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振翎

鄺振翎

鄺振翎(1885—1932),字摩漢。江西省尋烏縣留車鎮黃羌村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南昌光復、武昌起義、灤州起義,為辛亥革命功臣。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大量發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譯著和論著,成為國內最早專注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鄺振翎
  • 外文名:字摩漢
  • 別名:字摩漢,號石溪,別署石溪詞客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長寧縣雙橋保黃姜坪村(今尋烏縣留車鎮黃羌村)
  • 出生日期:1885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932年11月25日
  • 性別:男
生平簡介,歷史貢獻,主要作品,人物評價,參考文獻,

生平簡介

鄺振翎(1885—1932),字摩漢。江西省尋烏縣留車鎮黃羌村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南昌光復、武昌起義、灤州起義,為辛亥革命功臣。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大量發表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譯著和論著,成為國內最早專注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之一。1921年初,與胡鄂公等人組建中國共產主義同志會,成為國內早期馬列政黨的創建者,也是中共的早期黨員。他一生致力於教育,先後在國立北京政法大學、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擔任重要教職,是近代知名的教育家。他專注於經濟理論,有多種經濟學譯著和論著,是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學學者。
畢業院校: 江西南昌憲兵學校,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信仰: 馬列主義
主要成就: 辛亥革命功臣;國內最早專注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之一,國內早期馬列政黨的創建者,中共早期黨員;民國初年國內著名教育家
代表作品: 《唯物的中國史觀》、《用唯物史觀解釋中國各種思想之變遷》、《經濟概論》、《中國經濟概況》、《經濟學原理》《石溪詞》
鄺振翎,江西長寧(今江西尋烏)人,生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少時家貧,但聰明好學:“十歲入學堂,二年五經畢;十三學為文,開筆頗通適;祖父重詩書,晨昏勤督責…..十四入高小,十八肆農業”(見《摩漢自述》)。後考入南昌憲兵學校(學校名稱疑有誤),因成績優異,被保送至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
鄺摩漢在留日學習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之後,與胡鄂公一起組建共和會江西分會,從事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鄺摩漢傾力參與光復南昌的過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江西軍政府成立後,鄺摩漢奉李烈鈞之命與王振漢等馳援武昌;11月11日,鄺摩漢在胡鄂公的陪同下與黎元洪詳談南昌獨立之經過。12日,黎元洪約請北方革命黨代表楊時傑、冷公劍和江西革命黨代表鄺摩漢、王振漢,由胡鄂公、吳若龍作陪,在都督府午餐聚會。席間,黎元洪決定答應北京、天津、保定等地革命者的請求,派胡鄂公作為鄂軍政府的全權代表,與鄺摩漢等北上主持革命;並撥款萬元作為辦公用費,支援灤州等地的獨立起義。鄺摩漢等人至天津後,因剛出獄的汪精衛和先期到達的胡鄂公等人正在策劃北京起義,旋即赴京。起義因袁世凱的不配合而遭失敗,十餘位志士身亡,鄺摩漢等僅以身免。此後,鄺摩漢留在北方繼續為創建共和而奔走。
民國成立後,鄺摩漢致力於新文化運動,擔任多家報館主筆。1915年秋,與顧息疚、何海鳴、簡夢萍、賈分強、蔡少黃、毛西河、徐痴魂、尹梨公等20餘人,在上海成立護法討袁的文藝組織,取名“心社”,意為人同此心重振中華。1917年1月,在北京與何海鳴一道創辦《寸心》月刊,擔任編輯。同時撰寫文學作品,署名鄺摩漢,發表在各種期刊上。如發表在《寸心》雜誌第一期上的有詞作《倦尋芳(送徐負天之保定)》、奇情小說《蝶緣》,還有連載於《寸心》雜誌第四、第五期上的傳奇雜劇《新華宮》等。
1918年,鄺摩漢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社會經濟。時值俄國革命爆發,日本國內掀起馬列思潮,鄺摩漢接受了共產主義,並致力於翻譯日文版的馬列學說著作,向國內傳播。
1919年,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河上肇的《社會主義之進化》譯文(刊於1919/6/1—15);同年翻譯河上肇所著《經濟原論》,由南京肇文書社(一說董義書社)出版。
1920年,鄺摩漢所著《社會主義總論》一書由又日新報社出版;同年2月在《新中國》雜誌第2卷第2期發表《階級鬥爭與勞動組合之形勢變化》一文;6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河上肇所著《馬克思剩餘價值論》譯文(刊於1920/6/27—29)。
