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

鄱陽及鄱陽湖漁業生產‘不但沿襲自古以來的傳統捕撈習俗,而且隨著生產實踐,積累了十富的經驗,並不斷加以改造發展。根據季節、水性、地域,總結出整會漁諺和針對性地使用各種漁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
  • 所屬地區江西·上饒·鄱陽縣
  • 遺產編號:Ⅸ-4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日期:2006
  • 遺產級別:省
基本信息,地理概況,歷史溯源,習俗內容,傳承意義,

基本信息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饒市鄱陽縣

地理概況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匯納江西境內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流,於湖口注入長江。湖面寬廣、港澤交錯,有著悠久的漁業生產歷史。
鄱陽縣位於鄱陽湖東北岸、湖岸線長100多公里,有16個鄉鎮地處鄱陽湖濱、湖區人口約50萬。鄱陽湖水域屬鄱陽管轄約3萬多公頃。

歷史溯源

鄱陽及鄱陽湖漁業生產習俗從遠古走來,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湖區人民不但沿習了自古以來的傳統捕撈習俗,而且隨著生產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的經驗,並不斷加以改選發展。根據季節、水性、地域,總結出一整套漁諺和針對性地使用各種漁俗。

習俗內容

魚諺
清明魚發躁”:“七上八下”:“進九魚封口,驚蟄魚開舌”:“水漲三尺,魚漲三丈”;“寒露霜降水推沙,魚沉深潭客歸家”等漁諺指導著漁業生產和漁具的使用。“吃過中秋酒,工具不離手”;“春掛流水夏掛灣,秋掛草洲冬掛坑”;“七湖八港——七月塹湖,八月禁港”;“七塹金,八塹銀,九塹菜湖,十塹全無”;“水退一尺,魚退—丈”;“沒有大網,捕不到大魚”;“河裡百桿魚,漁人百樣網”等等都是代代相傳的洫習總結和傳承。
分類
歸納鄱陽及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據不完全統計,有百種之多。分別隸屬網、鉤、箔筌、雜特四大類。
一、網具類。具有產量高,作業水域寬,作業時間長,機動性人、能捕撈各種水層魚類的特點,主要有:
1、刺網類:絲網、刺網,三層掛網、鰣魚掛網、嚇刺網等;
2、圍網類:轉網、高圍網、扯網、扒網等;
3、拖網類:風網、百袋網、霍網、腳網、蝦拖網等;
4、地拉網類:布網、爬網、園網、大拉網等;
5、敷叫類:攔河網、畚箕網、扳罾、船頭罾、大罾等;
6、拖網類:撒網、撐篙網、罩網、罱網等;
7、插網類:跳網、迷魂陣等;
8、籠纂類:纂網、花籃、蝦籠、鱔籠、竹篆等。
二、鉤具類。歷史悠久,分布面廣,較為普遍使用。
1、空鉤類:掛鈎、拖鉤、蚌殼鉤、鱖魚鉤等;
2、餌鉤類:黃頰魚鉤、腳魚鉤、手釣等;
3、堋鉤類:黃豆卡、大卡、小卡、獨節卡等。
三、雜池具。結構簡單,漁法簡便,多為兼農、副業的漁民所用。
1、箔筌類:塹籪、竹箔;
2、投刺類:叉、鐐。
四、特種漁具
1、跳臼類:跳白船等;
2、窩漕類:沉船等;
3、禽鳥類:鸕鶿(魚鷹)等。
此外,還有棧湖、開港等魚事活動。
棧湖
又稱“攔湖塹”,古代稱魚梁,用竹箔編成屏障,置於內湖山口處,阻攔魚進入大湖大港。竹箔中央裝箔溜和篆網,使魚進入後束手就捕。棧湖視退水情況而定,最理想的季節是農曆七月.次為八月,所以有“七塹金、八塹銀、九月十月塹魚鱗”的說法。
開港
為養魚待捕的保護性捕撈方法,始於明末清初,每到秋季(中秋前後)選擇水深、穴多,辟北風且宜於魚冬棲的河港,予以封禁。禁漁期訂有鄉規民約,有嚴格限制措施。開禁期則在冬令——小寒之間擇定日期,集中數百、上千的漁船,施以各種漁具,拉網式進行圍捕。每年開港約20天左右,為鄱汨湖漁民一大重要盛事。建國後開港由政府組織,並安排放電影、送日用品等舉措,以保障漁民在此期間的生活用品供應和精神文化需求。
主要漁具製作及原材料
一、網類:
1、高圍網。這是一種規模較大的網具,為鄱陽縣鄱陽鎮文龍鴻鄧家所獨擁。網長307米,高寬60米、以麻績線織制。網分稀密兩種,上下用粗麻繩作綱繩,上綱較細。下綱有手腕粗細,便於沉入水底。在上綱上,安有泡桐木製作的浮子,浮子為20x1公分大小,每30公分距離安一個,一部網約100個左右。捕撈時,11個人用兩隻各5噸大的櫓船圍抄,每船5人,另有1人劃小船撈魚。
