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姓

醋姓淵源一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饋食禮祭司醋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地名,出自隋、唐時期新鄭醋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於世稱,出自古代文人俗稱醋大,屬於以社會世稱為氏。新鄭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秦時改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醋姓
  • 拼音:cuò
  • 注音:ㄘㄨㄛˋ
  • 淵源:源於姬姓
讀音,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歷史淵源,開始作為郡望,秦時改制,民國改制,建國後改制,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醋姓名人,

讀音

醋:讀音作cuò(ㄘㄨㄛˋ),不可讀作cù(ㄘㄨˋ)
醋姓醋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饋食禮祭司醋人,屬於以職業稱謂為氏。醋人,亦稱屍人,是西周時期舉行饋食禮祭祀的祭司。據典籍《儀禮·特牲饋食禮》記載:“祝酌受屍,屍醋主人。”饋食禮,是西周君主、王公舉行的祭拜祖先的祭祀禮儀。其中所指的“屍”,就是古人在舉行祭祀時,代表死者(即祖先)受祭的人,為一種特殊的祭司。而其中的“醋”,即“酢”,就是“屍”以祭酒回敬主人的一種禮,為饋食禮中的核心禮儀。“屍”,後來形成了職業化的祭司,稱作醋人(醋士),專門承辦帝王國君、王公貴族的祖祭之典,是非常特殊的祭司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形如今天的殯儀司儀。
醋人(醋士),職業多為世襲,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醋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隋、唐時期新鄭醋溝,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醋溝,亦稱酢溝、酢渠,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地名,為戰國時期鄭國之地,以釀造業出名。酸溝位於今河南省新鄭市的東郊,在東門外一里處。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記載有“役水(即潮河)自陽丘亭東流,經山氏城北,又東北為酢(醋)溝”的記載,說的都是同一地方。醋溝之所以形成村落,緣自這裡的文人曾做醋賣醋,並因此而出名。唐朝時期的李濟翁在所撰之《資暇錄》中記載:“世稱士流為醋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又雲鄭有醋溝,其溝東尤多甲族,以甲乙敘之故曰醋大。”繼而,他又說這些人“衣冠儼然,黎遮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難飲也。故又謂子酸子。”這就是稱文人為醋子、酸子的出處。
相傳,在隋、唐前後,新鄭東郊有不少讀書人,雖有知識,但窮苦潦倒,難入仕途,為生活計,只好釀醋賣醋。這些人用驢馱醋,到城區叫賣。因其衣冠楚楚,不同於一般商人,也不同於平民百姓,因此人們皆叫他們為“醋子”、“醋大”,俗稱“酸文人”。他們的住地,有一小而淺的溝壑,於是人們稱之為“醋溝”。“醋溝”帶有明顯的歷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見證。尤其那些沒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賣醋為生,其社會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醋溝之地毀於明朝。在清乾隆年間所撰之《新鄭縣誌·山川志》中記載:“而今城東有小溝甚狹而淺,溝畔多瓦礫,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歷代古錢”。說明至清朝時期,醋溝已不復存在。主要的原因時自然變遷,由於醋溝臨近役河(潮河),每遇河水泛濫,該地即被淹沒,久而久之,這個有著特殊含義的醋溝即被洪潮所攜之泥沙淤平,醋溝也就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在居於醋溝之住民,後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醋氏。無獨有偶,酈道元在《水經注·續述征記》中記載:“自醬魁城到酢溝十里者也。”在《郭緣生·述征記》中也記載:“醬魁城至醋溝十里。”即在距醋溝十里處,歷史上曾有一座醬魁城。其住民稱醬魁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者,稱醬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世稱,出自古代文人俗稱醋大,屬於以社會世稱為氏。醋大,在古代指貧寒的讀書人,是古時候那些富賈、權貴、世人對貧窮的讀書人的蔑稱。有終生不得志之文人,以“醋大”諧稱自己,稱醋大氏,並為其後裔之姓氏,以戒“讀書無以為益”,遂成一支醋氏,世代相傳至今。