1921年初,鄺摩漢由日本返國,先後在國立北京政法大學等公私大學擔任教授,並在報館任主筆,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時北京為我國新文化運動之中心,講學之士百家爭鳴,君持論甚正,每一登壇,聽者輒為千人,爭先據席,坐無隙地。從學者先後達萬人,指導匡正,不余遺力,為多士所宗式”(見《中國第一次教育年鑑.鄺振翎傳略》)。
同年2月,鄺摩漢與胡鄂公、熊得山、汪劍農、彭澤湘等人組建“中國共產主義同志會”;8月,公開發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立啟事(比李大釗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更早發出成立啟事)。同年,鄺摩漢曾一度加入剛成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當時,“同志會”是國內頗具影響力的馬列主義黨派,會員遍及九省十二個地區,人數過萬。
鄺摩漢一邊從事政黨活動,一邊在政法大學任教,同時繼續致力於研究和傳播馬列主義。
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與胡鄂公、熊得山聯合創辦《今日》雜誌,並在《今日》創刊號發表《俄國現實的經濟地位》(節譯列寧的《論糧食稅》);在《今日》第 2 卷第 1 期發表《唯物的中國史觀》(這篇文章與胡漢民的《中國哲學史之唯物的研究》一道,提出了全新的唯物史觀,為中國近代史學注入了一股活力);在《今日》雜誌第 2 卷第 2 期發表《馬克斯經濟學說》;3月在《今日》第1卷第2號發表《絕對的剩餘價值研究》(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3編的摘譯);4月在《今日》第1卷第3號發表《相對的剩餘價值研究》(摘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第四編);5月在《今日》第1卷第4號發表《絕對的相對的剩餘價值研究》(摘譯馬克思的《資本論》第1卷第五編)。同年與徐冠合作翻譯日本小林醜所著《最新經濟思潮史》(由北京的輿論報社出版);同年10月在《學林》雜誌第14期上發表《用唯物史觀解釋中國各種思想之變遷》一文,這篇文章在學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同年5月5日,北大“馬客士主義研究會”鄺摩漢等人在北河沿法科大禮堂舉辦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大會,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這類活動。鄺摩漢在大會上做了“階級鬥爭”的專題演說,李俊漢、卜士畸、李大釗、顧孟余、高一涵、陳啟修等人也在會上發表了演講。
1922年初,同志會反對中共與中國國民黨合併的主張,雙方一度發生論戰;在論戰中,胡鄂公的眾議員身份被高君宜等所詬病,鄺摩漢則撰文回護(事見1922年2月8日《今日》雜誌和1922年12月27日《嚮導》雜誌等資料)。
1922年秋,第三國際派遣瞿秋白歸國做協調工作,“同志會”整體加入中國共產黨,鄺摩漢成為江西籍最早的黨員之一。
中國共產主義同志會無論在組織上還是理論上,對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胡鄂公在《紀念熊得山先生》(文章發表在1941年2月10日的《申報》上)一文中說:“民十社會主義思想,已隨著蘇聯革命影響傳播到中國。我和熊先生、鄺摩漢等即悉心從事,一方研究勞農政府的實際設施,一方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真諦。那時我們就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熊先生早年所學的社會科學和日文,早已久置就荒,在那時才又刻苦努力起來。他晚年在學術上的貢獻,主要是那時候打下的基礎。他和鄺摩漢等八九人曾一度加入最初發起組織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十一年一月,我和熊先生、鄺摩漢等組織共產主義同志會,出版各種刊物。熊先生所譯的《哥達綱領批評》和《國際勞動同盟的歷史》,都是有關勞動運動的重要文獻,而《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之起源》那一權威著作,也是由他首先介紹到中國來。十一年秋天,瞿秋白從蘇聯回國。經他和劉子通斡旋介紹,我們都加入CP,把共產主義同志會解散,但不久我們又和CP的組織關係斷絕了。”包惠僧、劉靜仁曾回憶說:“胡鄂公是北京今日雜誌派的首領,他的幹部有鄺摩漢、熊得山、汪劍農、彭澤湘等,他曾派彭澤湘等赴莫斯科請求加入第三個國際遭到拒絕。他迴轉頭來爭取加入我們的黨,所以他對此彈劾案與勞動立法案的運動很賣力,完全服從我黨的領導。”鄭超麟也回憶說:“我們到時(指1923年春),彭澤湘已經加入了共產黨。後來胡鄂公以下的人差不多都加入共產黨,但在革命中未曾發生什麼作用”。由此可見,“同志會”成員加入中共之後,在黨內現有的組織架構內,並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至於後來許多重要成員都漸漸脫離了組織。此間是非,一言難盡。
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鄺摩漢組織和參加在北京的追悼大會,並與李春濤、杜國癢合編《列寧逝世紀念冊》,鄺摩漢撰寫了《列寧與世界》與《蘇俄革命的特質》二文。
同年,又與李春濤、譚平山等人創辦《社會問題》雜誌。
這期間,鄺摩漢還積極引導在京求學的同鄉青年劉維鍔、鄺才誠等人投身共產主義運動,介紹他們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劉維鍔和鄺才誠回鄉創建尋烏黨組織,發動尋烏暴動,成了革命烈士)。並於1924年7月創辦《尋烏》雜誌,擔任主編,向家鄉傳播先進思想。
1925年前後,鄺摩漢創辦北京文化大學,擔任校長;1925年5月,與哈爾濱濱江東華學校校長鄧潔民一起申請庚款,兩校各得一萬元。
