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李姓

鄧李氏,南唐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鄧李"氏主要是從李氏分派出來的,他的本姓氏和鄧姓有關,形成時間大概3、4百年,主要分布在廣西合浦閘口鎮的幾個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李姓
  • 源自:嬴姓
  • 原始:南唐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
  • 派別:從李氏分派出來的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歷史名人,鄧李彪,鄧李惠貞,鄧李才,鄧李想,

基本介紹

鄧李[鄧李,讀音作dèng lǐ(ㄉㄥˋ ㄌㄧ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南唐政權王族李衡,屬於避難改姓為氏。鄧李氏,本姓李氏,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從母弟李從鎰之子李衡的後裔。李煜,公元937~978年,字重光,初名李從嘉,自號锺隱,又號蓮峰居士;徐州人(今江蘇徐州),一說湖州人(今浙江湖州),公元961~975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徐景通)的第八子,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史稱李後主,亦為五代時最為出色的詞人。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趙匡胤率軍滅南漢政權後,李煜為了表示他不對抗宋軍,便對北宋王朝稱臣,將自己的稱呼改為“江南國主”。
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開封覲見,李煜託病不去。宋太祖大怒,即派大將軍曹彬領軍攻打南唐。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農曆12月,曹彬率軍攻克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國破,李煜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李煜在政治上雖庸碌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無比。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詞寫得很好,淒婉動人,史無出其右者,而皇帝卻當得窩囊,不僅自己“終日以淚洗面”,且殃及子孫。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將李煜毒死,並“詔江南諸路捕南唐宗室。”此詔一下,南唐李氏家族慘遭橫禍,但南唐鄧王李從鎰之子李衡卻僥倖脫逃,他以父李從鎰的封號(鄧王)為氏,易稱鄧氏,改為鄧衡,然後削髮為僧,雲遊於嶺南閩越之間。
鄧衡的次子鄧連,後官至湖南常德府知府,在離任後卜居湖南漵浦,其次子鄧處恭由漵浦遷湖南安化潺溪坪。該家族後有族人以“鄧李”合為姓氏,稱鄧李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李姓,始於福建,。因娘家鄧姓無後,遂過繼一子繼承香火,為念養母之恩,不忘生母之情,遂用鄧李姓.
“鄧李”氏是從“李”姓派分出來的。本姓氏的形成與“鄧”姓有關,形成時間不長,約6百年。“鄧李”氏人主要有在海南,山東,廣西欽州,北海,防城,合浦閘口鎮的幾個村莊。都是客家人。

遷徙分布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欽州,北海,防城,合浦縣閘口鎮,湖南省的長沙市安化縣,江蘇省的徐州市、豐縣梁寨鎮,河南省的平頂山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安徽省的阜南市,海南,山東,台灣省,河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加拿大等地,均有鄧李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三十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蹟四十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頃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國蜀郡太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迄今兩千二百餘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秦朝時期,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時期恢復武陵郡,漢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湖南淑浦)又遷往臨沅縣。漢順帝陽嘉三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今湖南常德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期,常德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朝時期,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朝時期,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設常德專區,專署駐常德縣。轄常德、臨澧、澧縣、安鄉、南縣、華容、桃源、慈利、石門等九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常德市,由澧縣析置津市市。常德專署駐常德市,轄兩市、九縣。1952年原益陽專區所屬益陽市及益陽、沅江、安化、漢壽、桃江(駐桃江鎮)五縣劃入常德專區,轄三市、十四縣。1953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轄。1958年常德、益陽、津市三市劃歸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縣領導;益陽市交由益陽縣領導;津市市交由澧縣領導。1961年常德縣領導的常德市、益陽縣領導的益陽市、澧縣領導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專署領導。1962年將益陽市及益陽、華容、沅江、南縣、安化、桃江等六縣劃歸益陽專區,常德專區轄兩市、八縣。1963年撤銷津市市併入澧縣,常德專區轄一市、八縣。1970年常德專區改稱常德地區,地區駐常德市,轄常德市及常德(駐常德市)、臨澧、澧縣、安鄉、漢壽、桃源、慈利、石門等八縣。1979年恢復津市市,常德地區轄兩市、八縣。1988年1月23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8]18號),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常德市升格為地級市。常德市設立武陵、鼎城兩區。武陵區的範圍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縣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門橋四個鎮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崗、河洑、蘆獲山五個鄉;原常德縣其餘的三十六個鄉鎮為鼎城區的行政區域。常德市轄桃源、石門、灃縣、漢壽、慈利、臨灃、安鄉七縣。津市市由省直轄。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批覆,撤銷常德地區建省轄常德市。

堂號

(缺)。

家譜文獻

寧都宣城鄧氏初修族譜,著者待考,始修於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安化潺溪坪宣城鄧氏族譜,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飽義公五世孫煥良、煥讓派下七修,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嫩省圖書館。
註:上述二譜中序稱:吾鄧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升之後,長子璟是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從鎰,封蔣國公。“元宗殂,後主煜,名從嘉,從鎰乃從母弟也。主甚愛之,加封鄧王,出鎮宣城。”宋太祖詔令攻金陵,城陷,李後主請降,授光祿大夫,而錄用其子弟。從鎰子衡,字天和,恥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築於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詔江南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國鄧為氏,祝髮為僧,游閩越間。後主殂而捕令除,衡復還桃花溪,遞傳至忠旺,生三子,長子飽仁居江西,次子飽義,名連,字仲高,由鄉薦官楚之常德府武陵郡守,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解組,偕三弟飽禮同上辰州,飽禮卜居沅陵漪溪,飽義卜居漵浦櫟楊鄉,尊飽義為一世祖,生處厚、處恭、處仁、處義四子,次子處恭由漵浦遷長沙之安化十四都潺溪坪。

歷史名人

鄧李彪

(1958~今),廣東雲浮人。著名地方公務員。中共廣東省省委組織部副廳級組織員。

鄧李惠貞

(1960~今),女;香港人。著名加拿大福慧基金會副會長。

鄧李才

(1964~今),四川綿陽人。著名現代天文學專家。鄧李才是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鄧李才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如“銀河系疏散星團的測光與變星研究”、“雙星系統在緻密星團演化和動力學中的重要意義”、“銀河系疏散星團研究”等等。鄧李才在北京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主講研究生專業課程“恆星內部結構與演化”多年。

鄧李想

(1973~今),安徽阜南人。著名“413故意傷害案”主犯。7月11日0:00,犯罪嫌疑人鄧李想被捕。經審訊,犯罪嫌疑人鄧李想對上海楊浦區“大祿旺”飯店內發生的故意傷害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