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古文捷徑成語通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是一部學習古漢語語法和成語知識的參考書,是衝破學古文瓶頸、學習古文的捷徑之書。古文難懂,而成語易解。用解讀成語的古漢語語法知識,搭建了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一座橋樑。

基本介紹

  • 書名:醫古文捷徑成語通
  • 作者:馬獻軍
  • ISBN:978-7-80174-693-1
  • 類別:中醫理論
  • 頁數:271
  • 定價:15.00
  •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字數:235000
  • 編委會:中醫名家學術經驗集
內容簡介,利器善事 琢之磨之(序言),自序,內容摘引,通借字,否定副詞,程度副詞,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數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名詞活用作狀語,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為動用法,賓語前置,比喻,借代,避復,復用,分承,錯綜,舉隅,互備,頂真,謙敬,用典,一個成語含多種語法,目 錄,

內容簡介

學習古文難不難,說難只因年代遠,
說她不難有捷徑,成語裡邊全包含。
讀古典醫籍不能只靠翻譯過來的白話文,學習中醫不能脫離古典醫籍。由於古文簡深奧妙,而翻譯之文難達本義,難述精趣。所以,欲學好中醫必須自讀古籍,弄清原文,領會深義。因此,學習中醫必讀醫古文,讀醫古文必過語法難關。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是一部學習古漢語語法和成語知識的參考書,是衝破學古文瓶頸的一本奇書,是學習古文的捷徑之書。欲學古文,必找捷徑,捷徑一條就是成語。古文難懂,而成語易解。用解讀成語的古漢語語法知識,搭建了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一座橋樑。通過分析成語解讀古文,既學成語,又通古文,可謂奇思妙想,事半功倍。只要接觸古漢語,就不能不讀。學古文必讀,教古文必讀,用古文必讀,喜歡古文必讀。學成語要讀,教成語要讀,用成語要讀,喜歡成語要讀。學漢語可讀,教漢語可讀,用漢語可讀,喜歡漢語可讀。中醫學生必讀,中醫教師必讀,中醫師必讀。小學生可讀,國中生可讀,中學生高考要讀,中國小語文教師要讀。大學生學古文必讀。古文教師必讀。古文愛好者必讀。成語愛好者必讀。外國留學生要想學好中文更要必讀。讀之酣暢淋漓,如沐春風,使人耳目一新,有曲徑通幽之慨!讀後使人恍然大悟,會覺得學古文變得更容易了。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的巧妙處,在於作者馬獻軍教授選取了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成語作為突破口。用自己熟悉的話來回答自己遇到的問題,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中醫古籍間的距離。從成語的層面切入,去探求醫古文語法、研究醫古文語法、學習醫古文語法,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直觀性的便捷選擇。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的精彩處,在於作者對大量資料的占有和合理布局。粗略的統計顯示,該書涉及的成語接近千條,除了與漢語有關的專業性著作,如《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爾雅》、《馬氏文通》、《典故紀聞》、《修辭格》外,大量的是從數千年保存下來的多種典籍中輯錄來的。能間接從各種工具書中、直接從古書堆中找到這些資料,需要悟性;能對如此龐大的資料駕馭自如,需要更高的悟性。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的出新處,在於作者對語法通俗表現手法的探索,把深奧、艱澀、枯燥的知識大眾化、實用化、趣味化,體現出的是一種創造性勞動。該書所有篇章要表達的主題,均是以成語作為依據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能使人豁然開朗。

利器善事 琢之磨之(序言)

