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歐洲人

醜陋的歐洲人

醜陋的歐洲人》是2002年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樺。

基本介紹

  • 書名:醜陋的歐洲人
  • 類型:民族史志
  • 出版日期:2002年3月1日
  • 開本:16開
  • 定價:20.00元
  • 作者:林樺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ISBN:7800875520
  • 品牌:中國發展出版社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德國人缺乏幽默,英國人只擅長“談天”,法國人以為自己最聰明,義大利人隨時都在作秀,葡萄牙人的時間觀念淡漠。今天,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全球化,歐洲已經開始實行單一貨幣,歐洲各國人民的文化個性和特徵卻依然鮮明如故。 請看中國人如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披露歐洲人的“醜陋”。

媒體推薦

自序
經濟全球化還是“文化麥當勞化”
進入新世紀之後,世界已經不可逆轉地步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飛機、高速列車、電話、傳真,特別是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時空觀念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新經濟”的滾滾浪潮徹底衝垮了傳統意義上的國界和人類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障礙,將地球真正變成了一個小村莊。
然而,世界各國人民對語言、文化、民族、地區差異的認知和追求,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執著和熱烈:在經濟全球化很可能演變成“文化麥當勞化”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民族和文化個性”的重要與彌足珍貴,以至於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來維護或換取。從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地區人民要求恢複本地語言的教授和使用,西班牙巴斯克地區和英國北愛爾蘭要求獨立的運動,到北歐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文化個性的追求,等等,無一不體現對自身個性的追求。可以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本民族個性的追求還將更加執著。“文化上的馬其諾防線”不但已經存在,而且勢必繼續構築和發展下去。
出國前以為歐洲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都是金髮碧眼、人高馬大,出國以後才知道,歐洲地方不大,民族、人文、地理、國情、歷史、語言和社會結構卻千差萬別。早在200多年前,在美國還未建國之前,歐洲就已經被稱為是“舊大陸”。歐洲大陸曾經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同時也是人類近現代文明、民主化思想和工業化進程的發源地和火車頭。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大陸,卻擁有很多神秘而又豐富的個性,充滿矛盾和對立,令人回味無窮。近來,歐元的正式流通又使人們開始對歐洲產生了新的興趣。
首先,歐洲是一個連確切地理邊界和政治邊界都沒有統一認識的大陸:直到17世紀,沙皇打敗瑞典、在波羅的海打開了出海口之前,人們還認為俄羅斯並不屬於歐洲。時至今日,對歐洲疆域的普遍認識也並沒有包括俄羅斯;而對於地域上橫跨歐亞大陸的土耳其究竟是否屬於歐洲也同樣沒有明確的定論。歐洲的另一個魅力就在於她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其他大陸所沒有的。首先是自然風光的多樣性:跨越歐洲許多國家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巒綿延、荷蘭大部分國土低于海平面、烏克蘭的茫茫森林、冰島的雪山冰川,如此豐富多樣的地理差異造就了民族和文化的多元化。然而,歐洲的吸引力和魅力不僅體現在自然景觀的多樣性,更反映在人文景觀的多樣性: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差不多大小的疆域內居然濃縮了巴黎的浪漫、倫敦的莊嚴、莫斯科的宏偉、威尼斯的精緻、雅典的殘破。相形之下,其他大陸恐怕只有自慚形穢的份兒了。
無怪乎有人說:“歐洲是上帝的寵兒,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還擁有無與倫比的文化歷史沉澱和發展前景。”
上個世紀80年代,在許多中國大陸的青年紛紛將美、日作為出國留學的首選、趨之若鶩之時,作者卻嚮往古老的歐洲。尤其受早期留學人劉海粟等前輩的影響,對擁有燦爛文明的法蘭西心儀已久,一不小心竟然旅居前後逾十年。
……

作者簡介

林樺,出生於福建州文化世家,曾經就讀於上海、北京和巴黎三家名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幼熱愛讀書、藝術、旅遊和寫作,嚮往成為小提琴家、外交官,卻“人不遂天願”,擔任過記者、教師、跨國公司法律與交流部總監。興趣廣泛,精通數種外語,在國內和歐洲出版和翻譯過多部學術專著、小說。