1927年初,鄺振翎出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同時兼任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該校於2月開學,12月解散)經濟系主任,被薦為校務委員會主席,“於改革大學制度,及釐訂課程標準等項,籌畫周詳,旋以學校結束,多不果行”。
汪精衛下令將武漢分校與農民運動講習所合併,學員組建成中央獨立師,進駐鹹寧一帶;鄺振翎受惲代英之命接替陶希聖任獨立師軍法處中校處長兼特務組長,指導地方的政治工作隊。(當代學者謝永芳因鄺振翎曾在鹹寧任職而誤以為他是鹹寧人,從而將他的《石溪詞》列入《歷代湖北詞人知見詞集簡目初編》,文章刊於《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4期)
1927年冬,鄺振翎轉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擔任上校銜政治總教官(此校的前身即是著名的黃埔軍校,此時為第六期,總校已遷至南京);後晉升為少將銜政治總教官,成為該校著名的政治教官之一。
從這年開始,鄺振翎撰文幾乎不再用“鄺摩漢”署名。據同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教官的沈清塵回憶,學校對他們這些教員是進行了甄別和重新登記國民黨黨員身份。
1928年,鄺振翎出版《石溪詞存》。該書為他的個人著作“石溪小叢書”之一,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本。
同年7月,與同鄉謝杰等人在南京創辦公共汽車公司,最多時有22輛汽車,行駛於下關江邊至夫子廟。翌年11月,公司解散。
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職期間,鄺振翎參與編寫了《黃埔叢書》(1927年版),撰寫了《經濟概論》(有1929年和1930年二種版本)、《中國經濟概況》(1930年版)、《經濟學原理》(1931年版)等著作,均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訓練處出版。由中華民國教育部編撰、出版於1934年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鄺振翎傳略》評介說:“先後成黃埔叢書十種,選輯精博,為國民革命文獻中重要著作”。
鄺振翎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職的同時,“另與同志於清涼山創立文化大學”,任南京私立文化學院副院長(此校原為北京文化學院,1928年遷至南京,邵力子和李培天都擔任過該校校長)。
1932年11月25日,因染微恙病逝。“以勞瘁卒”,但有傳說是被人投毒陷害而死的,享年48歲。
鄺振翎夫人徐元理,字肇文,浙江杭州人,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生物系,也是一位教師。兩人育有二子二女:德生、江生、文陵、文慶。
鄺振翎英年早逝,震驚國內,對於他的死因,有種種猜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京私立文化學院暨社會各界人士數千人在南京雨花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蔡元培、張治中等諸多社會賢達紛紛送來花圈輓聯,寄託哀思。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全體政治教官輓聯:
揎倚聲天才,抱經濟碩學,長歌當哭,熱血一腔空化碧;
締文字因緣,執講壇牛耳,館含遽捐,同舟數載病招魂。
南京私立文化學院全體師生輓聯:
奔走京平為文化犧牲不少;
熱心教育於經濟闡揚尤多。
蔡元培先生輓聯:
濟世具雄才,看桃李成林,自是文儒兼武俠;
返魂無妙術,傷惠蘭失蔭,不堪風雨望靈旗。
張治中先生輓聯:
滿腹精華,長吉心肝已嘔盡;
一生事業,石溪詞集併名傳。
其他社會人士輓聯:
過江橫槊,共推天下才俊,風雨正模糊,滿目淒涼,書生挾策成何濟?
記恨填仇,空作江南詞客,情懷更於悒,夜台岑寂,綠章無計達通明。
內憂未已,外患方殷,志士嘆多傷哀公取義;
道契前賢,教興後學,昊天胡不弔喪我良師。
世事痛瘡痍,如何造物忌才,頓使文壇失宗匠;
英賢宏教育,無奈弦歌已寂,長從學界哭人師。
風雨感知交,當年學冠東瀛,經濟文章鳴一世;
才華忌造物,此日星隕北斗,功名事業足千秋。
革命重經綸,擘劃精良導後進;
功名在教育,文壇鏖戰數先生。
南州結社,護黨討袁,曩日共為知命客;
津滬倦遊,驚耗傷逝,重來不見舊同胞。
鄺摩漢詩詞作品(這只是編者所看到的作品,並非選輯)
太息詞(題目為編者所擬)
太息重太息,國難無終極;野鼬穴西南,邊狐號東北;
臥榻他人睡,山河日逼仄;六軍不出關,空鬧邊聲急;
禦侮本無心,和戎豈上策?炙豆自燃萁,汗馬誰殺賊?
仰望古崑崙,太息重太息
原註:民國二十一年初夏,感念日本占領東三省,上海議和告成,粵中內戰又起。
摸魚兒(括弧內文字為編者所加)
壬申九.一八,為日本占領東三省周年國恥紀念(日),予登金陵孝園望雲亭,感賦
最堪嗟、去年今日,邊城一片笳鼓!東倭畢竟強梁甚,占奪邊疆如許。君記取,便羽斷、遼天此恨成千古。長鑱白斧,(念)塞上英雄,沙場搏鬥,猶把頭顱賭。
且回顧,南國風光如故。秦淮又是歌舞。見人忍說銅駝事,破碎山河誰補?情最苦,怕再上、新亭重滴淚如注。倚欄無語,(舉目)空悵望,萬家燈火,曲曲裊千縷。
《新華宮》傳奇雜劇內曲子二首(此劇以袁世凱稱帝、蔡鍔起兵討袁為背景)
其一《踏莎行》:水驛尋燈,山程倚轡,一蕭一劍平生意。金門飄渺廿年身,書生挾策成何濟?按拍填詞,拈蕭譜字,時流不沮狂生議。霜毫擲罷倚天寒,秋燈忽吐蒼虹氣。
其二《滿庭芳》:不可無焉,最難尋者,世間兒女英雄。青鋒三尺,奇氣貫長虹。潛入新華宮裡,欲剗除、極惡窮凶。問誰個、掀翻全案,透露一絲風?天南欣舉義,一聲雷電,閃爍蒼穹。從此鸞漂鳳泊,來去匆匆。誰料閣中帝子,一霎時、霸業成空?只留得、煙波江上,日日夕陽紅。