許慎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說文解字》)也就是說,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就必須讀懂古人的書,要讀懂古人書,就必須首先突破文字關。從廣義上講,這個“關”是包括文字的構成、文字的表述、文字的套用等在內的語言關,即現代古漢語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漢字、辭彙、語法、修辭等範疇的全部內容。中醫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是中華民族同疾病作鬥爭的實踐和經驗套用文字的手段、通過歷代典籍傳承至今的。有資料說,目前已知的中醫藥典籍有3萬多種,可以見到的有1萬多種。面對如此巨大、昂貴的國寶,如何讀懂它、消化它,是直接關係到中醫學生命延續和發展壯大的頭等大事,也是中國人,特別是中醫人世代關心的切身大事。“學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要完成這一使命,僅憑藉占有充分的材料(淹博)、具有正確的意識(識斷)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掌握科學的認知方法(精審)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古代學者從小就讀古書,重要的經書都能成誦,有的人還能做到於學無所不窺,十三經、二十四史、諸子百家,都能如數家珍。”(王力《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和發展》)現代人不同了,所接觸到的古籍大都是白話的或經過注釋過的半白話的,吃的基本是“別人嚼過的饃”,有些甚至是在咀嚼過程中變了味道的。對祖先留下的東西越來越陌生,就無法得到那些最能讓人面赤心動的原汁原味乳汁的甘美。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中醫界無數的前輩們為之感慨、為之焦心。多少人為之奔走呼號、奮筆疾書,多少人為之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在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一門中醫的入門基礎課——《醫古文》,終於應運而生了。這讓許多人歡欣鼓舞,終於有了一把打開中醫學寶庫的金鑰匙!這也使不少人頭痛心煩,老祖先的飯實在太難消受了!除任應秋、錢超塵、段逸山、
許敬生等在古漢語領域內頗具造詣的一些大家們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外,越來越多的熱心於此道的學者們也都應聲投身到這一“苦海”中熱身試水了,馬獻軍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醫古文捷徑成語通》一書(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他身感心受的記錄。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一書的巧妙處,在於作者選取了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成語作為突破口。用自己熟悉的話來回答自己遇到的問題,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中醫古籍間的距離。成語是長期沿用、約定成俗的,具有固定的結構形式、組成成分和特定含義、特定功能的定型詞、詞組或短句。迄今被公認的、上了各種專業辭典的辭條大概也有6000~10000條之多,足見它在語言文字之學中的位置和分量了。由於在古漢語中單音詞是主要的表述手段,由單音詞到雙音詞,再到以四言(或四言的倍數)為主體的成語,表現了語言文字的發展趨勢。加之在中國古文化史上長期占據重要地位的以講求對仗和樂於用典的駢文所需要的語言濃縮,以及歷代的詩歌、傳紀、頌詞、祭文、碑記等影響較大的作品以四言體散文為主的格局,使得漢語的各種語法關係、修辭手法都在成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了。中醫的典籍亦不例外,“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其知道者,發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像這樣的句式,中醫的歷代典籍中俯仰皆是。因此,從成語的層面切入,去探求醫古文語法、研究醫古文語法、學習醫古文語法,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直觀性的便捷選擇。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一書的精彩處,在於作者對大量資料的占有和合理布局。粗略的統計顯示,該書涉及的成語接近千條,除了與漢語有關的專業性著作,如《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爾雅》、《馬氏文通》、《典故紀聞》、《修辭格》外,大量的是從數千年保存下來的多種典籍中輯錄來的。