高圍網捕撈,需要由具有深諳魚情的人當任隊長指揮下網,因為下網的深淺,部位關係到捕撈產量。這種漁網獵魚最多時,一網在萬斤之上。 此網織製成功時,需備豬頭祭祀水神,網下水時鳴爆歡慶,以示隆重。
2、撐篙網。撐篙網又稱溜篙網,為鄱陽縣鄱陽鎮管驛前戴姓獨擁。網分疏、中、960、密、罩網五種。網長18.6米,底寬53米,呈寶塔形,上小下大,頂部安18米獨綱繩為漁者拉扯;底部喇叭口安裝240個計11公斤馬鞍形鐵腳,以便於網腳撐開,然後用船繞竹篙呈半圓形包抄,形成D形。此網捕撈時為分頭工、艄工二人操作,水情好時,一網可捕2-300多斤。
織造此網時,需要卡籃裝一面圓鏡劃上字照著,並嚴禁女人在織網時跨越。
3、大網、布網:前者麻線織,後者為夏布縫製。網長百米以上,類似高圍網且狹短,多是湖區漁民在灘涂或冬乾水淺時捕撈用。
二、鉤類:
1、硼鉤。硼鉤俗稱卡子,鄱陽縣鄱陽鎮管驛前村漁家女能削制。卡子相傳是姜太公呂尚發明的,太公渭水垂釣,用的就是硼鉤,當時叫直鉤,直鉤釣直魚,說的就是它。卡子用毛竹椏削制,卡子視獵魚需要分黃豆、大、小、獨節四種,製作時,將竹椏,用特製卡刀削成兩頭尖尖的竹針,先安上細腳線,再將腳線安上綱線,牽牛花般由6-700枚組成一籃,每籃長500米左右。捕撈時,需將卡子彎成弓形,在尖頭處套上煮曬過的豆粒大小的蘆葦筒,蘆筒里套上餌料,魚吞食,’蘆筒被咬破,竹卡彈開,卡住魚的口腮,成為其獵物,所以叫它卡子。
2、空鉤。空鉤及餌鉤均為鄱陽縣鄱陽鎮管驛前村人能製作,尤以占氏家族為祖傳。空鉤是不用餌料以鐵絲作原料製作的鉤具,分大小兩種,並根據漁法需要分作掛鈎、排鉤、拖鉤、劃鉤、鱖魚鉤五種,鉤以麻績成線扣上腳線系在綱線上,鉤與鉤之間間距為10公分左右,以篙為單位,每篙750枚,每20枚鉤安上一個竹製的、大號電池大小的竹篙,並附上0.6公分大小石頭磨製的子石。捕撈時,根據季節、水情增減子石的多少,決定鉤在水中的沉浮度,以使游竄的魚類自然上鉤。此鉤的特點,只要一枚鉤釣住魚,因魚掙扎,鉤住的也就越多,所以又叫捆鉤。鄱陽鎮漁鉤製作,暢銷海內外,但不是用作為生產工具,而是休閒垂釣之物。
3、餌鉤。細鐵絲製作的小鉤,上安餌料,誘魚上鉤,多為黃頰魚鉤,腳魚鉤等,再是手釣用。
三、特種漁具
主要漁具製作及原材料
1、白船逗捕。為鄱陽縣饒豐鎮白溪村漁民獨擁。根據魚喜光的原理,漁家特製木質專用船用以夜間逗捕,船長8米左右,寬50公分,供一人坐在船尾劃楫。船右舷外裝有上下翻動的木板,板長約6.6米,寬6公分左右,安放在船頭至船尾的等距位置上。使用時,將板沿船斜放入水6公分,板向外一面塗有白色塗料;船左舷裝有高出船舷2-3公分與白板相對應的網幅,以免使入船之魚跳出船外。捕撈時,2-30隻同類船隻,有秩序地並頭前劃,以逗游魚。游魚見白色,必將追逐並沿白板跳躍,於是捕獲。白船多捕白魚、紅梢等浮水魚,此漁法頗具觀賞性。
2、沉船捕撈。每在秋冬水退後,將破舊廢棄之船,將樟樹椏和已去實的農作物株叢,放進破船船艙,用繩索、石塊固定船身,沉置於河的深水處。經兩個月後,船內放入的植物產生粘吠物,此物為深水魚特嗜愛。嚴冬後,深水魚類,以鮎魚為主,都自動潛入船中。農曆年初或元宵節前,船主把船緩慢移於岸邊,將潛入船深藏於魚取撈,猶如養殖。
漁具製作主要材料
線:由麻?後來多用棉花 績成,此線耐磨耐腐,用作織網,績綱繩等的主要原料。
檫樹皮:防腐用,將其皮敲爛後,用大鍋煎水炆煮麻線、卡子M等,既可起到防腐作用,又能散發氣味吸引魚類。
豬血:防腐用,凡用鐵絲製作的大鉤類魚具,?包括少數網類 以此作為防腐劑。
毛竹椏:削制硼鉤用。
鐵絲:製作漁鉤用。

傳承意義

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在整箇中華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組成。對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文化的搶救、挖掘、傳承和保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經濟和環保價值。
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雖然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有了很大保留,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酷具濫捕的影響,使傳統生產習俗受到很大衝擊,以至不少習俗瀕臨失傳危險境地。
鄱陽縣人民政府已就鄱陽湖傳統漁業生產習俗,採取了保護措施,並制訂了長、短期保護計畫。力求這種習俗為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