歷史貢獻

1、早年加入同盟會,與胡鄂公一起組建共和會江西分會,是“為南昌獨立作出重大貢獻的江西共和會成員”;接著又參與了武昌起義、灤州起義。故1934年民國政府教育部編寫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中說他“辛亥武昌之役,屢建功績”,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2、1919至1924年間,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譯著論著,是國內最早專注於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者之一;同時他還是國內早期馬列政黨的創建者人,也是中共的早期黨員;為中國的共產主義事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3、自1921年初從日本回國擔任國立北京政法大學教授開始,直到逝世,先後在北京私立文化大學、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國立武昌中山大學、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京私立文化學院等高等院校擔任重要的教學和領導職務,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現代中國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4、從1918年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社會經濟學開始,鄺振翎就成為國內經濟學界的重要學者,撰寫了許多經濟學論著,在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5、鄺摩漢不但是一名學者和革命志士,同時他還是個文化人,“生平著述甚富,兼工依聲,號石溪詞客,有《石溪集》行世”。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編輯期刊,擔任主筆,創作文學作品。但因為英年早逝,他的大部分作品沒有結集出版,現在只能見到《新華宮》、《石溪詞》等零星作品。

主要作品

《唯物的中國史觀》、《用唯物史觀解釋中國各種思想之變遷》、《經濟原論》(譯著)、《社會主義總論》、《最新經濟思潮史》(譯著,與徐冠合作)、《經濟概論》、《中國經濟概況》、《經濟學原理》、《新華宮》、《石溪詞》等。