它們有的直接來源於中醫典籍,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景岳全書》、《本草綱目》等;更多的則是從其他學科的著作中採擷而來的,如《周易》、《尚書》、《禮記》、《左傳》、《世說新語》等。如從時段上細分,先秦諸子和其他多家著作中占有的分量頗大,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荀子》等;自秦以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代表性著作也是其選取的主要對象,如《說苑》、《淮南子》、《北夢瑣言》、《資治通鑑》、《東周列國志》等;選擇近現代作者著作中的例子也不乏其有,大體涉及梁啓超、康有為、章炳麟、魯迅、茅盾等名家們的著作。在上述著作中,首選的是歷代的正史,如《周禮》、《史記》、《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其二是流行廣泛的通俗讀物和民間俗語,如《風俗通義》、《齊東野語》、《湘山野錄》、《茶餘客話》、《千字文》等;其三是受到社會普遍關注的古今筆記、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全傳》、《紅樓夢》、《容齋續筆》、《閱微草堂筆記》等;其四是對文學史影響較大的詩詞歌賦,乃至頌表、祭詞等,如《詩經》、《離騷》、《西都賦》、《潮州刺史謝上表》、《祭柳子厚文》等。“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文子·道德篇》)“以神聽之”,意游神會,是為“上”,就是悟性。能間接從各種工具書中、直接從古書堆中找到這些資料,需要悟性;能對如此龐大的資料駕馭自如,需要更高的悟性。
《醫古文捷徑成語通》一書的出新處,在於作者對語法通俗表現手法的探索,把深奧、艱澀、枯燥的知識大眾化、實用化、趣味化,體現出的是一種創造性勞動。該書所有篇章要表達的主題,均是以成語作為依據的,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點。一些成語典故還具有溫故知新的意義,在勾起讀者對青少年時期舊學的回憶中獲得新的認知。所以,作為一本普及性的醫古文教材,它更適合於普通醫務工作者和在校研讀中醫學知識的學子們的掌握和使用。書尾附錄的系統歌訣,以朗朗上口的韻味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開啟更多讀者的思維、激發更多讀者學習醫古文的熱情。它們有從道理上說教的,如“學習古文難不難,說難只因年代遠,說她不難有捷徑,成語裡邊全包含。字詞語法和修辭,一旦掌握便豁然。”有從套用上評析的,如“疊字類型舉六般,表示概括強調專,摹擬聲音和色調,描摹形狀情態添:形形色色、人人自危,炯炯有神、洋洋大觀,嗷嗷待哺、錚錚有聲,唯唯諾諾、擬音如言,鬱鬱蔥蔥、亭亭玉立,神采奕奕、侃侃而談。”亦文亦歌,如訴如誦,仔細把玩這些成語,會忽然發現許多深奧的知識都有在濃縮中放大的空間,不僅能使人豁然開朗,而且還能讓人產生出一絲“長耽典籍,若啖蔗飴”(王世貞《本草綱目·序》)的享受感來。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沒有社會就沒有語言,這也是一個普通語言學的原理。我們研究語言,就要注意語言的社會性。我國古代的語言學家反對孤證,孤證之所以不可靠,是由於它缺乏社會性。”合乎邏輯的研究方法應該是“首先經過歸納,得出正確的結論,再用這個正確的結論作為前提,進行演繹推理。大前提正確,才可以演繹;大前提一錯,一切全錯。”(王力《我的治學經驗》)“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黎錦熙《國語文法例題詳解》)按照這兩位國學大師的要求,《醫古文捷徑成語通》,還要在例證上進一步下功夫,
特別是要增加能夠直接反映中醫學內容成語的數量,以加重他的學術性含量。另外,還要注意一些成語在歷史進程中發生的變化,以把它們表達得更準確。如《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句:“火”是星座名,即心宿。在周代,心宿於每年夏曆六月出現在天空的正南方,七月以後便漸漸向偏西方向沉落。“流”是下降的意思,所以稱“七月流火”。(戴震《詩補傳》)由於歲差的關係,現在每年夏曆五月黃昏的時候,心宿已位居中天,過了六月就偏西而下了。(余冠英《詩經選譯》)可見,同一成語在不同的時代所傳達的信息是不盡相同的,不能完全用今人的目光去套用歷史。《醫古文捷徑成語通》,也要對所選用的成語做進一步的過濾、甄別,使它們表達的意義更貼近生活現實。當然,這些都屬於錦上添花的要求,或許是對作者的苛求。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我對馬獻軍教授的了解應該說是較多的:大學時期,他就是位非常用功的青年,是品學兼優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他更加刻苦努力,一路越級破格,成為他們同學中的佼佼者。他的這本《醫古文捷徑成語通》,是他學識的結晶,是他用心寫成的,值得一讀。
中華中醫藥學會 溫長路