歷史淵源

開始作為郡望

新鄭縣:鄭國,就是上古所稱之著名的“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
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
夏、商時期,新鄭屬豫州。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
公元前770年,鄭國將國都從鹹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仍為鄭,歷三百九十五年,稱鄭。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自陽翟遷於鄭城。
韓國在新鄭立都長達一百四十五年。韓國人都鄭後設鄭縣,治所在外廓城內。
戰國,新鄭屬韓國,韓滅鄭後仍以新鄭為國都。

秦時改制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滅韓,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為了區別陝西之鄭縣,將韓之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新鄭縣、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
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復改左亭縣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
三國,河南屬魏。新鄭、苑陵屬司州河南尹。
晉朝泰始二年(公元226年),設滎陽郡,新鄭併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
東魏天平初年,分滎陽郡,設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
隋朝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復新鄭縣,隋煬帝大業初年,廢苑陵縣,併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
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新鄭縣為新鄭、清池二縣,屬管州。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清池縣併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河南道鄭州滎陽郡。
五代時期,新鄭縣屬鄭州。
宋朝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廢鄭州,新鄭縣屬開封府。
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恢復鄭州,新鄭縣改屬鄭州。
金國時期,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
元朝時期設行中書省,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
明朝初期,新鄭縣屬鈞州,
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改屬河南開封府。
清朝初期,新鄭屬鈞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鈞州改禹州,新鄭屬河南禹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許州為府,新鄭改屬許州府。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又屬開封府。

民國改制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新鄭縣屬豫東道。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豫東道改名開封道,新鄭縣屬開封道。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設行政區,縣署改為縣政府,新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建國後改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鄭縣屬鄭州專區。
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1958年屬鄭州市,1961年屬開封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屬鄭州市。
1994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4)79號文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新鄭縣,設立新鄭市(縣級),以原新鄭縣的行政區劃為新鄭市的行政區劃。”

遷徙分布

醋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未列入當局“內政部民政總署”在2005年2月28日對台閩地區姓氏進行的統計,多以岐陽、新鄭為郡望。今陝西省的西安市長安區、寶雞市扶風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山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慶市,台灣省等地,均有醋氏族人分布。
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姓,柴姓百萬醬姓不足百人
生活用品系列姓氏統計數據
姓氏 人數(人)
柴 1350,463
米 380,302
油 6,651
鹽 168
醬 少於100人
醋 955
茶 13,478