圖書目錄

法蘭西
比利時
德意志
奧地利
瑞典
芬蘭
英國
葡萄牙
荷蘭
俄羅斯
義大利
瑞士

文摘

書摘
哲學家的故鄉:德意志
說起德國和德國人,人們往往要想到賓士或寶馬汽車,馬克思和希特勒,兩次世界大戰,猶太人集中營,貝多芬美妙的音樂與“只適用於打仗”、聽起來像下水道里發出的聲音的德語……總之,美好和醜陋、高尚與邪惡,居然能夠這么鮮明地集中體現在這一個民族身上!
的確,德國擁有許多令人羨慕和令人不解的地方:國土面積只有法國的三分之二,二戰期間又被徹底摧毀並被分裂成為兩個國家,目前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將近英法兩國國民生產總值之和,是歐洲第一大經濟實體和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
誰都不得不承認,德國產品設計精細、構造堅固,而且交貨及時、售後服務完善、嚴格履行契約條款,是品質上等和服務完美的同義詞,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然而,德意志卻是一個一千年前當中國的封建王朝已經從鼎盛開始走向衰退時才從森林裡走出來的民族。德語到16世紀才逐漸開始定型,德國也是一個19世紀方才統一的國家。德國國土不大、資源貧乏,就是這樣一個國家,令人信服地化腐朽為神奇,一次又一次地從廢墟中站立起來,在歐洲和世界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切都會使得世人,哪怕是最不喜歡外國人的人,也不能不對德國人刮目相看,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國內的學者和記者對德國、德國人以及德國文化的興趣和好奇似乎遠遠超過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興趣,在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也較針對其他國家的研究和著作多得多。每每聽到、讀到評論德意志民族如何優秀的文章和專著,至今好像還沒有看到評論英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如何優秀的文章。
德國人、德意志的一切都讓人要么吃驚、著迷,要么擔心、害怕,但絕對不會讓人無動於衷。德國人不僅對外國人是個“大謎”,對德國人自己也是一個“謎團”。
走近德國人
的確,德國、德國人和德國特徵都是一個謎。如果想嘗試揭開這個謎底,請先試著讀一下下面幾部皇皇巨著:康德的《純理性的批判》、馬克思的
誰敢說完全理解了上述作品的全部內涵呢?就像沒有敢說完全理解德國人一樣。
然而,從這些代表作中卻可以窺探出德國人性格的幾個方面:嚴肅認真、熱衷於凝重、抽象的推理和演繹;追求抑鬱、深沉的哲學氣氛。然而,真誠待人、追求真理、狂熱和偏執、崇拜英雄豪傑、對權力的嚮往和服從,同樣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和靈魂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於外人來說,德意志民族複雜而又深邃,神秘而又遙遠,他們的美德和靈魂都隱藏在這些浩瀚無邊、深不可測的作品之中,外人哪怕窮盡所有的智慧和精力,也很難真正把握住德意志靈魂的真諦。他們習慣用苦思冥想來解決人世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擅長於用音樂——這個雖說是“無國界”但卻是最為複雜精妙的永恆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德國的哲學著作與音樂作品一樣,都是他們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詮釋。德國詩聖歌德就說過: “音樂是進入更高世界知識的惟一的非物質方法”,“詩是成熟了的自然.哲學是成熟了的理性”。
輕浮淺薄、焦躁浮誇、言而無信、急功近利都與德國人無緣,也是同德國人打交道的一大忌諱。德國人尊重數據,注重事實,相信實力,崇尚理性和有根有據的結論,尤其看重專家的意見,也希望同他們打交道的人和公司與他們一樣:不要害怕你的公司介紹、產品的介紹或個人簡歷寫得多么冗長,也不要擔心你提供的公司年報數據和資料過多過細,德國人都會認真研究的。
德國人對自己日耳曼民族的美德有著強烈的優越感,他們認為在遵守時間、履行契約、維護原則、講究條理和嚴謹、忠誠正直、注重效率等方面,自己是世界的楷模,可能只願意承認比瑞士人(注意:只是德語區的瑞士人!)稍微差一些。的確,瑞士人在勤儉節約、遵守時間,尤其在理財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美德,而且富甲天下、國泰民安,還從來沒有和德國人打過戰。在其他很多方面,德國人也非常羨慕同時也有幾分妒忌他們的鄰居:法國擁有精湛的藝術、誘人的美食佳肴,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同時沐浴著大西洋、地中海的溫暖陽光;義大利的浪漫情調和旖旎的海岸風光,都使得德國人難以忘懷。德國人曾經幾代人無數次浴血奮戰,企圖奪取“陽光下的地盤”和“掌握海神手中的三叉戟”,也未能撈到大西洋或是地中海上的半個出海口,只有每年夏天悻悻然前往度假的份兒。
但是,為了保持歐洲大陸上的利益均衡,德國人還是不得不咬咬牙,努力同他們的世仇法國人修好。德國詩人海涅在《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中)就酸溜溜地寫道:“我是法國人的朋友,正如我是一切人的朋友一樣,只要他們是理性的和善良的,我不會希望德國和法國這兩個人類優秀民族互相扭斷頭顱。使英國人和俄國人從中得利。”
然而,總體上來說,德國人還是一個樸實謙遜的民族,只需給他一瓶啤酒、一根香腸,加上一個可以爭論或思考的話題,或者給他配上一個可以傾訴衷腸、訴說人間世態炎涼的德國同胞,他就會心滿意足了。德國人是以誠實可信、嚴肅認真而聞名於世的,他們早就習慣了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生活,從來不幻想不勞而獲。與他們打交道,不用擔心約會遲到、賬單會不付或晚付:作為債務人,有時他們比債權人還要注意債權的到期日。
對於德國人而言,生活和工作一樣是嚴肅的,必須嚴肅對待:工作時間不開玩笑,生活中開玩笑也同樣要嚴肅認真,難怪外國人都覺得德國笑話不好笑。一切都要像哲學家那樣經過嚴格論證、找到明確的解決辦法:真理,包括絕對的真理,是存在的,只要堅持不懈地尋求。德國人天生就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氣質,一輩子都在“上下求索”,苦苦探求人生的真諦和崇高。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