自序

古文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
醫古文是古代醫學文獻、醫家傳記、醫著序文、醫學論文、醫案、醫話等。醫古文是古文在醫學文章中的體現,既有古文的基礎,又有醫學的特點。
提到古文不少人望而興嘆,難啊!的確,古文和今文音韻聲調差異、文字結構懸殊、辭彙意義霄壤、語法變化逕庭,透徹研究確非易事。
然而,古文並非可望而不可及,對於非專業性研究者來說,音韻聲調僅做一般了解,文字結構藉助工具書也可基本解決,難點在於辭彙、語法和修辭。就是說只要掌握了辭彙的意義、語法的變化和修辭的特點,閱讀、理解和筆譯古文就可一通百通。而對於簡深古奧的古文辭彙、語法和修辭,有沒有捷徑可圖呢?作者從這個意旨出發進行了研究探討。
語言是以傳承漸變方式發展的,今文是以拓展和改進古文構成要素的方式實現的,古文和今文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成語就是今文保留古文痕跡的紐帶。成語是漢語濃縮的精華,簡明扼要,易懂易記,從古傳今變化很小。進一步考究就會發現,在這些成語中蘊藏著豐富的古代漢語辭彙、語法、修辭知識。而今各類成語書籍僅僅註明成語含義、出處、寓意,以及引發的故事,而鮮有對詞性、語法結構和修辭加以分析的。
本書通過對千餘條成語的剖析釋義,提綱挈領,舉一反三,揭示了古文辭彙、語法和修辭的特點及規律,即使古文知識變得通俗易記,又領略到了大量成語的風采。書中註明成語來源出處,有助於準確把握成語意義。
由於一個成語裡濃縮包含著多種語法現象,只要精研掌握了這些為數不多的成語,就能把本來繁雜的古文語法瞭然於胸。書末所列“古文成語類目、古文成語類目簡表、古文成語精要表、古文成語歌括”旨在拋磚引玉,為記憶古文語法提供一條思路。
本書從掌握成語入手,研究古文辭彙、語法和修辭,尋求通向古文的便捷路徑。助人步入通向古文的大門,故而命名《醫古文捷徑成語通》。
2008年11月

內容摘引

通借字

成語:“被發文身、義憤填膺”中“被”、 “膺”都是通借字,被通披,膺通胸。《左傳·秦醫緩和》“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搏膺而踴”就是這種用法。

否定副詞

“置若罔聞”,“罔”是“否定副詞”“不”的意思。《李時珍傳》“三菘,日用之蔬,罔克灼其質名。”也是這種用法。

程度副詞

“聊表寸心”,“聊”是“程度副詞”“姑且”的意思。葛洪《抱朴子·道意》“聊記其數事,以為未覺者之戒焉。”中的“聊”字也是這種用法。

名詞活用為動詞

“不可救藥”,“藥”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治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中的“藥”字就是這種用法。
“膠柱鼓瑟”,“膠”和“鼓”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諸醫論》:“李東垣醫如絲弦新絙,一鼓而竽籟並熄,膠柱和之,七弦由是而不諧矣。”
“可歌可泣、七嘴八舌”,名詞“歌、嘴、舌”,活用為動詞“唱歌、說”。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貴耳賤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的形容詞“貴、賤、近”活用作動詞重視、輕視、接近。

數詞活用為動詞

“說一不二”中的數詞“二”活用作動詞“變動”。

動詞活用為名詞

“濟弱扶傾、以湯止沸”中的動詞“傾、沸”活用作名詞,傾倒的人或物,沸騰的水或油。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挑肥揀瘦、吐故納新、見微知著”中的形容詞“肥、瘦、故、新、微、著”活用作名詞,指“……的(東西)”

名詞活用作狀語

“星羅棋布、煙消雲散、風起雲湧、聲譽鵲起、寅吃卯糧、日新月異、家喻戶曉、草行露宿、歧路亡羊”中加點的名詞活用作狀語,“像……一樣”、“在……”、“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

“起死回生、飛針走線、降龍伏虎、滅門絕戶、以理服人、以力服人”,加點的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死起,使生回;使針飛,使線走;使龍降,使虎伏;使門滅,使戶絕;使人服。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富國強兵、息事寧人、存亡繼絕”加點的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國富使兵強;使事息使人寧;使亡存使絕繼。

