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腸

醴腸

中文名:醴腸

中文別名:旱蓮草;墨草;白花蟛蜞草(廣東潮州);白花春草(廣東潮陽)等

英文名:false daisy

拉丁文名:Eclipta prostrata (L.) L., E. alba (L.) Hassk.

雜草科別:菊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醴腸
  • 拉丁學名:Eclipta prostrata (L.) L., E. alba (L.) Hassk.
  • 別稱:旱蓮草;墨草
  • :植物界
  • 菊科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莖直立或,自基部或上部分枝,綠色或紅褐色,被伏毛。莖、葉折斷後有墨水樣汁液。葉對生,無柄或基部葉有柄,被粗伏毛;葉片長披針形、橢圓狀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或有細鋸齒。花序頭狀,腋生或頂生;總苞片2輪,5-6枚,有毛,宿存;托葉披針形或剛毛狀;邊花白色,舌狀,全緣或2裂;心花淡黃色,筒狀,4裂。舌狀花的瘦果四棱形,筒狀花的瘦果三棱形,表面都有瘤狀突起,無冠毛。
醴腸醴腸
幼苗上、下胚軸均較發達,子葉橢圓形或近圓形;初生葉2片,橢圓形,葉背被白色粗毛。
種子繁殖。在長江流域,5-6月出苗,7-10月開花、結果,8月果實漸次成熟。種子經越冬休眠後萌發。鱧腸喜濕耐旱,抗鹽耐瘠和耐蔭。在潮濕的環境裡被鋤移位後,能重新生出不定根而恢復生長,故稱之為"還魂草",並能在含鹽量達0.45%的中重鹽鹼地上生長。鱧腸具有驚人的繁殖力,1株可結籽1.2萬粒。這些種子或就近落地入土,或藉助外力向遠處傳播。

分布範圍

廣布我國中南部。生於低洼濕潤地帶和水田中。常危害棉花、豆類、瓜類、蔬菜、甜菜、小麥、玉米和水稻等作物。此外,也是地老虎的寄主。
醴腸

主要價值

1.藥用:性寒,味甘酸,能夠補腎陰、止血痢,又能烏鬚髮、固齒牙,是一種滋養性的藥劑。
2.食用:幼苗或上部莖葉,用水燙或炒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