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嵐

鄧小嵐

鄧小嵐,原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之女。《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小嵐
  • 出生地:阜平縣易家莊村
  • 出生日期:1943年
  • 職業:副會長、秘書長
  • 主要成就:被阜平縣評為“十大德信人物”
家庭,經歷,情系老區,榮譽,山村小樂隊,持守而美麗,

家庭

鄧小嵐的父親鄧拓中國新聞史上的一代英才,曾擔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總編、社長,她的母親丁一嵐也是《晉察冀日報》的老報人,是1949年開國大典的播音員、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任台長。

經歷

1943年,鄧小嵐出生於阜平縣易家莊村,後轉到該縣麻棚村馬蘭村,她是“吃著阜平老鄉的奶長大的”。
大學畢業後,鄧小嵐分配到山東工作,1995年調回北京。這時母親丁一嵐和《晉察冀日報》的好多老報人致力於那段光榮歷史的研究。鄧小嵐便幫著他們抄寫整理,後來看到這些80多歲的老人還四處忙碌,就索性加入了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為大家搞服務。

情系老區

馬蘭村位於阜平縣城南莊鎮西部深山區,這裡曾是《晉察冀日報》報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當年,鄧拓任報社主編,在敵人掃蕩中一邊游擊,一邊辦報紙,沒有一天停止過,這裡曾創造了“用八匹騾子辦報”的奇蹟。鄧小嵐出生後被寄養在離馬蘭村很近的麻棚村老鄉家裡生活了3年。緣於個人身世、父輩情結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鄧小嵐一直把這裡視為第二故鄉,她說:“我就是馬蘭人。”
1997年,鄧小嵐第一次回到馬蘭村,看到村裡的情況,覺得應該為馬蘭村做點兒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萬多元,有兩萬元用來幫助馬蘭村。她通過努力在村里蓋了7間校舍,又積極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學費問題,還幫助村里搞起了紅色旅遊
鄧小嵐說,她最幸福的時刻就是看著孩子們站在台上演奏的時候。1999年鄧小嵐退休以後,回到馬蘭村住下來,默默為村里做事,先後幫助該村翻建學校、修路種樹、改建水沖式廁所、救助貧困戶和貧困學生、發展旅遊等,她還為馬蘭國小捐獻了小提琴手風琴等樂器,義務為學生們上課,教他們學習樂器、繪畫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鄧小嵐的悉心指導,孩子們已經能夠演奏複雜的樂曲,唱功也明顯提高。2010年8月,馬蘭村小樂隊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優秀特長生藝術節開幕式,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美麗的家園》和《歡樂頌》,贏得了在場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

榮譽

2009年1月,保定阜平縣人大授予人民新聞家鄧拓長女鄧小嵐“阜平縣榮譽公民”稱號。在2008年阜平縣委宣傳部等七部門舉行的德信人物評選中,她還被評為“十大德信人物”之一。

山村小樂隊

——鄧拓長女鄧小嵐馬蘭村扶貧助學點滴錄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區阜平縣,有一座叫馬蘭村的小村莊,它的四周群山環繞,峽深谷幽。但是,寂靜的村莊裡經常傳出小提琴、手風琴、吉他、電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這些優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個個十來歲的山村孩子之手。他們的老師,是畢業於清華大學工化系的60多歲的公安科技幹部鄧小嵐。
鄧小嵐的父親鄧拓,是我國新聞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國新聞家,曾任《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在抗日戰爭的艱苦年代,鄧拓率領《晉察冀日報》的人員,躲開敵人的圍追堵截,輾轉於馬蘭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區,堅持邊戰鬥邊出報,創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奇蹟。她的母親丁一嵐也曾是《晉察冀日報》的一員,還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的第一任台長。
鄧小嵐就是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中出生的。或許由於個人的身世與父輩的情結,鄧小嵐對這片土地有著特殊的眷戀。退休以後,她一心想了卻心中的夙願,好好回馬蘭村去看看,看看養育她的鄉親們,看看久違的山川大地。

持守而美麗

跟鄧小嵐去馬蘭,印象最深的是鄧小嵐培養的那些山村小樂手。看著他們演奏《歡樂頌》、《蒙古小夜曲》這些高雅音樂時快樂、自信的表情,你會感到,鄧小嵐用音樂帶給孩子的絕不僅僅是音樂的啟蒙和一時的歡樂,而是心靈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它對這些在貧困山區長大的孩子們來說,肯定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在許多人為金錢、名利忙忙碌碌的時候,鄧小嵐卻始終保持著五、六十年代人們的那種單純、向上、樸實、執著的氣質。作為一個平凡的個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體力行,長時間默默地實踐著父輩們的理想,為了祖國新一代的健康成長,無私地奉獻著。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人,因為持守而變得美麗。”鄧小嵐就是這樣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