名詞的使動用法

“汗牛充棟 生死肉骨”中加點的是名詞的使動用法,意思是:使牛出汗;使骨長肉。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不恥下問 是古非今 不遠千里”中加點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不以下問為恥;認為古代正確,認為現代錯誤;不認為千里遠。
“甘之如飴”,“甘”是意動用法,“認為像飴那樣甘甜”。范縝《神滅論》:“小人甘其壟畝,君子保其恬素。”文中“甘”是意動用法,“以(種地)為樂事”。

名詞的意動用法

“師心自用 幕天席地”中加點的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把心當作老師”,這裡指只相信自己,形容固執已見,自以為是;“把天當作幕”,“把地當作席”,形容性情豁達曠放。

為動用法

“杞人憂天 以身殉職”中加點的詞是為動用法,意思是:為天擔憂;為職務殉難;為形吠,為聲吠。

賓語前置

“時不我待 寸陰是惜 夜以繼日 唯利是圖”加點的是賓語前置,意思是:時間不等待我;惜寸陰;以夜繼日;唯圖利。

比喻

“杯水車薪”,是修辭中的比喻。用一杯水澆燃燒著的一車柴,比喻力量太小,無濟於事。

借代

“沒齒不忘 布衣之交 仙風道骨 顏筋柳骨”中加點的詞都是修辭中的借代,“沒齒”代指年紀大;“布衣”代指平民百姓;“骨”代指氣宇;“顏”、“柳”代指書法字型。

避復

“銅牆鐵壁 說長道短 尋花問柳 兵微將寡”中加點的詞是修辭中的避復,“牆和壁、說和道、尋和問、微和寡”都是同義避復。

復用

“文過 飾非 尋蹤 覓跡”,既有避復,也有修辭中的復用,“文過”和“飾非”、“尋蹤”和“覓跡”都是同義復用。“文和飾、過和非、尋和覓、蹤和跡”都是避復。
“不知好歹 不知甘苦 舉足輕重 危急存亡”中“好和歹、甘和苦、輕和重、存和亡”都是反義復用,語義偏於加點的詞“好、苦、重、亡”。
“風雨飄搖 遮人耳目 凜若冰霜 無關痛癢”中“風和雨、耳和目、冰和霜、痛和癢”是連類復用,語義偏於加點的詞:“風、目、冰、痛”。

分承

“絲竹 管弦 龍蛇 飛動”是修辭中的分承。“管”和“弦”分承“竹”和“絲”,組成“竹管絲弦”;“飛”和“動”分承“龍”和“蛇”組成“龍飛蛇動”。

錯綜

“耳視目聽 風花雪月”是修辭中的錯綜。前者是錯名,意為:耳聽目視;後者是錯序,意為:風花月雪,風代春,花代夏,月代秋,雪代冬。

舉隅

“如履淵冰 上樑不正 肺腑之言”是修辭中的舉隅。第一個成語是舉此賅彼:舉“如履淵冰”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第二個成語是舉此見彼:舉“上樑不正”賅“下樑歪”;第三個成語是舉偏概全:舉“肺”賅“五臟”。

互備

“男歡女愛 你死我活 鞍前馬後 畫梁雕棟”是修辭中的互備,意思為:男女歡愛、你我死活、鞍馬前後、畫雕梁棟。

頂真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黑雲壓城,城欲摧 窮則變,變則通 一而再,再而三” “言、城、變、再”是修辭中的頂真。

謙敬

“負薪之憂 犬馬之勞”是修辭中的委婉,“負薪”是避諱,“犬馬”是謙敬。

用典

“竹頭木屑 守株緣木 陽春白雪 疾不可為 病入膏肓 二豎為虐”都是修辭中的用典。《左傳·秦醫緩和》“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

