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根

酸漿根

酸漿根,中藥名。為茄科植物酸漿Physalis alkekengi L.及掛金燈Physalis alkekengi L.var.francheti(Mast.)Makino的根。酸漿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掛金燈除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常用於黃疸,瘧疾,疝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酸漿根
  • 別稱:天燈籠草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酸漿屬
  • :酸漿及掛金燈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3-6g,鮮者24-3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清熱,利濕。

主治

黃疸,瘧疾,疝氣。

相關配伍

1、治疝氣(睪丸炎):鮮酸漿根30g(洗淨),青殼鴨蛋1個。水、酒各半燉服,日服1次。(《閩南民間草藥》)
2、治少腹拘急疼痛,喉頭炎:酸漿鮮根30g(乾的9g),水煎服。(《閩東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鮮者24-30g。

使用注意

孕婦及脾虛泄瀉者禁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酸漿:又名歐亞酸漿。多年生草本,基部常匍匐生根。莖高約40-80cm,基部略帶木質。葉互生,常2枚生於一節;葉柄長約1-3cm;葉片長卵形至闊卵形,長5-15cm,寬2-8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狹楔形,下延至葉柄,全緣而波狀或有粗牙齒,兩面具柔毛,沿葉脈亦有短硬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6-16mm,開花時直立,後來向下彎曲,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花萼闊鐘狀,密生柔毛,5裂,萼齒三角形,花後萼筒膨大,變為橙紅或深紅色,呈燈籠狀包被漿果;花冠輻狀,白色,5裂,裂片開展,闊而短,先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外有短柔毛;雄蕊5,花葯淡黃綠色;子房上位,卵球形,2室。漿果球狀,橙紅色,直徑10-15mm,柔軟多汁。種子腎形,淡黃色。花期5-9月,果期6-10月。
2、掛金燈:形態與原種相似,主要區別為:花梗幾無毛或僅有稀疏毛,花萼除裂片毛較密外筒部稀疏;果成熟後果梗及果萼光滑無毛。

生長環境

1、酸漿:生於空曠地或山坡。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地。
2、掛金燈:生於村旁、路邊、曠野、山坡及林緣等處;亦有栽培。除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鑑別

根和根莖呈細長圓柱形,略扭曲,直徑1-2mm,表面皺縮,土棕色,節明顯。略具青草氣,味甚苦而微辛。

藥理作用

加強子宮收縮作用。

相關論述

《現代實用中藥》:“利尿,鎮咳,解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