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華(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

鄧曉華(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鄧曉華,男,出生於1957年2月,福建連城人。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師從著名語言學家嚴學宭教授。

廈門大學語言學學科、民族學學科、考古學科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民族學、語言學、考古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1987年起在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任教至今,其間曾歷任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人類博物館副館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曉華
  • 外文名:DENG Xiaohua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連城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人類學家、語言學家
  •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 主要成就:聯合國2007世界信息峰會大獎
    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國家民委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
    台灣海基會兩岸文化交流佳作獎
  • 代表作品:《人類文化語言學》、《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等
  • 職稱:教授
  • 研究領域:中國的語言與族群
  • 學術專長:比較語言學、人類學、文化遺產等
人物介紹,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領域,國外工作經歷,學術兼職,科研項目,國際研究項目,學術獎勵,研究著述,代表性成果,論文發表,專著發表,獲獎專利發明,

人物介紹

鄧曉華,出生於1957年2月,福建連城人。廈門大學教授,博士,中國人類學學會秘書長,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
鄧曉華 教授鄧曉華 教授
廈門大學民族學、語言學、考古學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廈門大學語言學學科、民族學學科、考古學科博士生導師。
福建工程學院“蒼霞傑出學者”特聘教授。

教育經歷

1. 1978. 05-1880.02 龍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77級中文專業;
2. 1987年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師從語言學家嚴學宭教授。
3. 後於華中科技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74年至1977年,上山下鄉知青。1980年任福建省龍巖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今龍巖學院)講師, 1987年起在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任教,其間歷任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黨支部書記(1994-2004),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副館長(2000-2006)。2017年9月27日,受聘擔任福建工程學院“蒼霞傑出學者”特聘教授。

研究領域

比較語言學、漢語方言學、人類學、族群關係與族群理論、文化遺產研究、博物館學。

國外工作經歷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 (2000.8 - 2001.9)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1.10 - 2003.9)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訪問學者(2007.1 - 2007.3)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系訪問教授(2009.1-2009.4)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2011.12-2012.6)

學術兼職

中國人類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鄧曉華教授在田野鄧曉華教授在田野
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
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
中國漢民族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

科研項目

1. “中華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05-2009,因項目成果突出,獲國家社科規劃辦免於鑑定結項)。首席專家。
2. 台灣原住民問題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11-2016)。項目負責人。在研。
3. “漢藏語系譜系分類及其時間深度的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0-2013)。項目負責人。在研。
4. “漢語方言與語言接觸理論的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5. “基於漢藏語同源詞資料庫的語言數理分類及語言年代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6. “漢語方言研究與語言演變理論的建構”(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7. “土樓客家人的生存技術專題虛擬博物館”(科技部項目)。項目主持人,已結項。
8. “人類學數字博物館”(教育部項目)。項目主持人,已結項。
9. “海峽西岸河口區域城鄉開發與海洋永續利用的模式研究”(福建省軟科學重點項目)。項目主持人,在研。
10. 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福建省社科重大項目)。項目主持人,在研。
11. “福建族群關係研究”(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12. “方言的分類研究”(福建省教育廳)。項目負責人。已結項。
13. “中國南方瀕危語言研究”(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為重要成員。已結項。
14. “漢語在亞洲語言中的地位”(香港政府CERG)。王士元院士主持,本人為重要成員。已結項。
15. “中國人的來源”(台灣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畫)。王士元、王明珂先生主持,本人為重要成員。已結項。

國際研究項目

1989~1995年參加美國史丹福大學Arthur P.Wolf和台灣中研院莊英章主持“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三尾裕子“福建民間信仰研究”。
東京都立大學佐佐木宏乾的“福建民間宗教研究”。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橫山廣子主持“中國周邊民族及國家的人類學”。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田村克己教授合作研究課題“國家社會視野下的族群關係的研究——以東南中國的民族關係為例”。

學術獎勵

[1] 《人類文化語言學》廈門大學出版社(福建省政府社科優秀成果獎,1998)。獨立。
[2] 《客家方言》福建教育出版社(華東地區優秀教育圖書二等獎,1997)。
[3] 《福建境內的閩、客族群及畲族的語言文化關係比較》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24卷1號(廈門市政府優秀社科成果獎,2003)。獨立。
[4] 《兩岸客家文化比較》(台灣海基會兩岸文化交流佳作獎1998)。
[5] 《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民族語文》2003、4(廈門市政府優秀社科成果獎,2005)。
[6] 獨立完成國家社科項目“漢語方言與語言接觸理論的研究”(2003)鑑定為優秀成果,成果已收編到國家社科規劃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成果選編》。全國社科規劃辦評價“該成果運用自然科學的新方法研究語言的關係及其分類問題這是語言學科最具挑戰性和前沿性的研究”。
[7] 論文《苗瑤語族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獲第六屆福建省政府社科成果二等獎,2005年10月。排名第一。
[8] 論文《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獲第六屆福建省政府社科成果三等獎,2005年10月。排名第一。
[9] 《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民族語文》2003、4,國家民委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2006年。排名第一。
[10] 《中國數字科技館-客家土樓》獲聯合國2007世界信息峰會大獎,2007。項目負責人。
[11]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獲第八屆福建省政府社科成果二等獎,2009年10月。排名第一。
[12]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2007,6期,教育部第五屆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排名第一。
[13] 鄧曉華、王士元《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中華書局2009,福建省政府社科優秀成果獎,2011。排名第一。
[14] 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中共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6年2月26日公布。