一個成語含多種語法

一個成語可以包含多種語法現象,少則三五種、多者十數種。如:
“莫餘毒也”原意是:沒有人威脅、危害我了。現多指毫無顧忌,可以為所欲為。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這個成語包含著五種語法現象。(1)否定副詞。莫,否定副詞,意為“沒有人”、“不要”;(2)代詞。余,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3)動詞、謂語。毒,危害,謂語動詞。(4)嘆詞。也,嘆詞,可不譯,也可譯為“了”、“啊”、“呀”;(5)賓語前置。莫餘毒,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賓語“余“前置於謂語“毒”前,指莫毒余。在成語“人莫予毒”中,“人”是修辭中的借代,全體代部分,用所有人代指一些人;予,是第一人稱代詞“我”。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是:皮都沒有了,毛還依附在哪兒?比喻事物失去基礎不能存在。這個成語包含了十種古文語法現象。(1)用典。修辭用典中的明引,語本《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附)?” 後來亦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傷寒論·序》:“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候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章炳麟《答夢庵》:“訓故未通,而以微言相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們不是也跟著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2)反問。修辭中的反問,用肯定的問句表示否定的回答,意為皮不存,毛無以附。(3)疑問句。屬於疑問句,即提出疑問的句子。“安”“焉”均表示疑問語氣。(4)名詞、主語。“皮”“毛”是名詞做主語。(5)動詞、謂語。“存”是自動詞(不及物動詞),“附”是他動詞(及物動詞),均作謂語。(6)否定副詞。“不”是否定副詞,修飾謂語動詞“存”。(7)結構助詞。“之”是結構助詞。主語 + 之 + 謂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作取消句子獨立性的標誌,不必對譯。這有兩種情況,一是使主謂詞組成為單句的結構成分,二是使主謂詞組成為語義未盡的分句。“皮之不存”屬於第二種情況,主語“皮”和謂語“不存”能單獨構成句子“皮不存”,“之”用在其間,使主謂結構句語義未盡,成為分句,故後引出“毛將焉附”分句。(8)時間副詞。“將”是時間副詞,意為:將要。(9)疑問詞。“安”、“焉”,是疑問詞,通常詢問處所,有時也詢問原因,譯作:“哪裡”、“哪兒”、“怎么”等,“安”常作狀語和賓語,“焉”常作狀語。(10)賓語前置。“焉附”是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往往置於述語之前。疑問代詞“焉”作賓語,前置於述語“附”之前,“焉附”即“附焉”。焉,哪裡;附,依附。意為:皮都沒有了,毛還長在哪裡呢?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直譯是:一隻犬為形而吠,百隻犬為聲而吠。意譯是:一隻狗看到點影子叫起來,許多狗也跟著亂叫,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隨聲附和。這個成語包含著十種語法現象。(1)數詞狀語。數詞“一”、“百”,做狀語。(2)虛數。“百”是虛數,表示足數,或多數,這裡表示多數。(3)省略。省略量詞“只”,應為“一隻”、“百隻”。(4)名詞主語。“犬”是名詞,作主語。(5)謂語動詞。“吠”是動詞,作謂語。(6)為動用法。“吠形”、“吠聲”是為動用法,為形而吠,為聲而吠。(7)介詞省略。也可以理解為,“形、聲”前省略了介詞“以”,譯為:因為。“以形、以聲”作謂語動詞“吠”的狀語,因為形,因為聲。一犬吠[以]形,百犬吠[以]聲,意為:一隻犬是因為形而吠形,百隻犬則是因為聲而吠。(9)補語。介賓詞組“以形”、“以聲”充當不及物動詞的“吠”的補語,譯時變為狀語。(10)層遞。一犬吠形,百犬吠聲,是修辭中的層遞。
多數成語至少包含兩三種語法現象,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為:培植樹木只需要十年,而培養人才則需要更多年。這個成語包含三種以上語法現象,主要有:(1) 數量詞。“十年”、“百年”是數量詞。(2)名詞活用為動詞。“樹“是名詞,活用作動詞“培養、培植”。(3)層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是修辭上的層遞。
“土崩瓦解”(1)詞義範圍的縮小。“瓦”是詞義範圍縮小。古代詞義範圍大,泛指陶土製品,如瓦罐;現代詞義範圍小,專指房屋上的瓦。(2)本義和引申義。“解”,本義是判,表示分,分開,分離。引申為分裂、解體。(3)“土、瓦”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比況,“如土崩塌,瓦分解一般”;比喻事物的分裂,徹底潰敗,不可收拾。《鬼谷子·抵山戲》:“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口誅筆伐”(1)“口、筆”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工具、方式,用口誅,用筆伐;(2)“誅、伐”同義,是修辭中的同義避復;(3)口誅筆伐是修辭中的互備,指用口筆誅伐。
“字斟句酌”(1)“字、句”,是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列舉,意為:每字每句。(2)斟、酌,是修辭中的避復;(3)字斟句酌是修辭中的互備,指每字每句斟酌。
“南征北戰”是修辭中的互備,指“南北征戰”。“南、北”方位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位置、趨向,在南北征戰。
“風花雪月”既表現了修辭中的借代,用“風花雪月”普通之物借代為特定的春夏冬秋,同時也表現了修辭中的錯綜,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應為:風花月雪,這裡錯序為“風花雪月”。以顯示語句的生動。
“沉魚落雁”是使動用法,“使魚沉,使雁落”,同時也表現了修辭中的誇飾手法,美貌能使魚沉雁落。

