隊參加全省傳統項目學校運動會多次打破省紀錄,數、理、化奧賽、科技小製作、小論文評選獲國家、省、地級獎700多人次。2012年醴陵市一中開始探索課堂教學改革,其“五要素”教學模式被推介為全省教學改革的先進模式。並且接受了眾多兄弟學校的調研參考。早上的跑操模式,極大的鍛鍊了同學們的體力以及毅力。

發展前景

學校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悠久厚重的地域文化、校園文化有機結合,重新構思創意新建了聖泉亭、瑞淥池,與潛亭、杏亭、青雲亭、梯雲閣一起形成了“四亭一閣一池”的校園景觀,在校園醒目處安置“和諧”、“飛向明天”、“成才”、“盼”等多處大型雕塑,特別是“瑞淥碑林”,不僅鐫刻了歷代與我校相關的名人名家的優秀作品,還整理、鐫刻了許多傑出校友的優秀作品,集中華文化與校園文化於一體,形成了校園內一道獨特的文化文景線。同時,學校正準備將每一景點所賦予的深刻內涵育人寓意歸納整理,與學校的規章制度一起編印成冊,開發成校本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儘量讓校園裡的每一棵樹、每一堵牆、每一塊標牌,甚至每一個角落都散發著詩韻,“潤物細無聲”地感染著每一個莘莘學子。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唐之享、省政府督學李鉞和兄弟學校的領導、老師參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學校環境幽雅,文化品位高,是求學之聖地。
學校正在根據省教育廳領導關於省重點中學要不斷做大、做強、做優的指示精神,積極推進民主化、制度化、科學化的學校管理模式,廣攬優秀人才,不斷開拓進取,拓展辦學空間,擴大辦學規模,組建教育集團,力爭辦成湘東贛西第一名校,躋身全國千強.

相關內容

溫家寶總理充分肯定醴陵一中青年志願者隊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出重要批示,對醴陵市一中青年志願者隊伍——“關愛生命萬里行”活動小組給予充分肯定。
溫家寶總理在批示中指出:“5年來,同學們通過參加‘關愛生命萬里行’的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接觸實際、接觸民眾、接觸生活,成長進步之快,真讓人高興,也讓人對青年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應該幫助、支持和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克服困難,永遠前進。”
“關愛生命萬里行”活動小組於2004年在醴陵市一中成立,以預防青少年心理危機、加強生命教育、關注青春理想信念為宗旨,由心理諮詢師、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2000餘名青年志願者組成,並有數十萬人通過各種途徑關注或參與其中。活動小組成員通過書信、網際網路、電話、面對面等多種形式,共接待、幫助過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1000多人次,共發放和捐贈《淺談生命教育讀本》等生命教育類圖書、手冊數千本,成功組織4次赴四川地震災區的關愛行動。(12月24日《湖南日報》報導)

梯雲閣

梯雲閣,座落於現醴陵一中校園內的青雲山上。南宋紹熙至嘉定中期的約30年間,醴陵學風雖盛,但科舉不利。縣人歸咎於縣城學宮文廟建築地勢過低,致使文氣不聚。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縣劉君存便選址在學宮後青雲山建閣。閣倚山面水,命名“梯雲”,以求收攬秀氣,藉以梯雲直上。
梯雲閣建成後,縣人楊大異等相繼進士題名或鄉試中舉。雖屬巧合,梯雲閣卻從此被視作醴陵的斯文發祥之地。宋寶佑年間(公元1253年-公元1258年)重修,改名為魁星樓。明成化間(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兩次重修,均沿用梯雲閣原名。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邑人李隆憲擴建,並書第一層門額“躋春台”,又撰書楹聯:“開閣俯蒼茫,記二三則舊文,把酒話醴泉劍石;鞭雲睇碧落,將千百年往事,隔江問紅拂丁仙”。擴建後,三層,磚木石結構,占地100平方米,閣周立方形石柱10根,築廡式頂,翼角高翹,蓋琉璃瓦,莊嚴古樸。
醴陵市第一中學(醴陵一中)
民國7年(公元1928年),醴陵城毀於南北軍閥戰火,梯雲閣巍然倖存。9年10月,國民黨元老章炳麟蔡元培吳敬恆、張繼來醴吊寧調元墓後,共登梯雲閣,俯覽劫後縣城,蔡、章分別題寫:“劫餘”、“創巨痛深”。
1965年,第三層因被白蟻蛀蝕拆除。1982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醴陵一中籌資按原貌修復。新題門聯:“斯文一脈,厥盛千年”。第一層立有從原朱子祠移來的朱熹石刻遺像,像下鐫有朱子自題詩:“蒼顏已是十年前,把鏡回看益悵然。履薄臨深量無幾,且將余日付殘篇”。現代《辭海》朱熹條目下選用的朱熹畫像就是這副石刻像

瑞淥池

瑞淥池位於城東青雲山下。現址在醴陵一中校園內梯雲閣一側。據民國版《醴陵縣誌》載,城東有青雲山,山上建梯雲閣,閣下有朱子祠,祠下有瑞淥池。相傳池內水出如絲如霧,白器酌之,色深綠,可以寫字。人皆以為祥瑞之徵兆。明朝時邑人張承翰《題瑞淥池》詩云:“池開一鑒淥生衣,靈秀鐘來世所稀。影泛碧流凝瑞霧,光搖錦榖動晴暉。魚龍變化春風暖,芹草芬芳夜雨肥。弦誦聲中清晝永,涼陰恍漾襲書帷”。由於缺水瑞淥池幾次陷入乾涸的狀態,而瑞淥池又有一股暗泉位於青雲山另一側,於是醴陵一中把瑞淥池重建於高三教學樓附近,使瑞淥池煥發出新的光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