研究著述

一、專著
·1993 《人類文化語言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5 《客家方言》 鄧曉華、羅美珍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漢語方言研究與語言演變理論的建構》香港靄明出版社。
·2009《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鄧曉華、王士元著。中華書局出版。
2019《語言、族群與演化——語言人類學的傳統與超越》,商務印書館。
二、合著
·1990 《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與陳國強等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古代漢語》尉遲治平主編,與李崇興、董為光等合著。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2 主編《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香港華星出版社,該書為2000年國際人類學大會論文集。
·2009 主編(李如龍、鄧曉華)《客家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三、論文
論文(帶*者為代表作)
[1]1986《閩語時代層次的語音證據》(華中工學院研究生學報1986年第2期,又刊1998年語言研究增刊)pp307-315,武漢。
[2]*1988《閩西客話韻母的音韻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1988年第1期)pp.75-98
[3]1990《近年來國內語言與文化研究述評——兼論人類語言學》(現代語言學論文集,延邊大學出版社)pp.294-308.
[4]**199l《客家方言與宋代音韻》(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語言研究增刊)pp.74-79,武漢:華中理工大學語言研究所
[5]**1992《從語言推論壯侗語族與南島語系的史前文化關係》,語言研究1992第1期)pp.110-123,武漢:華中理工大學語言研究所
[6]1993《建立文化語言學》,《建設中國人類學》(上海三聯書店)pp.309-323.
[7]**1993《古音構擬與方言特別語音現象研究》(語文研究第4期)pp.66-78。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994,1。
[8]1994《中古知章莊精組聲母在閩西客話中的演變》(中國音韻學會第8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語言研究增刊)pp.279-283.
[9]**1994《南方漢語中的古南島語成分》民族語文1994年第3期,pp.36-4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994,6。又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Linguistic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0saka l994
[10] 1994《從中西方語言模式看中西方傳統思維方式》(中華文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pp.200-212
[11] **1995《閩客若干文化特徵的比較研究》(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pp.265-285,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
[12] *1996《客家方言的辭彙特點》(語言研究1996年第二期)pp.88-95.
[13] 1996《論客方言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語言研究1996年專刊,pp.1-11.漢語音韻學第四次國際學術研討會)
[14] 1996《閩南文化中的古南島語文化底層的證據》《台灣源流》1996年第3期,pp.33-38,又刊於福建民族》1996年第4期
[15] 1996《論東南漢人社會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國際漢民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長沙嶽麓書社)pp.117-126
[16] 1997《客家形成時代的語言學證據》(客家學研究1997年輯〕pp.118-122
[17] 1997《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語言規劃理論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pp.66-71,北京
[18] *1997《論客家方言的斷代證據及其相關音韻特徵》(廈門大學學報第四期)pp.101-106
[19] 1997《論畲語和畲族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畲族學術研討會論文
[20] 1997《閩、客族群互動的辭彙證據》(客家縱橫第一期)pp.36-46.
[21] 1998《客、贛,閩方言特徵比較》(語文研究1998年第3期)pp.47-52.
[22] *1998《論閩客族群方言文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pp.35-66,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
[23] *1998《大陸與台灣客家語言文化特徵之比較》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33-157.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
[24] **1999《福建境內的閩、客族群及畲族的語言文化關係比較》《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99年24卷1號。
[25] **1999《客家話與畲語及苗瑤語、壯侗語的關係》民族語文第三期,pp.42-50,北京,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999,6。
[26] 1999考古學文化區系理論與古南方漢語假說 ,《東南考古》1999第一期,pp.26-36
[27] **2000試論古南方漢語的形成,《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3期pp1—10,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1,1。
[28] 2001,《國際人類學術“二十一世紀の人類ぉけゐ生存發展”について》《民博通信》n92,pp101-109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主編
[29] **2001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源,
[30] 《Dynamics of the Ethnic Cultures and the State in China》,pp405-416,橫山廣子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出版
[31] 2001《古百越語言在今閩客族群中的遺存》蔣炳釗編《百越民族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pp156-186
[32] 2002《從林惠祥越語“馬來”說假設談南方漢語的發生》汪毅夫編《記念林惠祥先生論文集》pp122-136
[33] 2001關於南方漢語非“漢”說陳支平編《紀念林惠祥百年論文集》70—87
[34] 2001福建族群關係的比較研究周大鳴編〈中國的族群與族群關係〉廣西民族出版社,192—211
[35] 2003鄧曉華、舒萍《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課程的經驗和體會》廈門大學學報2003年教研論文集
[36] **2003鄧曉華、王士元《苗瑤語族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中國語文》2003,3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3,8
[37] **2003鄧曉華、王士元《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民族語文》2003,4期,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3,11。
[38] **2003,鄧曉華、王士元《古閩客方言的來源及其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年第3期
[39] 2004,客家話跟畲語、苗瑤語和壯侗語的關係,《人類學論叢,第2輯》,黃山書社出版。
[40] 2004,試論古南方漢語的形成,鄒嘉彥、游汝傑編《語言接觸論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41] **2005,DENG Xiaohua,YIANG Yi,Lineage Society and Folk Religion——AnAnthropologicalStudyoftheFolkReligionatThreeHakkaVillages,三尾裕子編《The Revitaliza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Asia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日本)風響社出,pp23-68
[42] 2005,中國境內的語言關係與語言分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選介彙編.全國社科規劃辦主編,2005年.374-380.
[43] **2006,閩客方言一些核心詞的“本字”的來源.語言研究.2006,第一期,85-89.
[44] *2006,論客家話的來源,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四期.
[45] **2006,論客家話.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暨語言學.2005(專刊之三).227-258.
[46] **2007,鄧曉華、王士元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2007,6期
[47] 2009,對中國南部地區的瀕危語言的消亡時間、速度和方向的模仿預測,《文化認同與語言焦慮》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74-285.
[48] **2010鄧曉華、趙晉,搭建客家文化交流的網路平台,《亞太經濟》2010-5。
[49] 2010鄧曉華、鄧曉玲、一組和身體相關的客畲同源詞,第8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羅肇錦、陳秀琪編,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10
[50] **2011鄧曉華、鄧曉玲,論壯侗語與南島語的發生學關係,語言研究.第4期
[51] **2013鄧曉華、鄧曉玲,從身體部位名稱看客畲的認知模型, 中國語言學報 第1期。