目 錄

第一章 漢字
第一節漢字的結構
一.造字方法
二.字形鑑別
第二節古今字與通借字
一.古今字
二.通借字
第二章 辭彙
第一節 多義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第二節詞義的演變
一.詞義範圍的擴大
二、詞義範圍的縮小
三.詞義範圍的轉移
四.古今詞義的微殊
第三節 同義詞反義詞辨析
第四節 複詞偏義
第五節 單音詞與複音詞
第三章 語法
第一節實詞
一.名詞
二.動詞
三.形容詞
四.數詞
五.量詞
第二節實詞活用
一.名詞活用作動詞
二.形容詞活用作動詞
三.數詞活用作動詞
四.動詞活用作名詞
五.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六.名詞活用作狀語
七.使動用法
八.意動用法
九.為動用法
第三節虛詞
一.代詞
二.副詞
三.介詞
四.連詞
五.助詞
六. 嘆詞
第四節虛詞用法
一.複音虛詞
二.凝固結構
三.多義虛詞
第五節詞組
一、按結構分類
二、按功能分類
第六節句子
一.結構分類
二.功能分類
第七節語序
一.主謂倒裝
二.賓語前置
三.定語後置
第八節省略
一.主語的省略
二.述語或謂語的省略
三、賓語的省略
四、介詞的省略
第九節幾種句式的表示法
一、判斷句的表示法
二、被動句的表示法
三、比較句的表示法
第四章 修辭
第一節比喻
一.明喻
二.暗喻
三.借喻
第二節借代
一、用事物的特徵代事物
二、用事物的標記代事物
三、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
四、用事物的作者代事物
五、用事物的地點代事物
六、用事物的所在代事物
七、用方位代事物
八、用姓氏代事物
九、用乾支代事物
十、實數和虛數相代
十一、特定和普通相代
十二、具體和抽象相代
十三、部分和全體相代
十四、原因和結果相代
第三節避復
一、實詞避復
二、虛詞避復
第四節復用
一、同義復用
二、反義復用
三、連類復用
第五節 分承
第六節錯綜
一、錯名
二、錯序
第七節舉隅
一、舉此賅彼
二、舉此見彼
三、舉偏概全
第八節 互備
第九節 頂真
第十節疊字
一、表示概括
二、用於強調
三、摹擬聲音
四、描繪色調
五、描摹形狀
六、描摹情態
第十一節 層遞
第十二節 誇飾
第十三節反問
一、用否定的問語表示肯定的回答
二、用肯定的問語表示否定的回答
第十四節委婉
一、避諱
二、謙敬
第十五節對比
一、正對
二、反對
第十六節用典
一、明引
二、暗用
附1 古文成語類目
附2 古文成語類目簡表
附3 古文成語精要表
附4 古文成語歌括
附5 成語筆畫索引
附6 成語拼音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