人物評價

鄺摩漢早年投入革命洪流,探求救國真理,在創立共和、宣傳共產主義學說、創建馬列政黨等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中年專注於教育和學術,為民族培養了大量人才,為學術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成績斐然。鄺摩漢生逢亂世,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他痛恨無謂的爭鬥,為“國難無終極”而嘆息;他不願獨善其身,厭惡“秦淮又是歌舞”的醜惡現象;他渴望中華民族能多一些“世間兒女英雄”;他歌頌那些為抵抗侵略者而“沙場搏鬥,猶把頭顱賭”的“塞上英雄”。然而,這樣一位曾經為鑄造共和出生入死、為傳播真理篳路藍縷、為民族未來殫精竭慮的近代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在他逝世後的七十年間,卻很少人記得他,甚至連他家鄉的人們也似乎忘記了他。除了他的子女寫過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外,再也沒有人為他樹碑立傳,更沒有人專門去研究他。而這一切,只因為他沒有沿著最初的那條路走下去。摒除偏見,拂去歷史的塵埃,鄺摩漢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的已經夠多,是一位值得我們尊重和懷念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1、《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鄺振翎傳略》(中華民國教育部編,1934年開明書店印行,中國國家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有藏);2、《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初集)》(周邦道著,1981年1月版);3、《尋烏縣誌.人物》(江西省尋烏縣誌編纂委員會編,1996年新華出版社出版);4、《鐵骨錚錚浩氣長存——記鄺摩漢先生生平事》(鄺德生鄺文陵鄺文慶著,載於1995年《尋烏文史資料》第四輯);5、《江西教育人物.鄺振翎》(張希仁著,1989年12月江西教育出版出版);6、《毛澤東文集.尋烏調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7、《試論辛亥灤州起義的歷史地位》(山東聊城大學馬亮寬著);8、《汪精衛與辛亥革命》(華中師範大學李英銓著,《安徽史學》2003年第5期);9、《新見晚清民國傳奇雜劇十五種考辨》(華南師範大學左鵬軍著,《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五期);10、《晚清民國傳奇雜劇文獻與史實研究》(左鵬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3月版);11、《護法討袁的顧息疚》(周立業 周德慶著,2012-8-1載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射陽縣委員會官網之“文史資料”);12、《建黨前後馬列著作的翻譯傳播及多維考量》(中共鐵道部黨校邱少明著,2012年04月09日載於人民網理論部);13、《略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資源》(趙利棟著,2005年10月29日刊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的“近代中國研究”網);14、《還原歷史:<今日>雜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再評價》(徐方平、劉文杰著,刊於《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03期);15、《開啟一份被歷史塵封的雜誌——<今日>雜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再評論》(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徐方平著);16、《紀念熊得山先生》(南湖著,1941年2月10日載於《申報》);17、《包惠僧回憶錄.回憶共產黨初期武漢勞動運動與項英烈士》(包惠僧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18、《李春濤簡介》(潮汕風情網“人物詞條”);19、《列寧紀念冊》(1924年3月國民追悼列寧大會編,1冊116頁32開。目錄:1、列寧死後之世界的哀悼 2、列寧不死.李守常著 3、同志列寧.片山潛著 4、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施存統著 5、讀列寧傳.李春濤著 6、列寧哀歌.吳天放著 7、悼列寧.胡南湖著 8、歌列寧.林孔昭著 9、敬告追悼列寧者.白經夭著 10、列寧與世界.鄺摩漢著 11、列寧與蘇俄.胡南湖著 12、蘇俄革命的特質.鄺摩漢著 13、共產主義社會底進化 即列寧“《國家與革命》第五章二、三、四節”.李春蕃譯 14、農稅底意義 列寧著.李春蕃譯 15、列寧評傳.吳隼、徐艿合編);20、《鄧潔民傳》(載於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官網“志鑒書庫.人物專題”);21、《鄭超麟回憶錄》(鄭超麟著,200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出版);22、《任教南京中央軍校的回憶》(沈清塵著,載於1998年3期《民國檔案》);23、《黃埔軍校研究》第一輯(廣州市黃埔軍校研究基金會輯,2006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24、《希望與幻滅:1927年的國民革命——記武漢分校政治教官陶希聖》(廣州市社科院歷史所李楊著,載於《黃埔軍校研究》第二輯,2008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25、《黃埔軍校將帥錄》(陳予歡著,廣州出版社,1998年出版);26、《下關區志.公用事業》(南京市下關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2005年方誌出版社出版);27、《尋烏人民革命史》(中共尋烏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2000年尋烏縣印刷廠);28、中文百科之《胡鄂公》《李春濤》《杜國癢》等網路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