郡望堂號

郡望

岐陽郡:即今陝西省的寶雞市。秦始皇在(庚辰,公元前221年) 一中國後,寶雞屬內史地。西漢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屬雍;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中地郡;西漢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屬內史;漢景帝分屬右內史;漢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漢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風,為三輔之一。漢獻帝時(公元189~220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曹魏(公元220~265年)為扶風郡。晉惠帝時(公元290~306年)改為秦國。北魏太武帝時期(公元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公元535~556年)改秦平郡為岐陽郡。隋初,置岐州;隋朝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廢州置扶風郡。唐朝初期置岐州;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改為扶風郡;唐肅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改為鳳翔郡,不久又改為鳳翔府;唐朝宗寶應年間(公元762~763年)因之,屬關內道。五代時期屬關西道。宋朝時期屬秦鳳路,為風翔府。金國時期置天興軍,屬陝西西路。元朝初期立鳳翔總管府,後更為散府,先後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明朝時期仍為鳳翔府,隸陝西布政使司,分屬關西道。清朝初期仍沿舊制為鳳翔府;清朝康熙九年(庚戌,公元1670年)裁關西道,分隸西安糧鹽道;清朝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改隸驛鹽道,為分巡鳳鄰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陝西省關中道;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道,由省直轄寶雞各縣;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鳳翔設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督察專員公署轄寶雞,鳳翔、千陽、隴縣、麟遊、岐山、扶風、眉縣、武功、周至;民國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第九區督察專員公署遷至寶雞。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14日寶雞解放,陝甘寧邊區政府寶雞分區機關進駐寶雞市,時領寶雞、風翔、岐山、扶風、千陽、隴縣、眉縣、風縣共八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50年庚寅1月寶雞分區劃歸陝西省轄;5月2日分區增領麟遊、武功等六縣,共領十四縣一市,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寶雞分區為專區。1953年癸巳1月30日寶雞專區又增領興平、周至等五縣,並新設太白區,共領十九縣一市一區。1956年丙申10月1日寶雞專區撤銷,原屬縣市直隸於省。1960~1961年9月寶雞市領風翔、隴縣、鳳縣(均為並縣以後)三縣。1961年辛丑復設寶雞專區,領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遊、武功、眉縣、鳳縣、千陽、隴縣、太白共十一縣和寶雞市(縣級市)。1966年丙午寶雞專區改領十一縣,寶雞市為省轄。1969年己酉專區改名寶雞地區,仍領十一縣一市。1971年辛亥2月地區撤銷。1971年3月~1979年3月改為寶雞市(地級市)領十一縣二區。1979年己未3月復設寶雞地區,只領十一縣;地市並存,寶雞市領金台、渭濱二區。1980年庚申8月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併,以地級市領導縣、區代替地區領縣的體制,時領十一縣二區。1982年壬戌12月新設楊陵區,共領十一縣三區。1983年癸亥11月武功縣與楊陵區劃歸鹹陽市轄;寶雞市轄金台、渭濱二區和寶雞、鳳翔、岐山、扶風、麟遊、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十縣。2003年癸未5月26日寶雞縣撤縣成立陳倉區,寶雞市轄金台、渭濱、陳倉三區和風翔、岐山、扶風、麟遊、隴縣、千陽、鳳縣、太白、眉縣九縣。
新鄭縣:鄭國,就是上古所稱之著名的“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因此黃帝又稱有熊氏。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夏、商時期,新鄭屬豫州。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之地。周宣王十二年(乙未,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曰鄭桓公,此鄭國的建國之始。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鄭武公隨周平王遷都於河南腹地,曰新鄭(今河南新鄭,距鄭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別於原陝西省之鄭地,他將鄭國國都從鹹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歷三百九十五年,稱鄭國。戰國時期的周烈王元年(韓哀侯二年,甲子,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於鄭城。韓國在新鄭立都長達一百四十五年。韓國人都鄭後設鄭縣,治所在外廓城內。秦王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為了區別陝西之鄭縣,將韓固之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新鄭縣、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王莽新朝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東漢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復改左亭縣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時期,河南屬魏。新鄭、苑陵屬司州河南尹。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設滎陽郡,新鄭併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東魏天平初年(甲寅,公元534年)分滎陽郡,設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恢復新鄭縣,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鄭,後不復變,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分新鄭縣為新鄭、清池二縣,屬管州。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清池縣併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河南道鄭州滎陽郡。五代時期,新鄭縣屬鄭州。宋朝熙寧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廢鄭州,新鄭縣屬開封府。宋元豐八年(乙丑,公元1085年),恢復鄭州,新鄭縣改屬鄭州。金國時期,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元朝時期設行中書省,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明朝初期,新鄭縣屬鈞州,明隆慶五年(辛未,公元1571年)改屬河南開封府。清朝初期,新鄭屬鈞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鈞州改禹州,新鄭屬河南禹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升許州為府,新鄭改屬許州府。清乾隆六年(辛酉,公元1741年)又屬開封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新鄭縣屬豫東道。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豫東道改名開封道,新鄭縣屬開封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設行政區,縣署改為縣政府,新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鄭縣屬鄭州專區。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1958年屬鄭州市,1961年屬開封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屬鄭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4)79號文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新鄭縣,設立新鄭市(縣級),以原新鄭縣的行政區劃為新鄭市的行政區劃。

堂號

新鄭堂:以望立堂,亦稱有熊堂、苑陵堂。
岐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渭濱堂、關西堂、雍邑堂、中地堂、秦鳳堂、秦平堂、右扶風堂、風翔堂、鳳鄰堂、天興堂。

醋姓名人

醋強一:(1981- ),陝西西安人。著名全球尋找“醋姓人”公益行動宣傳大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