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平

鄭祖平,男,漢族,1966年生,四川廣安縣人,中共黨員。

1990年7月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同月分配到南充市農科所工作至今。2000年12月晉升副研究員,2001年任四川省玉米聯合育種副組長,2003年評為南充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005年1月獲四川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4月獲四川省第五屆勞模稱號,現為南充市農科所玉米室主任、課題主持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祖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6年
  • 畢業院校: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生平簡介,主要成就,個人生活,獲獎經歷,

生平簡介

鄭祖平,男,漢族,1966年生,四川廣安縣人,中共黨員。
1990年7月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同月分配到南充市農科所工作至今。2000年12月晉升副研究員,2001年任四川省玉米聯合育種副組長,2003年評為南充市學術技術帶頭人,2005年1月獲四川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4月獲四川省第五屆勞模稱號,現為南充市農科所玉米室主任、課題主持人。
該同志工作至今一直從事玉米遺傳育種及栽培研究工作。“八五”、“九五”承擔了省農業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玉米高產優質多抗雜交種選育”專題,“十五”承擔了省農業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玉米高產優質多抗雜交種選育與自交系創造和種質改良研究”專題。

主要成就

該同志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先後主持了省攻關項目“適應性強的高產穩產玉米雜交種選育”、省重點農業項目“高產、優質、多抗玉米新品種選育”等重大農業研究課題。
主研的耐旱玉米品種南玉3號是我省早熟玉米育種中第一個突破性品種,審定至今已累計推廣約1000萬畝,創直接經濟效益近5億元,因此先後榮獲南充市科技進步特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勵。主持選育了南玉4號、南玉5號、南玉7號(農華7號)、南玉8號等玉米新品種並通過四川省審定,其中南玉4號、南玉7號為省攻關確定的突破性玉米品種。至今,“南玉”系列玉米品種在省內外累計推廣套用1769.4萬畝,創直接經濟效益約8億元。
該同志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同時勤於筆耕,先後在《玉米科學》、《雜糧作物》、《四川農學》、《西北植物學》該同志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同時勤於筆耕,先後在《玉米科學》、《雜糧作物》、《四川農學》、《西北植物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玉米自交系幾個性狀的遺傳參數研究”、“兩種供氮水平下玉米穗長QTL定位分析”、“玉米主要性狀間的灰色關聯度分析”、“玉米產量構成因子的總貢獻分析”、“進一步發揮玉米在旱地農業生產中作用”、“Bt轉基因玉米的獲得及其對玉米螟的抗性分析”等14篇學術論文。

個人生活

南充是一個丘區農業大市,鄭祖平是一名從事農業科研工作的研究員。“我的夢想既簡單也實際,利用自己和團隊的科研技術並結合南充的情況,培育出更多適合本土生態、土壤、氣候的高產、優質、抗病、高效的新品種以及適應地形的能實現機械化的輕簡品種,為南充的農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作出努力。”7月20日,鄭祖平在面對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鄭祖平說,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耗費10年時間。為了加快培育進程,在本地結束育種工作後,他又帶著組員匆匆趕往雲南、海南兩地進行“南繁”。“一年中,在外地的時間較多。因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四川內陸的氣溫較低,水稻等農作物無法生長。而在這段時間趕到海南進行育種,則剛好完成一個生長季節。”鄭祖平說,“南繁”既可以加快育種進程,又可以利用不同的生態和土壤環境對雜交後代進行篩選,從中找到適用性更廣的材料,以提高育種效果。這樣培育出來的品種會更優質,也更適合在多地域推廣。
每年的大春生產時節,是鄭祖平帶領的組員們最忙碌的時候,也最易中暑。“還記得2012年,組裡的一位女研究員因為頂著烈日幹活,結果中了暑,暈倒在地。幸好處理得及時,沒什麼大礙。”鄭祖平說,“現在實驗基地的科研條件比起過去有了很大改善。先進的設備和良好的科研環境,有助於我們更專心地投入研究中。”
“但我們不僅僅是將新品種培育出來,更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大力推廣出去,實現它的價值。”鄭祖平告訴記者,實施新農村建設後,農村要發展就必須靠產業來支撐。只有將新品種轉化成使用成果後,並通過試點示範以及對縣鄉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進行培訓和推廣,促使其為農業生產及農民服務,並有效提高我市的農業生產水平才算達到他們工作的目的。鄭祖平說,讓他最開心的是,每一次新的科研成果通過審定時的那份喜悅。

獲獎經歷

南充市科技進步特等獎
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