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留東野

《醉留東野》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雜言詩。詩中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與孟郊之間的深厚友誼,從中可見詩人對孟郊的推崇。詩人以自我調侃和幽默風趣的藝術風格,回顧了與孟郊交往的歷程,總結了過去的友誼,表達了對今後友誼長存的良好祝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醉留東野
  • 創作年代:唐代貞元十四年(公元798)
  • 作品出處:《韓昌黎集》
  • 文學體裁:雜言詩
  • 作者:韓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醉留東野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東野:即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詩人的好友。
⑵不相從:不常在一起。
⑶並世:同一時代。並,同。
⑷如何復躡(niè)二子蹤:為什麼又像他們那樣(別多聚少)呢?復,又。躡,踩、追隨。二子,指李白和杜甫。
⑸不得官:寫詩時孟郊正等待朝廷任命新職。
⑹夸:號稱。
⑺龍種:年老行動笨拙之態。
韓子:詩人自指。
⑼奸黠(xiá):狡猾。
⑽青蒿:小草,詩人自比。
⑾長松:比喻孟郊有喬木之才。
⑿駏蛩(jù qióng):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常背負另一種叫“蟨(jué)”的動物行走,蟨則為它取甘草吃,它們互相幫助為生。
⒀寸筳(tíng):小竹枝,這裡也是詩人自比。
⒁巨鐘:比喻孟郊。
⒂逢:遇。

白話譯文

從前由於誦讀李白、杜甫的詩歌,總是悵恨他們兩人終生難以在一起。我和盂東野有幸生在同一個時代,為什麼又重蹈李、杜二人的遭遇呢?孟東野中了進士後也沒有被任用,白髮蒼蒼了,只能以老態龍鐘來向人誇說。
韓退之稍有些小聰明,但與東野相交,自愧是青蒿靠著挺拔的青松。我欽佩東野,甘願低頭向東野下拜,希望永不分離如同相依為命的駏蛩。
東野要離我南下而不回頭,我的挽留就象寸草之莖去撞擊巨鐘一樣無效。我希望自己能化身為天上的白雲,孟東野變為乘雲駕霧的飛龍,我可以上下四方永遠追隨著東野,人間即使有離別,也與我無關。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貞元十四年(798年),當時韓愈在汴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刺史董晉幕中做觀察推官。孟郊原來客游在汴,孟郊將要離開汴州南行,詩人賦此詩留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四句自比李杜。韓少孟十七歲。孟詩多寒苦遭遇,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俗,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故有“郊寒島瘦”之稱。韓詩較孟粗放,所以以韓比李,以孟比杜。這裡雖未出現“留”字,但緊緊扣住了詩題《醉留東野》中的“留”字,深厚友情自然流露,感人至深。
五至八句對二人的處境現狀和性格作了比較。“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詩人在過去的詩中曾以“雄驁”二字評東野,即說他孤忠耿介,傲骨錚錚。“白首夸龍鐘”,一“夸”字即寫“雄驁”。緊接著韓愈寫自己,“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韓承認自己有點“滑頭”,比起孟來有時不那么老實,所以能周旋於官場。在東野這株鬱郁高松面前,自慚有如青蒿。意思是說,我今在幕中任職,不過依仗一點小聰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實在是自愧弗如。
最後一段,祝願二人友誼長存。我十分崇拜孟郊,我願做驅蛩,負孟避禍。孟郊這樣做下去,我和孟郊的才能相差懸殊,猶如“寸莛撞鉅鐘”。我願變為雲,孟郊變為龍,世間雖然有離別的事,但我們二人如雲龍相隨,永不分離。
本詩以“醉”言出之,肆口道來,構想奇僻,幽默風趣;開篇即表示對李、杜的嚮往,既表達了與友人惜別之情,又可看出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追求與自信。
全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多次用典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對孟郊的推崇,如《易經·乾卦·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雲從龍。風從虎。”希望自己和孟郊變為雲和龍。同時作者借“醉酒”用“夸龍鐘”與“稍奸黠”形容孟郊與自己,足見兩人感情深厚。

名家點評

清代詩詞評論家趙翼《甌北詩話》:贈東野詩云:“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東野變為龍”,是又以李、杜自相期許。其心折東野,可渭至矣。蓋昌黎本好為奇崛矞皇,而東野盤空硬語,趣尚略同,才力又相等,一旦相遇,遂不覺膠之投漆、相得無間,宜其傾倒之至也。
明代詩評家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人之於詩,嗜好往往不同。如輯文公《莆孟柬野蒔》(按:題目有誤),有“低頭拜東野”之句。唐史言退之性倔強,任氣傲物,少許可。其推讓東野如此。東坡《讀孟郊詩》有云:“ 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二公皆才豪一世,而其好惡不同若此。元次山(按:“遺山”之訛)有云:“東野悲鳴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蘺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推尊退之而鄙薄東野至矣,此詩斷盡百年公案。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25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醉留東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