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上片感慨人生,本如浮萍在水,為飄泊而“多病多愁”,一開始便是錯誤。下片勸慰友人,天涯淪落人,不妨放懷一笑。全詞寫得流利俊爽,而情意深長,曠達之中又含傷感,曲折細膩地表達了餞別時的複雜心情和長期宦遊在外的強烈的思鄉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外文名稱:《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醉落魄·席上呈元素
分攜如昨。人生到處萍飄泊。偶然相聚還離索。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
尊前一笑休辭卻。天涯同是傷淪落。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醉落魄:詞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風》《章台月》等。雙調五十七字,仄韻。
②元素:楊元素,名繪,四川綿竹人,蘇軾的同鄉和友人。
③分攜:分別。
④萍漂泊:浮萍無根,隨波逐流,喻人生漂泊不定。
⑤離索:離群索居。《札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索:孤獨。
⑥“尊前”句:意即不要推辭飲酒。
⑦“天涯”句:楊元素亦因不滿王安石新法外放各地,故有此語,化自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
⑧“故山”句:違背了歸鄉的素願。故山,指故鄉。平生約,早定下的歸鄉之願。嘉祐五年(1060年)未出仕時,東坡就與老弟蘇轍“相約早退,為閒居之樂”(見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引》),至此十數年猶未踐約,故云。白居易《寄王質夫》:“去處雖不同,同負平生約。”
⑨峨眉:四川名山,代指作者與楊繪的家鄉(楊是四川綿竹人)。
⑩歸飛鶴:飛回故里之鶴。《搜神後記》:“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日:‘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

白話譯文

上次的分別還如昨天的情景一般清晰,感嘆人生到處漂泊,就像浮萍一樣。雖然偶爾會相聚,但終究朋友還是要離散各地。這多愁多病的身體,在等待朋友的訊息中愈發消瘦了。
這杯離別的酒不要推卻了,你我都是輾轉外郡之人,漂泊不定。雖辜負了歸隱故鄉的約定,可我總是西望峨眉山,期盼著歸隱的日子。

創作背景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自請外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離開京城時,楊元素曾為其送行。熙寧七年(1074年)七月,楊元素也被外遷到杭州做太守,成了蘇軾的上司。同年十月,蘇軾轉任密州太守,楊元素被召回朝廷。兩人同行至京口分手,蘇軾作此詞以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感慨人生,本如浮萍在水,為飄泊而“多病多愁”,一開始便是錯誤。詞一開頭,就點明離別,並交織著對往事的回憶:“分攜如昨”。“分攜”猶言分手,寫出了臨別依依、難捨難分的感情。說是“如昨”——像昨天那樣,那是因為蘇軾出判杭州時,楊繪任御史中丞,二人曾在汴京相別。回憶舊日分離,則是為了強化當前別情,所以很自然地引發了人生感慨:“人生到處萍飄泊”,不過這與作者早年寫下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詩)那種泛詠人生不同,主要是就宦遊蹤跡不定而發的。接著便推出當前送別之事:“偶然相聚還離索”。按楊繪予本年八月才到杭州知州任,九月即被朝廷召還,所以說是“偶然相聚”。故人相聚匆匆,更使別情難堪。“離索”雖然是指當前的離別,卻蘊蓄著一種深沉的感情,也與開頭的“分攜”相照應。緊接著,詞人又與自己的身世聯繫起來,抒寫了更深一層的感慨:“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蘇軾在熙寧六年、七年詩作中屢屢言“病”,可見當時健康情況不佳確是事實,但這裡說“多病多愁”,毋寧說是道出了一種不得志的情緒,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以及在地方官任上沉淪多年,無疑都是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至於斷言“須信從來錯”這裡“須信從來錯”是詞人以誇大的過激的言辭來表現一種牢騷的情緒。由於楊繪是在黨爭中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詞人能敞開心扉,放言無忌。
下片勸慰友人,天涯淪落人,不妨放懷一笑。換頭兩句寫別筵情景:“尊前一笑休辭卻,天涯同是傷淪落”,詞人故作達觀,勸友人尊前對飲,並用天涯淪落的共同遭遇來打動對方。當然,說“天涯”“淪落”這樣失意、喪氣的話,並非果真如當年自居易那樣遭到貶謫的不幸,而只是誇大其辭地寫仕途飄蕩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一種厭倦的情緒。對仕途的厭倦與對故鄉的懷念往往糾纏在一起,篇末三句折到抒發歸隱故鄉的意願,是合乎心理邏輯的:“故鄉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從當年兄弟相約早退到寫此詞時,已經過去了十四個年頭,“猶”、“長”二字便寫出了一種長久的期待與內心的渴望。詞人把“峨嵋”作為故鄉及其美景的代表,從反面運用了“化鶴歸遼”的神話故事,以“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的藝術形象,表達了歸隱的素願以及對故鄉的深情。不過,下片所寫並非當時思想的全部,也不能因此引出詞人嚮往恬退的結論。
這首贈別詞在思想內容方面具有以下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強化了身世感慨,二是牽動了故鄉情結。全詞所表現的是客中送客的黯然情懷,但取境闊大。聲調嘹亮,故情雖抑鬱而不萎靡,構成獨特之情味。

名家點評

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志烈《蘇軾由杭赴密詞雜議》:“他鄉遇故,客中送客,聚散匆匆,後期難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