代表性成果

論文發表

[1] COGNITIVE MODELS OBTAINED BY STUDYING BODY-PART NAMES OF HAKKA AND SHE,《JOURA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3年06月
[2] 論壯侗語和南島語的發生學關係,《語言研究》,2011年10月
[3] 對中國南部地區的瀕危語言的消亡時間、速度和方向的模仿預測,《文化認同與語言焦慮》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9年10月
[4]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2007年11月
[5] 客家的來源---兼論客畲關係,《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2006年07月
[6] 閩客方言一些核心詞的“本字”的來源,《語言研究》,2006,第一期,2006年03月
[7] 《論客家話》,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主編《語言暨語言學》專刊2005(3),2005年12月
[8] 中國境內的語言關係與語言分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選介彙編》,全國社科規劃辦主編,2005年11月
[9] Lineage Society and Folk Religion ,Asian Studies Reports Series,No.5,2005年03月
[10] 客家話跟畲語、苗瑤語和壯侗語的關係,《人類學論叢,第2輯》,黃山書社出版,2004年10月
[11] 福建族群關係的比較研究,周大鳴編〈中國的族群與族群關係〉廣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12] 苗瑤語族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中國語文》2003,3期,福建省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2003年07月
[13] 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民族語文》,福建省政府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2003年06月
[14] 古閩客方言的來源及其歷史層次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年06月
[15] 《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源》,《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26卷,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主辦。國際權威刊物。,2001年06月

專著發表

[1] 《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中華書局,2009年07月,學術專著
[2] 《漢語方言研究與語言演變理論的建構》,香港靄明出版社,2004年12月,學術專著
[3] 《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香港華星出版社,2002年08月,學術專著
[4]《語言、族群與演化——語言人類學的傳統與超越》,商務印書館,2019年01月。

獲獎專利發明

1. 《藏緬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分析》,省部級科研獎,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級:3
2. 《中國數字科技館-客家土樓》,國家級科研獎,2007年12月,獲聯合國2007世界信息峰會大獎,等級:1
3. 藏緬語族語言的分類及形成,省部級科研獎,2006年10月,國家民委,等級:3
4. 《苗瑤語族親緣關係的計量研究》,省部級科研獎,2005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級:2
5.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省部級科研獎,2009年11月,福建省政府,等級:2
6. 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省部級科研獎,2011年10月,福建省政府社科優秀,等級:3
7. 《壯侗語族語言的數理分類及其時間深度》《中國語文》2007,6期,國家級科研獎,2009年08月,教育部第五屆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等級: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